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
【關鍵詞】情境體驗 對話體驗
實踐體驗 拓展體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53-02
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體驗,來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切身經歷,來自于對數學理性的認知和感性的積累。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就必須要讓他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角,在豐富、生動的學習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交流以及反思等一系列多樣化的思維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品味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精彩。
一、情境中體驗
以情境化的形式呈現數學學習內容,促進數學與生活的交叉融合,讓親切、具體的場景重現在數學課堂上,幫助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的聯系。情境的創設必須要貼合學生的心理、年齡,注重動態化和整體化,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在一種活潑愉悅的氛圍中順利展開。
(一)動態化的體驗
動態化的情境帶給學生的,是使原本呆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鮮活起來。教師要結合學習內容,挖掘情境中的動態因素,促進學生主動地觀察和思考,從而獲得數學“動起來”的有趣體驗。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相遇問題》時,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場景——
師:張亮放學回到家,發現自己一不小心把同桌王強的作業本給帶回家了。張亮想,王強一定急壞了,該怎么辦呢?同學們來幫張亮想想辦法吧!
生:張亮可以打電話給王強,讓王強來拿。
生:我覺得是張亮拿錯了作業本,應該給王強送過去。
生:我的辦法最節約時間,兩人約好了同時從自家出發,往對方家走去,在途中相遇時把作業本還回去就好了。
師:這個辦法真不錯!哪兩位同學來演示一下他們兩人交還作業本的情景呢?
(兩個學生演示相遇問題的場景)
師:在這個生活的實際情境中,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嗎?
(引導學生從“時間”“速度”和“路程”等方面進行思考,從而引發認知沖突,展開新授環節)
(二)整體化的體驗
來源于生活中的情境,往往具有信息量大且駁雜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有意識地保留信息,將情境變得更加具有探究性和思考性,使得學生獲得較為完整的情境體驗。
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時,筆者呈現了學校操場跑道的圖片,并出示課本中的例題。在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理清思路后,讓學生重新審視圖片——
師:從圖中你還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1:我看到跑道的一邊插了紅旗,而且每兩棵柏樹之間插了3面旗。
生2:我還看到跑道上畫了白線,將跑道分成了三部分(也就是有三條跑道)。
生3:跑道中央的籃球場上有幾個同學在打籃球,他們分成了2隊,每隊有3人,旁邊還有4位觀眾。
師:同學們真善于觀察,而且能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真了不起!你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哪些兩步計算的問題呢?
……
二、對話中體驗
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對話的活動。教學過程中的對話,不僅僅局限于師生對話,更有各種維度的對話存在。通過課堂對話,促進學生發展善于傾聽和交流的能力,使得數學課堂成為一個信息不斷匯聚、碰撞的場所,讓學生在不斷的溝通中獲得深刻的自我認知,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共同體驗數學學習帶來的交往體驗。
(一)體驗來自差異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在對話過程中,我們會時刻感受到數學學習個體的差異化。教師應當尊重這種客觀差異,提倡多元化的數學學習體驗,巧妙地將差異轉化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
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平行》一課時,有學生提出了一種不全面但很直觀的見解——
師:怎樣的兩條直線才能不相交呢?
生:(伸直兩條胳膊)像這樣,中間是一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
師:同學們明白他的意思嗎?
生:也就是說兩條胳膊之間的空隙必須一樣。
生:距離相等。
師:想象一下,如果這兩條胳膊繼續延長,會怎樣?
生:始終相隔這么遠,永遠不會相交。
(二)體驗源于獨特
獨特的個人見解往往意味著學生勇于創新以及敢于表達的優秀品質,如果教師輕易地抹殺學生偶一閃現的與眾不同,課堂將會越來越暗淡。對話過程中,教師要審慎地傾聽每一個獨特的聲音。
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平均數》一課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擲骰子的游戲,每個學生擲5次骰子,算出所得點數的平均數來決定勝負——
生:我已經擲了4次了,可不可以不再擲了?
師:為什么?
生:我前4次擲出的點數都比較大,如果現在計算平均數的話,我肯定贏了。
師:你們同意嗎?
生:……
師:同學們說得很有道理!我們要遵守游戲規則,但xx同學能在游戲過程中進行數學思考,邊玩邊算,也是很了不起的!
三、實踐中體驗
“做數學”強調了實踐操作在促進數學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在實踐操作活動中,學生手、腦、眼并用,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以形象具體可感知的實踐材料支撐了對數學的抽象理解,使學生的體驗在指尖的觸碰中變得更加清晰。
(一)有觀察才有體驗
操作活動是手眼腦的整合,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激活操作活動中的思維運動,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和思考。
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平均數》中的“移多補少”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操作活動,并明確要求學生邊動筆邊觀察——
1.畫一畫
根據表中數據,繪制出條形統計圖。
2.移一移
將表示不同數據的條進行“移多補少”的變化。
3.比一比
觀察變化過程中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二)有思考才有體驗
帶著問題進入到實踐操作環節,才能最大化地體現實踐操作的數學學科特點,避免操作淪為機械的手工制作。因此,教師應當以問題引領操作,指導學生通過操作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認識三角形》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取出準備好的四根小棒(10cm、6cm、5cm和4cm),在展開操作之前,請同學們先猜測一下,用哪三根小棒能夠圍成一個三角形,并說一說自己猜測的依據,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踐探究,為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做了很好的認知鋪墊,提高了操作活動的實效性。
四、拓展中體驗
適當進行拓展,將學生的數學目光引向課外、引向生活、引向更廣闊的數學天地,是保持學生數學熱情,提升數學新鮮度的有效舉措。教師應不拘泥于書本,讓學生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在更復雜的現實生活中體驗數學的獨特魅力,為數學學習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一)在體驗中創新
在積累了足夠的體驗之后,學生便有了創新的欲望和動力。教師要適當加以誘導,釋放學生的創新潛能,讓學生獲得充分的自我展示空間。
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搭配問題》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將搭配問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實際問題,在對猜測的調整過程中加深對知識內容的運用水平——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可愛的卡通掛表,價格是由2、4、8這三個數字中的兩個數字組成的兩位數,誰能猜得又快又準?
生:我覺得大概是20多元。
生:可能是84吧。
生:不會那么貴,也許是48。
師:這樣東一下西一下地猜,不可能猜得快、猜得準喲!
生:我們先把所有的可能都寫出來,有6種:24、28、42、48、82和84。
師:好吧,現在可以正式開始了!
生:28!
師:貴了!
生:24!
師:對啦!
生:(歡呼!)
(二)在體驗中延伸
借助具體生活場景的依托,幫助學生在原有基礎上“跳一跳”,初步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深度和靈活度。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9加幾》后,筆者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個“購物”的場景,準備了學生常見的一些物品如練習本、魔方、文具盒等,并標示了各自的價格,然后有層次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1)如果小強想買一本練習本(7元)和一個魔方(9元),他要付多少錢?
(2)小強帶了15元錢,夠嗎?他還需要多少元?
(3)小芳也想買這兩樣物品,她帶了20元,能找回多少元呢?
盡管問題的難度超越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但具體的場景和已有的生活經歷依然幫助學生展開積極的思考,最終順利地解決了實際問題。
總之,教師需要從教學流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努力挖掘,盤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積累,充分賦予學生體驗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促進學生知識、情感以及態度的均衡發展,在體驗中獲得數學學習的深層跨越!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