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香
摘 要:隨著中職教育的逐漸普及,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多,但是不少學生由于基礎差,普遍存在怕學、厭學的共同的特征,本文針對中職生的共同現狀,圍繞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粗談了幾點做法。
關鍵詞:中職地理;學習動因;實用性;趣味性;活動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096-01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為了讓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一輪一輪的教學改革也不斷掀起風波,然而無論怎樣改革,教育的目標始終是不能改變的,從最早的因材施教,到后來的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再到現在的有效教學,其教學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個體潛在的內在學習動因,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個體的創造力。
然而,我們一直把目光盯在學生學習成績的表象上,可我們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如果只界定在考試分數上,那么這樣的動因只能是給學生增加了無形的學習壓力而非學習的動因,那么,什么才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呢?現就以我所上的地理科目為例,粗談幾點調動學生內在學習動因的心得:
一、實用性
地理在中學被同學們公認為是“副科”,基本沒學生學,甚至很多上地理課的老師也不是專業的老師,課時也常常被數理化“主科”老師霸占,來中職讀書的學生又大多是在中學不愛學習,甚至是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地理”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個新名詞,他們沒有任何基礎,在這樣的狀況下要給他們上類似高中一樣的地理知識,學生是完全不會有興趣的,而且也聽不懂,怎么辦呢?經過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不同的專業我所上內容側重點有所不同,其依據就是上對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只有實用才能很好的喚起學生學習的動力。如我在上旅游服務專業的地理時,考慮到他們將來主要是在本縣工作,我便把傳授知識的重點放在鄉土地理上,由于所學知識就在學生身邊,學生不但愿意學,而且學得懂,有時我還利用社會實踐課帶學生參觀我們所學過的旅游景點,讓學生邊看邊學,這樣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實用性;又如我在上學前教育專業時,我注重的是把知識簡單化,主要是通過教具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因為他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把知識傳授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學得再多、再深表達出來小孩子不懂也沒意義,所以我教同學們學做地球儀,三球儀等,利用臺燈、小皮球、大皮球來教學生演示日食、月食,甚至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神話故事結合起來,講述一些有關地球、月亮、太陽變遷的神話故事,如《盤古開天地》、《嫦娥奔月》等,這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通過故事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讓學生體會到這是他們將來工作所必須的知識,學生學習的動力當然也就十足了。
二、趣味性
如果說實用性是調動學生學習動因的前提,那么知識的趣味性便是調動學生學習動因的原動力,不管知識多么實用,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的把這些知識呈現在中職生的面前,最多一個月,學生的學習動因立刻消失,怎樣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想“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動力,只有學生覺得有趣,才會愿意加入其中,如我在上“四季星空”這個部分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出生月份,寫出自己所屬的星座,學生一聽寫自己的星座,都非常感興趣,一邊寫,一邊問身邊的同學是什么星座,找到相同星座的同學還討論一番星座性格特點,真的是熱火朝天,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就此打開學習話題,我告訴學生全天的星座不只是他們所知道的12個,還有更多,為什么單用這12個星座作為每月出生的代表星座呢?大家被我的提問完全提起了“胃口”接下來的學習就由學生自主完成。可見上課的方式符合學生心理特點,讓學生感興趣了,效果就可以事半功倍。又如我在上“地球構造時”我從家里帶了幾個煮熟的雞蛋,學生只看我帶的教具就已經充滿好奇,接著請學生幫忙剝雞蛋,并讓其他同學觀察我這特別的雞蛋。告訴我它的構成。大家觀察者、討論著,當整個雞蛋被解剖放在學生面前時,同學們感覺被我糊弄了,這與他們平時吃的雞蛋完全一樣呀?我說我的雞蛋特別是因為它長得和地球很像,我講的不是外形而是里邊,你們想不想看看地球的里邊?就這樣在學生的期待中,我一邊講一邊用刀把雞蛋切開,同時在多媒體課件上呈現地球的內部結構圖,就這樣在學生的好奇心慢慢得到滿足下,我完成了教學,學生記住了地球的構造。
三、活動性
中職學生定力差,不管課堂多么有趣,只要不親身參與,,學生的心早就飛到九霄云外,所以,在注重前面兩個方面的同時,還要注重課堂的活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只有這樣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才不會消減。如我在上“太陽家族——太陽系”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各行星為什么能各行其道一直運動,而不會被太陽強大的引力吸附到太陽表面,我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悠悠球帶到課堂上來玩,尤其是男同學,聽說上課可以玩悠悠球,都想來露一手。在讓學生炫了一把后,我讓大家做一項比賽,用悠悠球做圓周運動比賽,看誰的速度快,結果有的同學的牢固性差,線斷了,球飛了出去;有的同學手累了,自動認輸;有的則一直堅持比賽,并且得了冠軍,我讓冠軍選手慢慢讓悠悠球停止運動。比賽很快結束,我讓三類同學分別談談轉悠悠球的感受,并討論剛才比賽的結果:1.悠悠球為什么會飛出去,一個小小的悠悠球怎么能讓線斷了?主動放棄比賽的同學為什么手會“酸”(累的意思)?得冠軍者如何讓悠悠球慢慢停止運動?不同的學生參與不同的討論,我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入了物理等量關系“萬有引力=離心力”,在學生深有體會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探討前面的問題——行星為什么能各行其道一直運動,而不會被太陽強大的萬有引力吸附到太陽表面上去?這樣簡單的知識花這么多的功夫,感覺有點小題大做,但是對于不愛學習,沒有基礎的中職生來說,只有這樣的方式才能誘發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因,積極參與,玩中求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