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鵬
【關鍵詞】語文教學 批注式閱讀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78-01
批注式閱讀是指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用精練簡潔的文字寫批語、做注釋,突出學習重點,提高對文本的理解的一種閱讀方法。在初中語文課堂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能夠擺脫單純依靠教師傳授知識的情況,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大膽質疑,同時將讀與寫、學與思結合起來。下面筆者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批注式閱讀教學談談自己的實踐。
一、對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批注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具備好的題材,還要有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因此,在語文課中進行批注式閱讀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仔細分析文章運用的寫作手法,在相應的地方進行批注。通過批注式閱讀,學生能夠熟悉文章所采取的各種寫作手法,并能在寫作中學會運用,提高寫作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文章采取的寫作手法多種多樣,如設置懸念、前后照應、層層鋪墊、夾敘夾議等。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要對課文中采用的寫作手法進行批注,在相應的地方寫上課文在什么地方采用了何種藝術表現手法,在寫作時如何使用類似的寫法方法,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等。比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文《智取生辰綱》時,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仔細分析作者采用的寫作手法,如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運用了明暗兩條線的變化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這兩條線分別是:楊志押送金銀擔(明線)→時間、地點←吳用智取生辰綱(暗線)。此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對明暗兩條線的變化進行批注,并在旁邊標注明暗兩條線變化中的三組矛盾,寫下文中采用的表現手法,如設置伏筆、層層鋪墊、設置懸念等。通過分析問題和寫批注,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結構和主題,有助于學生掌握小說的寫作手法。
二、對文章的意象進行批注
從文學理論方面來看,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主觀心理和客觀物象的統一,是意和象的統一,把握了意象,也就能夠抓住作者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脈絡,領會文章的主旨。因此,在批注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意象,即指導學生對文中的客觀事物的描寫進行批注和分析,從中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課文《祖國呀,我親愛的祖國》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對詩歌中出現的“老水車”“路基”“礦燈”“黎明”等客觀事物進行分析和批注,雖然這些事物很普通,但在作者筆下卻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比如,對“熏黑的礦燈”“破舊的老水車”這些客觀事物的描寫,象征著祖國的貧窮落后,而“古蓮的胚芽”“繹紅的黎明”則象征著在全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國人民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向燦爛美好的前程邁進的景象,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意象進行批注和分析,能夠讓學生明白如何把握客觀事物描寫與作者情感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三、對文章的意蘊進行批注
閱讀一篇文學作品,只有把握文章的意蘊,才能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在精神。然而,文章的意蘊是通過文本的關鍵語句體現出來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時,應該指導學生學會抓住文章的關鍵語句,領會作者的思想。以學習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由于這是一首充滿豐富聯想和想象的詞,在進行批注式閱讀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對詞中的句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進行批注和分析,挖掘詞的意蘊,在這句話的旁邊寫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比如,這句話表達了作者灑脫、曠達的性格和對人生無奈的感嘆。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蘊,教師在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空白處。對文本的空白處進行批注,有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課文《孔乙己》時,對于孔乙己的結局,雖然作者沒有說明,但是文中的空白處給予了讀者很大的思考空間,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批注,在旁邊寫上:結尾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科舉制度下文人被扭曲心靈的抨擊。
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能夠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可是,讓學生獨自進行批注還不夠,教師應該對文章的精彩處和關鍵處進行適當地引導,指導學生對有質疑的地方進行推敲,提高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效率。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