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崔燕

【摘要】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意義深遠,是我國未來發展的經濟增長點,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風向標,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思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缺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化新型人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意品牌和跨國企業集團。政府應主導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效應,培養國際化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育文化創意企業和文化創意品牌,從而提升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識碼】B
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指出要創新文化內容形式,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一、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意義
(一)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包括“出口、投資和消費”,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我國出口重創,雖然目前有所緩和,但對外貿易發展仍急需新的突破口,打破原本出口方式,改變簡單的紡織品加工產業、低價值的附加產業轉向我國目前十分支持的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特點,是典型的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
文化創意產業從2004年提出到2006年國家十分重視,并提出中長期的發展規劃,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北京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不但內在需求增大,國際化程度也在快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新興產業,具有高知識性、高附加值和強融合性特征,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將我國優勢文化產業品牌項目發展到國外,強調我國文化產業的特色,從而擴大出口,發展走高端、高效、高輻射之路,體現資源節約型、創新驅動型和服務主導型的科學發展理念。
(二)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風向標
北京在全國率先開展文化創意產業,尤其本身存在文化優勢和市場優勢,因此北京一直是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風向標,起到引領示范的作用,帶動我國文化創意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文化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北京是首都和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是歷史悠久的國際化大都市。一方面,北京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均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北京文化資源豐富,出版機構、出版圖書、電影產量等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市場上的優勢體現在北京人均收入水平較高,發展經濟速度快于國家平均水平,人們消費習慣已經從物質需求轉向對文化的更大需求,文化產業消費市場日趨擴大。201 1年北京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3307元,同比增長14%,高于人均消費支出增幅的10.3%,全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亦會跟隨北京的發展趨勢。
(三)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思路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北京要以國際城市為努力目標,不斷提升北京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方向。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必須定位為國際性的文化創意產業,必須以打造具有國際水準和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品牌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目標。《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必須抓好塑造國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項目和工程建設,推出一批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文化藝術精品,創作和生產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并且要求大力抓好中國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而主動地參與國際文化合作和文化競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拓展文化發展空間。
在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的競爭中,我國要發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形象的文化創意產業品牌。民族文化要在全球化中生存、發展,就必須弘揚本民族的文化傳統,維護本民族的文化個性。就是要匯聚我國的智慧資本,發揮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本以及吸納國際國內的經濟資本,全力打造中國文化特色和魅力,整體提升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力處于我國領先地位,并取得快速的發展和巨大的成績,但是在國際化發展上還剛剛起步,與國外文化創意產業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仍然較大,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缺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化新型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集中體現,是以文化資源為基礎,以創意等智力因素為核心,利用高科技手段實現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提升整個社會生活水平的新型產業。作為一個依賴于文化深度、創新創意和科技手段的新興行業,面對國際化發展的戰略之路,文化創意產業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北京仍需要在人才培養上投入更多的資本。
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尚難滿足社會需求,創意人才特別是高端原創人才、管理經營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不足,缺少能夠適應國際化發展的人才,這極大的制約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此外,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面較廣,但高校培養人才還相對較集中在影視、動漫等方面,存在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上的不匹配,在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鏈條中還存在人才缺失,沒有相對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化創意產業人才需要具備基礎專業知識和語言優勢,這樣更專業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在北京高校的培養模式中還未具備這樣的培養能力,普遍存在學生專業不精的現象,必須加大力度實現校企結合的模式,以市場為培養人才的方向,滿足社會未來的巨大需求。
(二)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意品牌
2004-2011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年均增長率達到19.5%,超過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速(15.2%)4-3個百分點,保持強勁的增長潛力。
從上圖可以看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綜合發展較快,增長勢頭強勁,在這樣的大發展時期,也必須認識到我國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還存在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品牌。對比分析,比如美國以《哈利波特》為品牌擴大影響力的圖書出版業,韓國以培養娛樂明星為品牌的文化輸出產業,日本主打動漫產業風靡全世界二十余載,甚至像印度的寶萊塢在全球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雖然目前北京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也必須清楚品牌在任何市場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北京發展國際化道路必須以先導品牌為突破口,依托北京悠久的文化歷史,或在藝術品交易上或在北京非物質保護遺產上打開北京走向世界的國際化發展之路,打造北京乃至中國的文化創意品牌。
(三)缺乏具有競爭實力的跨國企業集團
目前北京市有一批在全國較有名的文化創意企業,其中部分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但從規模水平、經濟效益等各方面看,都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創意企業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2011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和企業法人單位中,收入在億元以上法人單位有900余家,收入在50億元以上的法人單位僅10余家。而像時代華納和迪斯尼公司這樣的全球性傳媒巨頭年銷售額早已突破200億美元,與之相比,北京市收入超過百億元的跨行業、跨區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文化企業則鳳毛麟角。
三、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思考
(一)政府主導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仍屬于我國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保護與扶持。為鞏固提升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地位,推動首都文化產業大繁榮,北京市政府發布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的若干政策》(京政辦發[2013]52號),鼓勵民營文化創意企業“走出去”。在設計未來國際化發展方向上,《政策》指出:“加大國際市場拓展資金扶持和文化產品出口獎勵,支持民營資本收購國際戰略性投資項目,購置海外文化資產、經營資質和品牌資源”。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化一方面需要地區給予一定的資助,尤其是幼小且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企業,加大在民營企業上的投資;另一方面還要給予相應稅收的減免優惠,擴寬資金的來源渠道,既開源也節流,真正做到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同時,《政策》還鼓勵民營文化創意機構在國內外開展文化交流,尤其是能在國外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大型展會及文化推廣活動。
(二)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效應
聚集區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積極建設產業聚集區,逐步形成以骨干企業為主體、集聚區為依托的集聚擴散型發展格局,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政府在規劃建設聚集區時,應以市場機制為導向,充分考慮企業的意愿和需求;要采用市場化模式,積極引進有園區開發經驗的企業和產業龍頭企業,規劃同區產業發展,制定園區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帶動中小企業進入園區,形成產業發展生態鏈;加強聚集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筑市場化的資源共享模式,為園區企業和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咨詢服務、決策輔助等各種服務,形成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的專業服務網絡。
(三)培養國際化文化創意產業人才
1.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發展國際化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決不是簡單的通過高校擴大招生規模,而是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質量。事實上,就北京電影學院而言,每年招生人數相對穩定,人才競爭十分激烈,但是在就業中仍存在大量畢業學生轉行現象,可見在文化領域就業機會較有限,對人才要求亦比較高。又如動漫產業,雖然各高校開設此類專業,并進行規范全面的人才培養,但動漫行業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技能,更需要有開拓的創新思維,更好的綜合素質。北京走向國際化發展道路必須擁有優秀的文化產業人才,這是基礎亦是重中之重,因此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而非僅是數量。
2.引進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高素質人才和培養可以“走出去”的復合型人才。要引進國外具有先進技術的人才,從而引領并帶動北京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來說,高素質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高素質人才不僅包括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還包括文化產業企業的管理人才,掌握文化企業管理的特殊性,實現技術引進和人才培養。同時,也要將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是懂得營銷文化產業產品的人才分派到海外,開發、拓展我國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化的道路。
3.高校培養人才要注意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并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積極開展校企結合的方式,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在企業之中進行實踐,通過實踐再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真正做到符合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
(四)培育文化創意企業和文化創意品牌
1.我國目前文化創意企業不多,尤其是實力雄厚的更是少之又少,培育文化創意企業需要從發展幾家大型龍頭企業開始,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化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扶持,社會融資,企業自身注重管理、培養人才以及抓住市場機遇,這樣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企業才能夠在國際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地位,以及確定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國際角色,真正參與到國際產業文化分工之中。
2.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一直是我國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所在,在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時亦要注意中小企業發展,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實現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從簡單的產品輸出,到注重資本的擴張、品牌的推廣和管理模式的創新等多元輸出方式。
3.強調文化創意品牌意識。文化創意產品的輸出實質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輸出,弘揚民族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展現民族的博大精神,用民族品牌開闊國際化道路。將我國優秀的文化創意產品帶到國際,推動國際文化貿易的繁榮發展。通過我國文化創意產品“走出去”,利用國際市場,提升城市形象,培養國際文化創意品牌,成為創造和傳播文化創意產品的國際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