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潔
【摘 要】由于我國產業技術裝備快速升級,國民經濟各部門對高級技工的需求日益迫切,培養高級技術工人的問題提上日程,技工教育從注重數量的增加逐漸轉變為注重質量的提高。但是由于技工學校學生年齡、學歷以及學習動機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對學生實施教學內容教師要具有針對性。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理念下的一種新的教學思想,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不同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的整體進步,提高技工學校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技工教育 因材施教 教學質量
由于職業學校的多部門辦學和普教擴招,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技工學校的發展,由于學生來源復雜,這給學校教學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技工學校要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教師充分在教學中運用因材施教方法,做到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選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學生的整體進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以及教學質量提高的需求。
一、將因材施教貫穿于課堂教學
由于技工學校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教好一節課不僅需要提前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準備,還需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差異以便于教學目標和教法的科學設置。對于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將學習目標定得稍微高一點,而對于學習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教師盡量的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幫助他們克服不良的情緒,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發言,讓他們在課堂上體驗成功的樂趣[1]。比如在學習電工與電子技術基礎這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對基本的數字電路和基本電路的應用技術進行講解,而讓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描述一些比較復雜的電路的分析思路,或者是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這樣通過講解既能夠讓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收獲到成功的喜悅,也能夠挖掘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的能力,做到教學的針對性。同時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接受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影響,教師要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盡量的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比如:在學習公差配合這一教學章節時教師可以要求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只掌握課本上的教學內容即可,而對于知識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教師在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還應該盡量的擴展一些實踐教學,這樣既能夠滿足普通學生學習的需要,也能夠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全面實現學生的發展。
二、將因材施教融入到思想中
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既應該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也應該融入到教師和學生的思想中,特別是針對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該盡量的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心,不斷進步。在思想方面教師對于那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教師首先應該分析導致學生落后的主要原因,并分別采取相應的對策。通常學習比較差的學生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是因為懶散而導致的,這些學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比較懶、對自己缺乏信心,總是感覺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無濟于事。針對這類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幫助學生克服懶惰的心理,在課后作業的布置方面盡量的選取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幫助他們一點點的樹立信心。其次就是因為無紀律無組織而導致的學習成績比較差,基本上每個班級都會出現個別類似學生,這些學生不僅自己不學習還經常會擾亂別的同學聽課,影響教師的正常教學。針對這類學生現狀的改善教師要緊密聯系家長,平常多和學生進行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逐漸意識到自身的錯誤并及時改正。而針對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要做好穩定政策,鼓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要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教師只有在思想方面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并運用這種思想管理學生、幫助學生,才能更好的提高技工學校的教學質量。
三、因材施教與課外學習采取有機結合
課外學習是教學活動的一種補充形式,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幫助學生不斷獲得進步。教師作為因材施教的指導者在課外輔導方面應該盡量滿足學生的差異性。比如:通過學習串并聯電路后要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各種照明的連接方法,教師可以讓普通學生指出生活中運用串并聯的一些裝置,鼓勵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盡量詳細描述這些裝置在工作過程中的具體細節,從而實現基礎好的學生在知識方面的一種拓展[2]。課外學習作為教學的第二課堂,教師要盡量根據學生的差異開展教學。比如:技工教育中電工是一門基礎學科,這種學科涉及中學物理方面的一些知識,經常會讓很多的學生感覺困難,因此在開展電工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進行知識的擴展,讓一些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做到基礎知識的總結,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就能夠實現學生的整體發展[3]。技工教育重視的是教學質量,因此課外學習中應該盡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技工學生的綜合實力。
結束語
技工教育是培養專門人才的基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必將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在課外學習以及在實踐中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并且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全面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技工學校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小菊,葉衛東.一視同仁與因材施教——教學公平的兩難選擇[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10,05(03):15-16.
[2]方華舟.以人為本在高職教育中的內涵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2(11):32-33 .
[3]宋春霞,施建民,韓婭舒.對高等教育落實以人為本的幾點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8(01):1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