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肖鴻
【關鍵詞】字理識字 激趣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18-01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教學手段。常規的識字教學是按“讀音—析形—組詞—造句”的模式,教師簡單教學,學生機械識記,學生容易對識字感到乏味,教學收效不理想。教師可以嘗試“字理識字”的教學方式,即根據字理,從分析漢字的組構入手,靈活運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漢字形音義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面,筆者結合教學經驗談談通過字理識字教學激發學生識字興趣的策略。
一、挖掘漢字原本的“理”,誘發情趣
漢字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符號系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字理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教學手段揭示漢字的起源、演變的大體過程,并通過楷體字與圖畫、古體字的對照,讓學生了解漢字的來龍去脈,使這些漢字在兒童眼里變成了一幅幅圖畫、一個個故事,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尋根究底的心理。
如對“鳥”字的溯源,筆者一邊出示圖片,一邊提問:“一只鳥兒頭朝左停在樹枝上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學生觀察仔細,各抒己見,筆者接著出示篆體“
”,并告訴學生,這就是“鳥”的古體字,古人是根據鳥兒停歇樹上的樣子造出這個字來的。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學生熱烈地討論,尋找每一個筆畫的來由。筆者抓住時機出示楷體字“鳥”進一步引導析理:第一筆撇像鳥的頭,第二筆橫折像鳥的脖子,第三筆點像鳥的眼睛,第四筆豎折折鉤像鳥的身子,第五筆長橫像鳥兒長長的尾巴。這樣溯源析理,使這個由五個筆畫組成的“鳥”字在學生眼里就像一只活潑可愛的鳥兒。又如“早”字的古體“ ”像太陽剛剛升出地平線;“采”字的古體“
”像手在樹上摘果子的樣子;“看”字的古體“
”像以手遮目遠眺等。通過對漢字溯源析理,學生不僅明白了字理、理解了字義、記憶了字形,還深深地體會到了漢字的美妙。學生在識字過程中懂得了漢字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而激起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
二、以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營造氛圍
課堂教學中,語言是重要的媒介,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來實施。字理識字教學法的重要形式是直觀教學,無論是運用直觀教學,還是引導學生直接實踐,都是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進行,所以教師要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以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吸引、感染學生,創造學習的最佳狀態,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象形字“鳥”時,學生書寫時常常把“鳥”寫成“烏”。要讓學生正確區分這兩個字,筆者在教學時邊出示“烏鴉”的圖片,邊加以描述:“一只鳥,樹上停,一身黑羽毛,一雙黑眼睛,仔細瞧一瞧,只見它身子,不見它眼睛。”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很快就悟出了字理,懂得“烏”字沒有點是因為“不見它眼睛”,而“鳥”字有“眼睛”。總之,在字理識字教學中,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將漢字的構形原理較好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夠引導他們去觀察、思考。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趣激學
烏申斯基曾經指出,兒童是用形狀、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字理識字教學主張采用圖畫、實物、多媒體等直觀手段解析字理。要實現字理識字教學的優化,教師一定要努力創設出學生“樂學”的教學情景。而多媒體的運用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其直觀性、生動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營造出一種富有教學藝術的課堂氛圍。
多媒體可以將抽象的漢字還原成具體形象的事物,再由學生提煉概括出漢字,這一過程使學生對字的本義有了確切的了解,從字形到字義產生深刻的印象。例如,象形字“燕”筆畫較多,對一年級學生來說,如果不明字理就很容易寫錯。教學時,筆者制作動畫課件,演示一只燕子在空中飛翔的形態,使學生對燕子有了整體感知,再出現燕子向上飛的背部線條圖和篆體字“
”進行對照,使線條圖上燕子的頭部、身體、翅膀、尾巴分別短時間閃爍,使學生很快就看出了篆體各筆畫的來由,最后出示楷體字“燕”讓學生分析字理,“廿”是燕子的頭部,中間部分“口”是燕子的身體,在“口”兩旁的是燕子的兩只翅膀,四點底是燕子的尾巴。這樣富有動感的由圖到字的演示非常生動形象,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永久的記憶,學生再也不會把“燕”的上部“廿”寫成“艸”了。學生在整個動畫演示過程中興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可見,在學理識字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教法,敢于打破傳統的識字教學模式,講究課堂教學藝術,使學生由好奇產生興趣,因興趣而促進好學,進而促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