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翠華
摘 要:提高農村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是輕易就能辦到的,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靠教師更新觀念,不段努力,從教學中積累經驗,把教會學生變成讓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使他們樂于動手,勤于實踐,善于探究。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作出適當正確的評價,尤其是表揚和鼓勵,可增強學生內心的成功感,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動機。農村小學生寫作文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素材很多,不愿積累,下筆困難。對于這種現象,必須把握好學生的心理,鼓勵和引導學生用敏銳的眼光多留心觀察農村周邊的生活,勤積累、多記錄、善思考。
關鍵詞:農村;寫作能力;成就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242-01
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作文成了我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為了寫好作文,師生們都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在農村小學生每逢寫文課,總是覺得自己沒有什么東西可寫,寫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來。那么對于作文教學難的原因有很多。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究其癥結所在主要是作文教學問題。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作文能力水平又直接取決于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性較強,故而作文訓練難度大,尤其對認知能力相對較弱,信息獲取、儲存少的農村小學生來說就更困難。基于這種情況,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呢?我根據自己幾年來在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我認為要想提高農村小學生的作文能力。應該注意抓好以下幾點:
一、教會學生選擇,吸收素材
“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而作文困難的學生,往往感到“無話可說”、“無話可寫”。鑒于此,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廣泛搜集素材,讓學生提高主動選擇、分析素材的能力。
學生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內容豐富了,親身經歷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積累方法,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來。然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除幫助學生獲得足夠的素材外,更應教師學生主動選擇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養成習慣,而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途徑是持續的實踐體驗。教師可根據生活實際組織學生持續某項力所能力的勞動,或公益勞動或自我服務勞動或飼養、手工藝勞動,這些勞動可以學生個體活動為主體,也可以小組形式出現,教師從旁堅持要求、督促鼓勵,并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堅持實踐過程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如“幫媽媽做家務”、等活動讓學生在一針一線中體會父母的辛勞,“做個好鄰居”、“家庭里的故事”等讓學生體味生活之道。教師還可指導學生確定一個事物人(人、動植物或景物)目標進行定向觀察,讓學生在連續一段時間內有意觀察來發現其具體表現及顯著特點,從而引導學生的認識向縱深發展。如在“豆芽長出來了”、“秋菊”、“清潔工”等內容的訓練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持續觀察,獲取到了許多別人未能發現且富有特點的材料。
二、從觀察插圖訓練說話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我看來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比較弱,他們口述一件事情或描述一個事物的特征或者一個故事的情節可以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僅要注重閱讀教學,還要重視直觀教學。例如:在課文教學中指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插圖練習說話,在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時,首先要求學生從總體上觀察圖上畫了些什么?接著要求學生把看到比較零碎的東西根據順序連起來,了解圖畫上的內容,然后再讓學生組織語言,按自己看到的、組織起來的東西順序地表達出來,寫出來。如:在小學教材二年級中有一篇《美麗的公雞》是一篇訓練學生說話能力的教材,“公雞”學生隨時可見,張口就可以說出它的摸樣來。但是我們要求學生把它生動、形象,有條理完整地說、寫出來那就困難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生把幾幅小圖畫的含意連起來說出整個故事。就這樣圖文結合、學生通過直觀了解圖意,說出的內容就不僅會完整、也能具體而有條理了,那既然能說出來了,寫出來那就不是問題了。所以我們要注重直觀教學法,從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訓練說話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有一點我必須提醒大家的是所用的教材、插圖必須要簡單、容易懂、常見,這樣便于觀察,為學生所喜愛的、這樣才能使學生興趣地投入學習,調動學生說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達到提高寫作文的效果。
三、教會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引導學生體驗農村生活
要求寫好作文,積累是基礎。因此要教會學生寫出有實在的內容、又有真實的感受和讓人看后感到耳目一新的文章來。首先,指導學生主動地積累一定的寫作素材。農村小學生寫作文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素材很多,不愿積累,下筆困難。對于這種現象,必須把握好學生的心理,鼓勵和引導學生用敏銳的眼光多留心觀察農村周邊的生活,勤積累、多記錄、善思考。比如:在寫《我的家鄉》一題,在寫之前要讓學生多渠道來完全了解自己家鄉的地理位置,物產特色,人文景觀等。可以通過請教別人、查找資料,和自己長期的觀察了解,這樣就能獲得大量生動記實的材料,并用筆記錄下來,避免學生在寫作中說假話、空話,同時對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鍛煉是很大的幫助。所以,要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然后把體驗到的生活信息再反復體會,,最后轉化成可儲存的信息置放于大腦中,這種信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通過教師對學生反復的循序漸進的教育。接下來,就關系到了學生的心態問題,也就是學生主動與被動的問題。小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較敏銳,雖然不可能要求學生把每天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因為這樣會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但作為語文老師,就得提醒和鼓勵學生有一定的材料篩選能力,也就是教學生選擇獨特的、難忘的、有價值的材料。積累的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個生活的片段,一個村莊的角落,也可以是一種稍瞬即逝的靈感,一個沒有做完的美夢,還可以是一首沒有寫完的歌……把它們納入個人的“生活倉庫”儲存起來,這對將來的寫作會有積極地幫助。積累要是很空泛,學生將失去信心。因此,作為作文指導老師,在班級里要定期開展“積累生活素材比賽”,這不僅能調動學生積累的激情,使學生能彼此分享積累成果,從中得到樂趣,還能在無形中使學生感受到自然生活的美感,這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來考慮,更容易拓寬他們心靈思考的尺度,因此,學生會由不愿意留心觀察到主動地用心思考。
作文既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也是表達能力與認識能力的綜合訓練,有些同學認為不用這么麻煩,死板地去多掌握些詞語只要懂得寫作方法,就能寫好作文。這是不良的做法,特別是要注重積累,因文章由字、詞、句組成,這些詞句按詞法規律表述還要講究開頭、結尾、銜接,過度。因此,要學好語文知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積累作文的素材、積累語言,多閱讀課外書籍,背誦一些名家及優美的段落,使自己的語文水平不斷地提高。
四、增強學生寫作成就感
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作出適當正確的評價,尤其是表揚和鼓勵,可增強學生內心的成功感,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動機。所以,我首先是對學生作文的每一點進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長處常常給予夸獎,在眉批或總批中加以鼓勵。在給成績時,我不以一把尺子量全體,而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進步進行衡量。其次,我認為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參與習作實踐,教師寫出“下水文”,做到與學生同寫,教師在評改學生作文同時讓學生評改教師“下水文”,做到與學生共評。我想:“下水文”水平可能是高于學生,但這可以給學生一次跳起來摘桃子的機會,“下水文”在某方面可能也不如學生的作文,這也給學生一種鼓勵,一種自信,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超過老師的,自己也有能力修改老師的作文。第三,教師每隔一段時間就將學生作文中的優秀片段、優秀詞句挑選出來,放入“作文園地”里,向廣播站、電視臺投稿或推薦向報刊發表。如習作《爸爸戒煙》、《秋天的校園》等在報刊上發表后,在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學生的寫作興趣因此倍增,許多學生打消了懼怕作文的疑慮,認為自己也有能力寫好,并經常主動交給我修改。
五、通過進行模仿訓練中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要提高寫作文能力,我認為還可以通過進行模仿訓練。模仿性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書面表達能力發展是由模仿到創造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對范文的模仿(包括詞、句、標題立意、范文章法、表達手法、語言句式等等)方能逐步掌握寫作的要領,從而過度到獨創性,創造性的寫作。所以模仿是小學生寫作文能力發展中一個承上(可作范文)啟下(獨立寫作)的過度階段。同時也是小學生從積累到創造的橋梁,它可以使小學生從不會寫作文而達到會獨立寫作文。寫作文我認為模仿訓練也應該注重的,自古以來它也是一種傳統的寫作訓練手段。“古人作文詩多是模仿前人之作,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小學生開始寫作時,處于模仿階段獨立創造的成份很小,但隨著年級升高,練習的次數增多,自己創造性的東西相對增多起來了,模仿性也就逐漸減少,從而我們得知“進行模仿性的訓練”對于農村小學生提高寫作文能力是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認為對于農村小學生來說這是必須要進行的一種教學手段。
總之,教好農村小學生寫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的啟發,總結經驗,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益。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積水可成淵”的道理。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教學,還非下這種功夫不可。
參考文獻:
2013年《國培計劃》、《新課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