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妙蓮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已經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結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創設的幾種教學情境,達到教學情境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人就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設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386-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已經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結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創設的幾種教學情境,達到教學情境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人就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談幾點體會。
一、引入新知時,創設情境
1、創設趣味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可利用愉快的游戲、生動的故事、幽默的謎語、輕松的音樂、歡樂的小型競賽等趣味性活動,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結合右下圖先給學生編了一個螞蟻賽跑的故事:兩只小螞蟻從同一點出發,一只沿大圓的邊上爬行,一只沿8字形的小圓的邊上爬行,經過一段時間后,它們同時回到出發點,這時它倆不覺爭論起來,誰都說自己比對方爬行的路程多。一只老螞蟻聽到它倆的爭論,馬上跑過來調解,可一聽是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它搖了搖頭,表示對解答此題無能為力。同學們,你們認為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熱烈討論后,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學會計算圓的周長。這樣,學生為了給小螞蟻當裁判,急于知道計算圓的周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創設激疑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導入新課時,針對學生的好奇心理,通過巧設懸念給學生造成一種躍躍欲試,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在教學“倒數”的概念時,我設計了“ 4∕5 × ( )= 7∕4 × ( )= 6 ×( ) ”這道題,讓學生填寫,當學生感到困難時,我自告奮勇,迅速填寫完畢。為了打消學生認為老師事先算好的念頭,并補充說:“誰能出幾道這類題,你隨時出完,我都可隨時填完,不信試試?!痹捯魟偮洌瑢W生興趣十足地爭著出題。結果正如老師所說的那樣。老師為什么填得這么快,其中有什么訣竅?造成學生渴望解開奧秘的心理狀態,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強烈欲望。
二、探究知識中 ,創設情境
1、創設生活情境,自主探究。
數學雖然抽象,但它來源于生活,并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可探索的生活情境。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例如,在“元、角、分”教學中,就可以創設買賣貨物的情境,讓學生輪流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要為學生每人準備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人民幣共5元,讓學生來認識這些人民幣,在活動中要求:(1)每人購買的商品必須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發給的錢看誰買的東西多,買的東西好,買后進行評論。活動后進行集體討論,讓每個學生都要說出自己買了幾樣商品,每樣商品多少錢。通過活動學生不但認識了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會進行換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
2、創設問題情境,自主探究。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富有趣味和價值的疑難問題去學習,從而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活動,比如在“圓的認識”這節課中,出示課題后提問:同學們想了解什么呢?學生爭先提問:什么叫圓?什么是圓的直徑、半徑?直徑與半徑有什么關系?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等,學生在啟發下,通過折圓、畫直徑、量直徑與半徑等實踐操作,探討推論,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掌握知識,整個認識過程都是放手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創設實踐操作情境,自主探究。
小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動作、感知形成表象,進而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規律。在教學中,運用學具操作,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探索的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發現規律。如在教學“圓環面積”時,我首先讓學生各自畫一個與半徑是3厘米的圓,并計算出所畫圓的面積,再要求學生畫一個與這個圓同心、半徑2厘米的圓,并計算出這個圓的面積,接著要學生用剪刀把剛才畫的大圓剪下來,再把小圓從大圓里剪掉,這樣就得到一個圓環。然后讓學生敘述操作過程。經整理得到:一個圓面在剪去一個同圓心的內圓后,就得到圓環。最后啟發學生根據圓環的制作過程,說出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始終參與實踐活動,興趣倍增,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的調動。
三、引導總結,創設“表現”情境
成功的課堂總結,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圓柱的體積”后,教師問,哪位同學能以“通過學習我懂得了﹍﹍”幫助老師總結一下這節課的內容?“幫助老師總結”這句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全班學生躍躍欲試。有的說,通過學習我懂得了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有的說,圓柱的體積公式是從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來的;還有的說,通過學習我懂得了不論是長方體、正方體,還是圓柱體,它們的體積都要可以用“底面積×高”來計算;等等。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整理板書。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求圓柱的體積,而且理清新舊知識間的聯系,為今后學習同類知識打下基礎。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借助語言、錄像、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從教學內容中挖掘、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