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成
摘 要:在眾多的課堂習慣中,傾聽習慣的培養應是首要的。只有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認真學習教育理論,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題意識,使學生的傾聽達到理想效果。對于開放性強的科學課來說,學生不容易控制自己,如果缺少適度的紀律約束和傾聽習慣的培養,也就沒有了課堂探究的質量。為此我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加強了良好傾聽習慣的培養。
關鍵詞:傾聽;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42-01
一、有效課堂呼喚傾聽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在科學課堂上,較多地出現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學習方式開始多樣化,樂于探究、主動參與,樂于動手成為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共識。學生的個性也逐步得到張揚,課堂逐漸變得生動活潑,熱熱鬧鬧。可在這熱鬧的背后,也出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那就是亂插嘴、不會聽----只顧張揚自己的個性,不愿傾聽別人的意見、分享他人的獨特感受。這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備受困擾的一個難題。
“傾聽”能博采眾長,彌補自身不足;也能萌發靈感,觸類旁通;還能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無論實踐知識,還是理論知識,最便捷的還是聽人講解而獲得的,因此“聽”還是求知過程中提高效率的好辦法。
二、創設寬容、平等的心理、環境氛圍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優秀的教師無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傾聽者。課堂上,教師從自我做起,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對他們多些真誠的關注和聽完的耐心,不要急于下結論,可以幫助學生傾訴自己的感受,使學生得到表達的機會,享受表達的愉悅;能讓學生覺得自己得到了老師的器重、認可和尊重,能激起學生的發言欲望,積極參與到各種探究活動中去。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這種認真傾聽學生說話的習慣,給學生養成傾聽習慣,樹立了可感的榜樣。
2、創設寬松的傾聽環境
噪音、光線不足、環境雜亂等待都會對傾聽著產生不良影響,因而教室的布置,如課桌椅的擺放,地面的整潔,學習園地等都要有利于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傾聽。另外,教師有效的激勵也會對學生的傾聽產生積極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來創設課堂活動,如把游戲、笑話、音樂等引入課堂。事實上,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每時每刻都全神貫注、聚精會神那是不可能的。傾聽對于好動,活潑的兒童來說是無趣的。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該想方設法從學生的這種無趣中尋找樂趣。如在教學《磁鐵的磁性》這一課時,我以玩魔術的方式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魔術嗎?學生高聲的回答“喜歡”。這時,我把早已準備好的磁鐵捏在手里,再在拳頭下面放幾顆五彩的回形針,這幾顆回形針就牢牢的粘在我的拳頭上,此時,教室里一片寂靜,學生用一種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我拳頭上的回形針。然后我把另外的回形針放在其他同學的拳頭上,也讓他們像我一樣,讓回形針不掉下來。同學們躍躍欲試的嘗試操作,可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功。這時的他們急需知道結果,也使他們產生了傾聽下去的強烈愿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和能力
能耐心專注地傾聽,是有修養的表現,是對說話者的尊重,是現代社會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前提,是小學生應具有的一種素養。學會傾聽,要求聽別人講話要用心,要細心。有些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聽話不夠投入,這就要求老師要經常提醒,適時引導,及時表揚注意聽別人講話的學生,讓學生慢慢養成傾聽的習慣。學會傾聽,還要求“會聽”,要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意思,聽出言外之意,然后在理解對方觀點和意圖的基礎上,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1、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
我們可以開導學生,告之善聽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學生。要養成善聽,傾聽的好習慣。并教給學生一些方法:(1)猜想發言的同學會說什么。(2)對同學的觀點進行歸納。(3)想想看他說的有沒有道理。這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傾聽方法,學生學會了先聽后說,真正養成了傾聽的習慣。
2、指導學生傾聽的姿勢
手勢或身體動作是最能反映一位學生是否在傾聽。科學課上我對學生聽的姿勢給予認真指導。如:聽同學發言時,要求學生眼睛看著書上或老師出示的教具,不看發言同學的臉,做到神情專一。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則以微笑、微微點頭表示認可或贊同;在全班交流學生發言時,要求其他的學生在認真傾聽的同時,向發言者投去關注的目光,并用友善或欣賞的目光,鼓勵發言者說得更好,也使自己聽得更專心。當發言的學生在前排時,就讓其適當地側轉身子,如果發言的學生在教室的后排,則讓前面的學生適當轉側身體。學生養成了這樣的習慣,老師可通過一目了然的觀察,了解學生聽課的質量,即時得到反饋信息,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利處多多。教學要提倡一種精神,就是“要學會傾聽”,教師要讓學生認真聽講,首先自己應該學會傾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才能事半功倍。
總之,要想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使科學課真正深入民心、人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我們做的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哪怕是再細小的環節,需要的是不厭其煩地當然也必須變換方式的耐心教育。另外,也需要我們的學校、社會、家長、老師、學生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將來,一群會聽、會辨、會思的學生將在科學課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