楊勇
【摘要】目前,我國大學生參與自主創業的意識薄弱,這與家庭教育觀、社會文化氛圍的負面影響以及高校創業意識教育重視不足分不開。增強大學生創業意識主要表現吃苦奮斗意識、冒險競爭意識、積極進取精神等缺乏方面。需要學生個人、家庭、高校、社會、政府一起努力。應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爭取家庭的支持認可,培育打造良好的創業社會文化環境,加強高校創業教育工作,進而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B
一、引言
據統計,2009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為610萬,2010年為650萬,2011年為671萬,截止2012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為680萬,近五年來每年仍以數十萬的數量遞增,2013年大學畢業生達到了699萬的驚人數字。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創業成為高校大學生出路的一個新選擇。但是目前大學生參與自主創業的意識薄弱,對此不進行研究處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必將影響高校大學生對創業的參與。
二、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的成因
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其主要表現有:大學生吃苦奮斗意識、冒險競爭精神和獨立進取精神等缺乏;大學生走向創業的社會主體觀念尚未形成,不少大學生參與創業的欲望和熱情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家庭教育觀不良影響
1.家庭對吃苦耐勞意識培養教育的缺乏。現在的高校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環境都比較好,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很辛苦,所以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舍不得交給子女來做,使他們從小生活在溺愛的家庭環境中,這使孩子缺乏磨煉,依賴性較強、自主性和獨立性差。這導致不少高校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只顧追求舒適和穩定,而不太愿意腳踏實地的為創業付出,不愿意承擔創業的艱辛和風險,也就不愿意參與創業。
2.家庭對學習與就業傳統觀灌輸導向的不當。父母大多是60、70年代的經歷的生活較為艱苦,他們的思想觀念也比較傳統,父母認為大學生要以學習為重或以穩定就業為主,而不太支持甚至極其反對兒女參與創業這種冒險的活動。他們認為兒女創業就等于大學四年白讀了,家庭很難給予大學生創業上精神的支持,這使不少大學生對創業產生了消極的心理。
(二)社會文化氛圍的負面影響
1.我國傳統文化比較強調安穩、守舊。雖然我國改革開放已經有30多年了,但是我國傳統文化畢竟其延續了五千多年,不少消極因子對當前的創業仍然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人們潛意識里的封建思想殘余認為大學生創業非正經的就業之道。這從思想層面上就阻礙了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更新,致使大多大學生信心不足,主動性、獨立性和進取精神差,欠缺強烈的創業欲望和個性意識。
2.社會的整體創業氛圍不夠濃厚。盡管有不少人已經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取得了成功,仍然有不少人覺得成為大學生就相當于端上了“鐵飯碗”,畢業之后應當去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任職或者至到大公司工作。另外,我國每年都有大批的高校大學生去報考公務員這個“金飯碗”。很多人不理解大學生為何選擇創業這條道路,認為他們創業是無法找到好工作所致。而且,現今社會上比較盛行“以成敗論英雄”,給予創業成功的大學生稱贊,而對創業失敗者難以寬容,以至于大學生在放棄“工作”選擇去創業時,在心理上產生很大的壓力,害怕創業不成功,被人話柄,不敢大膽地開拓創新。
3.我國當前整體的社會誠信意識比較淡薄。一些人不以失信為恥反以為榮,各種違法、違規經營和商業欺詐行為屢見不鮮,給涉世未深、缺乏商場歷練的大學生創業者帶來了很大阻礙,影響了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高校大學生一直在家庭、學校、社會的保護下,思想比較單純,一時無法適應這樣混亂的市場環境,導致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淡化。
(三)高校創業意識教育重視不足
高校對創業教育沒有正確的認識。一是教育方式,很多高校都過度偏于理論知識教育,如給大學生傳播創業的基本知識等,對大學生創業欲望意識的培養不夠重視;二是教育對象,大部分高校僅僅將大學生創業教育當作是就業指導工作的一項任務,把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作為重點對象,而沒有將創業意識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培養的整個過程;三是課程體系設置,在大學課程中偏少關于創業意識的教育,部分高校的培養計劃甚至不包含大學生創業意識教育;四是創業教育師資,由于高校教師基本上都是學術專家出身,所以普遍存在創業經歷和實踐能力不足,從而難以激發大學生創業欲望和意識培養。
三、大學生創業意識薄弱的改善對策
(一)建立有效聯動機制,培養高校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1.建立學生與學校的聯動機制。高校要教會學生如何應對困苦的生活,引導學生樂觀積極面對困苦的局面。可開展野外拓展訓練,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其中的艱苦。也可通過組織學生到鄉下干農活或假期到工廠打工,事后上交實習感言來提高學生對吃苦耐勞的認識。還可以開研討會,師生一起探討吃苦耐勞的精神。
2.建立社會和學校的聯動機制。社會大環境和文化氛圍能夠影響大學生吃苦耐勞的意識培養。學校要充分發揮社會的作用,利用社會資源,把社會環境的隨意影響變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創業意識教育。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社會勞動中,大力宣傳吃苦耐勞精神,為大學生樹立吃苦耐勞的榜樣。
3.建立家庭和學校的聯動機制。學生在家庭中成長,家長及其他家庭成員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最為直接、也最為深遠的。家庭教育對學生吃苦耐勞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因此,學校在做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意識的同時,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
(二)爭取家庭的支持認可
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既是自己人生中的重要選擇,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庭對大學生創業的鼓勵支持與否,對大學生創業意識強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進而影響到大學生能否走上創業之路。由于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及靈活就業越來越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家長一方面要轉變自身觀念,改變以往的就業觀,另一方面還要及時幫助兒女轉變就業、創業觀念。另外,家長還應盡量給予兒女多方面的支持,家庭應當輔助子女盡快適應多樣化的就業方式,給予精力旺盛的年輕人勇于創業鼓勵,認可兒女創業。不僅在經濟上盡量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在精神上也要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和引導。
(三)培育打造良好的創業社會文化環境
1.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高校和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創業文化建設機制。具體實施方面,要綜合利用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多種媒介,加大社會輿論的宣傳力度,好好利用創業成功人士的榜樣作用,摒棄當前一些傳統的陳舊觀念,在整個社會創造起一種創業型的社會文化,形成尊重創業、鼓勵創業、寬容創業失敗的良好社會文化氛圍,為大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創業環境,以激發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創業浪潮。
2.加快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腳步。要通過多種途徑如加強立法和制度建設以及宣傳教育等,在整個社會樹立起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觀念,并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制約的良好機制,增強全體公民的誠信意識,為大學生創業營造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推進大學生創業意識強化,促進創業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加強高校創業教育工作
針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薄弱,還需要高校的正確引導和培養。高校必須強化對創業教育工作的重視,進一步推動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教育工作,繼續加大創業教育的宣傳和系統的創業教育與創業訓練力度,進而增強大學生創業意識。
1.高校要把創業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中并加強創業課程設置。把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質性納入教學計劃,需要高校做到這兩點:一是要對原有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既要通過報告講座方式進行創業教育的模式,更要系統地開設創業教育課程;二是高等學校要加強創業教材設置,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專門的創業教材。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邀請創業校友、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來校等各種途徑,為大學生解除創業的困惑,解讀創業政策,傳授創業經驗,激發創業意識,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加入到創業隊伍當中。
2.加強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創業教育水平。創業教育師資水平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激發培養,可以通過引進或培養一批具有創業經歷和創業教育能力的領路者和帶頭人來強化師資隊伍的組建,同時對創業教育教師進行相關的創業培訓,提高教師的創業指導業務水平,提升教師對大學生創業意識激發教育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