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景富
【摘要】在法治社會條件下,積極預防犯罪,必須深化治理方式的改革。在思維模式上,要加強公民的法治意識教育、努力提高全社會的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社區犯罪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把維護公共安全、服務經濟發展、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為目標;在治理方式上,應以治本為目的,運用綜合治理模式預防犯罪,防患于未然。從而形成在法治語境下積極預防犯罪的體系,實現建設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的目的。
【關鍵詞】法治中國;預防犯罪;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D917.6 【文獻標識碼】A
犯罪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社會現象,實踐證明,犯罪僅靠打擊這一治標措施是遠遠不夠的,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為更好地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對于犯罪,應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加強公民的法治意識教育、努力提高全社會防控能力,以治本為目的,以綜合治理模式預防犯罪,防患于未然。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我國執政黨和政府堅持的路徑和方向。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再次明確了在我國創新社會管理中,要進一步加強法治化建設。
一、加強公民的法治意識教育
加快推進法治國家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達到公民對自己在國家生活、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和法定權利義務的認知和行為的統一,使公民法治意識教育成為法治國家建設堅實的思想理念支撐,制定的完備法律制度為廣大公民接受、認同并遵循運用,對于預防犯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加強道德文明教育
加強公民道德文明教育,提升公民個體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文明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任務。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公民道德文明意識教育中占據著統領和支配地位。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公民道德文明意識教育就會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積極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弘揚真善美;提倡公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培育公民道德文明意識,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文明素質。充分重視法律實施主體的道德素質,運用社會輿論的褒貶、教育的力量以及傳統、習俗的影響,以精神作用來確信人們內心的法律信念,才能使法律規范在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實際貫徹與施行。
(二)加強權利義務教育
法律規范是一種普遍的抽象的權利義務關系,規定的是一種可能性。要使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就必須使法律規范真正落實到社會關系和人們的行為中去。法治國家以權利和義務雙向作用機制來調整和規范社會生活和人們行為。維護公民權利,是國家與法存在與發展的邏輯基點和正當性理由,公民履行義務則是國家與法存在與發展的重要前提。為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必須加強公民的權利義務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實施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教育,在注重啟發、引導公民依法享有和行使公民權利的同時,強調公民必須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同時,借鑒現代教育理念,在增進公民對自身權利義務認知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公民維護、行使、伸張自身權利的能力和積極履行法定義務的自覺性。
(三)加強民主法治教育
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意味著對公共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公民權利的切實保障。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民主與法治有機統一構成法治國家的政治基礎。加強民主法治教育,提升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政治保障。一方面,應積極完善公民參與立法、監督執法和救濟于司法的法律制度,暢通公民參與法律事務和公共管理的渠道,增強公民參政議政和投身法治國家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另一方面,應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
在我國,道德文明、權利義務和民主法治等方面的教育,對于預防犯罪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將來也必將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只有遵守道德和加強道德建設,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才能在法治中國語境下,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早日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二、努力提高全社會防控能力
“深化平安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中明確提出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動態與靜態的結合,是有形與無形的結合,是速度與力度的結合;是預防犯罪、依法懲治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一)預防犯罪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積極措施
維護社會秩序,維護公共安全,應積極預防犯罪,順應人民群眾對社會平安的新期待,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推動機制創新,著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突出問題,全面深化平安建設,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在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秩序上,積極采取各種防范措施,消除不安定因素和不安全隱患。近年來,在維護社會秩序中,我們積極采取措施預防犯罪,加強城鄉治安聯防,健全群防群治機制,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預防犯罪取得了顯著成績。
(二)完善立體化社會防控體系
完善立體化社會防控治安體系,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程中,擺在維護社會秩序,加強預防犯罪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必將給社會管理工作帶來深遠的影響。加強立體化社會防控工作,是減少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和維護社會秩序的積極措施。不斷完善立體化社會防控體系建設,是警力、財力、智力和民力的最優組合,是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的最佳結合,是現代社會理念的創新與發展。完善快速高效立體化的社會防控體系,可以更好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好駕、護好航。
(三)建立健全社區犯罪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充分依靠社會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的功能,以預防減少社區犯罪為目標,不斷增強公眾安全感,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是建立健全社區犯罪防控體系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社區犯罪防控體系的重要支撐。做好人群聚居集中社區的犯罪預防工作,是法治中國語境下積極犯罪預防的最為重要一環。今后,我們應加強社區法治建設,促進社區規范化、制度化,面對新形勢形成新的犯罪防控思路,構建出適合我國社會發展需要的社區犯罪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系統,對社區犯罪防控作為一項戰略改革措施來抓,要在財政上和人力投入上予以支持,注重科技的投入和信息化的建設,整合社區的資源和力量,提高社區犯罪防控的效率、數量和質量,為有效預防犯罪,發揮社區犯罪防控更大的作用。
三、以綜合治理模式預防犯罪
預防犯罪,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開展社會綜合治理,運用政治、法律、行政、經濟、文化、教育等多種手段,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合力,打防結合,標本兼治。同時,通過建立科學的多種形式的犯罪預防的方式和方法,探索通過專門的犯罪預防數據分析系統,確定預防對象、指標、方法,來有效預防犯罪的問題,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犯罪,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穩定。
(一)綜合治理的社會性,為預防犯罪贏得了廣泛的基礎
犯罪預防的綜合治理模式,既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適應犯罪預防的一般規律和要求。綜合治理的目的,是圍繞經濟建設大局,為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切實解決好影響社會穩定和社會治安的重點、難點問題。綜合治理的社會性強調的是,集中力量,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充分發揮調解在化解矛盾中的優勢,注重建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對違法犯罪問題進行綜合整治。在預防犯罪過程中,處理好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來預防犯罪。近年來,我國以綜合治理模式,在預防犯罪、減少犯罪方面,發揮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二)綜合治理的開放性,為預防犯罪打開了廣泛的空間
綜合治理是一種開放性、全方位的犯罪預防模式,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雖然也注意對具體犯罪人、犯罪行為和微觀環境的控制,但更注重對宏觀環境的改造和社會自身的完善。在提高全社會防控能力,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深入開展基層安全創建工作中,更是強調群防群治,預防和減少犯罪的發生,形成立體化的社會防控體系。同時,借助各種行政和法律手段,科學配置社會管理資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把社會治安防控措施和手段根植于基層、貫穿于每一個細節之中,優先構建立體化社會管理網絡,為預防犯罪打開了廣泛的空間。
(三)綜合治理的積極性,為預防犯罪樹立了積極的姿態
綜合治理模式的提出和確立,是基于一種明確的社會政治理想和對治理犯罪的樂觀主義態度,因而它強調打防結合、標本兼治,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積極的預防犯罪姿態。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期,深層次矛盾凸顯的敏感期。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犯罪預防更應該以積極的姿態,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為更好地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以維護公共安全、服務經濟發展、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目標,在法治中國語境下,積極預防犯罪。建設平安中國、法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