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
摘 要:從教育技術的起源來看,有人就有學習,有學習就有教育,有教育就有教育技術,離開教育根本就不存在教育技術,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早就有之,只是建構教育活動的技術手段在不斷地創新,教育的技術手段并沒有改變教育技術的本質屬性——教育性。而對于技術性的學習過程來講,技術手段的更新,或者技術手段的選擇,同樣也不應該改變技術性學習過程的適當技術支持下的學習過程的本質。
關鍵詞:技術性;學習;多元化;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091-01
技術性的學習過程具體有哪些特征?如何界定一個技術性的學習過程,從概念的形成來看,它應該至少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目的性
作為技術性的學習過程,在某一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它的目的應當是明確的,而且是可知的,即技術用于促進有效學習的類型是可知的,并明確是為了促進有效的學習。
二、技術性
教育技術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技術性,表現為教育技術研究的重點是適當的技術性過程與技術性資源;表現為技術實踐的“符合道德規范”性、技術工具與方法運用的先進性、技術使用效果的高績效性。“技術性的”是一個簡化術語,用來描述基于技術的定義中人類活動的一種方法,即“科學的或其他結構化的知識在實踐任務中的系統運用” 。
作為教育技術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技術性的學習過程,要從技術性出發,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手段可被歸類為“技術性的”,正如前面所說,借助這些技術性的手段,意味著我們應用科學的或其他有組織的知識可達到實踐目標。這些開發可能采取“硬”技術的形式,包括材料和物理發明,或“軟”技術的形式,包括特殊的工作過程或精心設計的、能被用于多種情形的教學模板。
三、適當性
并不是所有的技術性學習過程都能提高學習效率,更多的,要采用適當的技術性的學習過程,才能真正達到目標。“適當的”包括了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兩方面。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指的是教師為學生所設計的:適當的學習環境、恰當的學習經驗、合適的學習內容、合適的學習工具、適當的評價方式,從而達到與計劃目標相適合、相兼容的最有效的教學。其核心是如何有效利用技術來設計有效學習環境,以引導而非控制的方式,以教學與學習為中心,從而使學生在真實環境下進行深度學習(不停留在表面知識的掌握,能進一步探求知識的運用以達到適應社會的需要)。要做到恰當的使用技術,就要對技術的相關屬性進行了解和比較,技術屬性可以從比較技術與媒體特征之間的關系出發,選擇恰當,適合的媒體技術來支持學習。這里的恰當,應該包括,使用的方便性,成本的可行性及運用技術性是否有利于學習等幾個方面。
四、有效性
運用教育技術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提高綜合素質的認知與實踐過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能達到一種有效的學習,或者換一種說法,技術性的學習過程是有利于學習的。無論采用何種技術,最終的目的,就是達到有效的學習。通過對技術的合理安排,有效運用和管理,進而得到一個有效的學習過程。
五、過程性
從特征角度來講,技術性的學習過程,形象地描述了技術支持下有效學習過程的特征,它必須經過一個選擇技術的過程。其中包括對技術屬性的了解,對技術的選擇及對學習過程的影響等。這個過程,應該不僅僅只是一個技術的選擇過程,還應該包括對于影響到整個學習過程的各個要素的設計,安排等,一直到能達到某一層次的學習目的為止。
而對于學習成果的評價,新課程非常注重評價,尤其是提倡遠程評價與作品評價的結合。一時間以“量規”(一個真實性評價工具,它是對學生的測驗、成長記錄或者表現進行評價或者等級評定的一套標準)為主角的評價模式涌入課堂。可時間一長,大家對評價出現了審美疲勞,學生只是感性地填寫量規表,教師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打人情分,這樣的評價無疑已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障礙。
實際上,課堂效率的評價更應該關心學習活動的環境和氛圍如何,關心學習活動的交流、指導是否有效。只有當課堂成為學生思維激活、神采飛揚、精神充電的樂園,而不是統一灌裝的車間、機械操練的作坊,課堂教學才談得上有意義、有效率。
新一輪信息技術課程改革倡導建立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因此,評價的標準既有基礎知識技能的評價,又包括自主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的評價;既要關注學期結束后的結果評價,更應該重視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評價。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應公正、客觀地對學生實施多元評價。筆者認為應該確立“促進學生發展”評價新理念,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全面客觀對學生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習中的點滴變化與成長,給予學生適時的肯定或指導,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讓其充滿信心地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通過有效地評價,更好地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