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博
“讀”是英語的四項基本技能之一。 經常聽到人們說“成也閱讀,敗也閱讀”,意思就是說,在英語考試中,如果你閱讀理解考得好了,成績不會差到哪里去,反之,就好不了。現在的中考英語卷面,閱讀理解已經占到了40分,占了滿分120分的三分之一。可見,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在英語閱讀中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造閱讀課高效課堂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效的英語閱讀課堂,應該是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會有一定的收獲,都能學到知識。《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不斷地改變和優化教學方式,努力做到兩個轉變,即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的轉變,從單純的傳授書本知識方式轉變為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方式。”顯然,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研究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越來越重要。
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做到老師“少教”學生又能“多學”呢?下面淺談我的做法。
一、利用導學案,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自主學習的第一步,它如鋪路之基石,直接服務于課堂教學。“學案導學,自主學習”向前延伸,課前一至兩天提前發放導學案,學生可根據學案進行自主學習。該環節教師應該提出明確的時間要求和任務要求,以提高自主學習的針對性,提高學習效率;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必要的方法提示和指導。
二、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閱讀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劉潤清教授說過:English cant be taught.It must be learned.”在課堂上,教師是“引導者”“助學者”,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學習,要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自主學習的幸福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有效地利用好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把教學內容活化為生活交流,使得課堂真正成為學生鍛煉聽、說、讀、寫能力與發展智力的場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使自主學習成為學生的習慣。如教七年級下冊Module 5 Shopping,筆者把講臺變成售貨攤,讓學生扮演老板和顧客,以此達到練習購物的交際用語。表演的過程就是鞏固和操練句型的過程。設計此類課堂活動,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并學會參與,從而自主學習。這樣的教學學生很愉快的掌握了生詞、句型,也品嘗到了自主學習的甜頭。
三、在閱讀課堂中的操作步驟
(一)閱讀前
1. 導入。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材料的內容引出話題、導入新課、激發興趣。教師一般可以利用圖片、實物、英文歌、一段視頻、猜謎語等引出話題并導入文章,可以進行談論圖片、師生問答,讓學生根據圖畫和文字提示進行猜測、現場表演、講故事、講笑話、唱歌等方法,話題最好是學生感興趣的。這個環節關系到本堂課的整體效果,目的是力求達到一種熱情活躍的教育氛圍,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2. 新詞匯。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每當遇到生詞的時候,總是很急躁,甚至于放棄整篇文章的閱讀。所以我們可以先簡要介紹部分有礙課文理解的生詞。采用的方法可以利用圖片、聲音或視頻等,創設一定的情境學習新詞匯。而對于一些學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詞,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去猜測。猜的能力的培養比動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義。
(二)閱讀過程
1. 聽。根據導入,教師可以設置一個簡單的問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心聽課文,使課文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表象并回答問題,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聽力和理解能力。
2. 掠讀和跳讀。掠讀和跳讀是兩種不同的快速閱讀法。掠讀是通過對文章標題和首尾句的閱讀,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作者的意圖或抓住文章所要涉及的主要問題,學生不需要詳盡地理解所讀材料。而跳讀為獲得特定的信息而進行的符號辨認的過程。跳讀是在對閱讀材料有所了解的情況下進行的,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找到相關信息。
3. 細讀。細讀是學生在對全文有個整體印象的前提下所進行的深入細致的閱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或觀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經歷了掠讀和跳讀后,學生仍對于一些細節問題還沒完全弄清楚,這時教師就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細致的指導。教師應設計一些具有推理性、概括性、評價性、啟發性的問題,或是通過制作圖表等手段,把課文的問題提出來,進行分析、總結和概括,并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理解作者意圖,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閱讀后
這是檢驗學生閱讀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環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能幫助閱讀有困難的學生建立信心,而且教師可以及時得到有關學生的閱讀效果的反饋。
1. 復述或演示。復述課文是閱讀的升華。學生在聽、讀、講、練的基礎上,把學過的新課文經過自己深層的理解,再以說或演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就是將知識“反饋”,變文章中的語言為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這就要求學生不但用英語講,還要用英語想。為了說清楚,學生必須將所要說的在腦海中經過一番整理活動,才能復述出或表演出課文,這是培養學生組織語言和連續表達語言能力的重要訓練。
2. 練。教師根據課文的內容設置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如:調查、采訪、編故事、編對話等。目的是讓學生把本節課的內容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
3. 寫。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復述,將課文進行縮寫或改寫,不但加深鞏固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和表達能力。如果在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將這一環節留作家庭作業。
4. 作業。英語閱讀課作業應力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展個性,培養特長。作業設計要多樣化,避免單一。閱讀課筆者一般既設計必做作業,也設計選做作業。必做作業一般是一些書面作業,比如,關于詞匯和語法的習題、寫作或調查等。選做作業一般包括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聽說或操作性作業,比如,給家長演講、表演或上網搜集資料等。這樣的作業既有趣味性,又有實踐性,讓學生在用中鞏固新知識,不但發揮了閱讀作業的實效性,更重視了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總而言之,教師在閱讀課上應該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精心設計閱讀教學過程,使學生拓寬視野,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開動腦筋主動探索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提高綜合運用語言能力,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