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棟 趙艷琴
摘 要:在新課改條件下,對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教育水平,促進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此進行了高中語文教育理念的研究,從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角度入手,分析探究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對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進。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探究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127-01
一、引言
目前,語文教學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注入式”、“填鴨式”、“強制式”、“灌輸式”等陳舊的教法中,以教師講為主,學生聽為輔,教師講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學生卻聽得無精打采,心不在焉。教師仍然講一些枯燥的時代背景字、詞、注音、解釋、語法、修辭手法、寫作特點、人物形象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學生聽了卻索然無味,漸漸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面向學生實際,不斷改變教法,更新觀念。
二、改變教學主題,轉變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只注重教師如何講,而不管學生如何學。一節課下來,只聽見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只是一個接受知識的機器,根本不能從一篇課文中獲得整體感受。素質教育重視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德智體美等多方面能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要體現學生為主體,就應該轉變教學中心,從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到學生的“學”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讓學生多動手、動腦,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互相交流,討論爭辯等。
“啟發式”教學法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根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認識思路,通過一步步分析得出結論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把學生從被動位置推到了主動位置,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發表見解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每個學生,鼓勵學生多發問,重視學生的獨立見解,給學生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善于捕捉其思想的火花并給予鼓勵,增強學生質疑的勇氣和信心。
三、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讓他們學會協作和分享,寬容和溝通,克服以往教學的諸多弊端,扭轉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真正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扣準所教內容,找到學生興趣與所教內容的“切點”。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會學習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學生不會永遠跟著老師,終有一天要離開老師而單獨走路,如果不學會自己走路,他將如何面對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的嚴峻的社會,他將如何面對社會對人素質的越來越高的需求。
教師在討論中應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和片面的認識。保護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斷的燃燒、擴展,在張馳起伏中一步步接近教學目標。抓住容易引起意見分歧的地方質疑,有機地誘導學生主動出擊,闡述自己的觀點,廣泛地進行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對一單元中的人物形象、主題思想、表現手法、寫作特色、語言特點等進行歸類,從歸類中質疑。教師還可以在閱讀和寫作中,讓學生對文章、材料進行粘合、擴展、補充,通過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進行創造性閱讀或寫作。指導學生從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去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
教師應指導學生盡情表達,鍛煉語言表述的創新能力。“表現”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形式,它集中體現于運用語言文字去描述、表達所進行的說、寫等活動中。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表現中自覺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如:回答問題善用求異思維,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不沿襲舊說,從新角度思考,分析問題等。教師應放手作文,訓練寫作的創新能力,這樣學生寫出的文章就不會千篇一律,完全一個模式,完全一個筆調,完全一種風格。
四、創新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
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能力上下功夫,培養思考問題的創新能力。要創造性地思考,助于加深理解,在理解過程中引起創新。要引導學生把自己作為一個研究者,來創造性地理解、掌握書本上的內容,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將理解和創造有機地統一起來。
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加強對學生文采的培養。語文教育要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要把語文課上成具有趣味、充滿人性之美,能凈化學生心靈,激活學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課,就必須增加語文課的文化內涵,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一些優秀的文學精品,如國內外優秀的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還有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只有讓學生廣泛地閱讀,才能讓學生在積累知識的自修中提高其文學素質,獲得豐富的心靈體驗,鑄成審美的心靈。
五、結束語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了解自己,了解學習的對象,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青云.柴樹梅,關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