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亞魁
【關鍵詞】童話教學 讀 析 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90-01
童話是文學的一種載體,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等手法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童話故事通俗易懂,往往能讓小學生所接受,教師要抓住這一文學樣式對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并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發掘、探究童話故事字里行間所蘊藏的深刻含義。本文從讀、析、悟三個方面入手,探討讓學生愛讀、樂讀童話故事的策略。
一、讀——體會童話的語言美
《三國志》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要多讀才能發掘精髓,感受其中包含的氣韻。朗讀是眼、耳、口、鼻并用的活動,能將“死”的文字變成有聲藝術。學生通過有聲藝術將對文本的感悟表現出來,并從中得到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針對一篇童話故事而言,閱讀階段可通過自讀、精讀和誦讀來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童話的語言特色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美,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丑小鴨》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起讀、自讀以及分角色讀等方式品讀文中描寫丑小鴨的句子,如“丑小鴨感到非常孤單,就鉆出籬笆,離開了家”“丑小鴨望著潔白美麗的天鵝,又驚奇又羨慕”等。學生對這些優美典型的語句層層研讀,就會在讀中感受到童話的語言特色美,進而透過語言深入到文本中去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交流。
二、析——剖析童話的寓意
童話教學以讀懂故事為表,理解寓意為里,聯系實際為真,如教師教學蘇教版第二冊《螞蟻和蟈蟈》這個故事時可以從故事情節入手揭示寓意,通過故事主線引導學生想象螞蟻未雨綢繆、辛勤勞動,而不像蟈蟈那樣享樂、不計后果;而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蝸牛的獎杯》時,教師可以從分析關鍵詞入手來揭示寓意,體會文中“恐怕”“生怕”“得意洋洋”等詞語生動地表現出蝸牛得獎后的滿足心態,最終從飛行冠軍變成了慢慢爬行的蝸牛,揭示了“成績只能代表過去,不思進取往往會致人墮落”的道理。
分析童話寓意要從三點入手。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故事情節上分析寓意。童話常常運用諷刺或勸喻等手法讓人領悟深刻的道理。如《皇帝的新裝》是圍繞皇帝愛新衣,每天只顧著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而展開。教師結合文本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皇帝為什么喜歡穿漂亮的衣服?他追求的是什么?”同時,引導學生分析:“皇帝派出忠臣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忠臣都沒有說實話?”綜合分析后,學生會知道皇帝無知迂腐,朝廷上下充斥著比騙子還虛偽的腐朽,當皇帝游街時小孩拆穿了騙局,諷刺了人類貪慕虛榮、鋪張浪費等陋習。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從人物形象上分析寓意。如《漁夫的故事》中魔鬼是惡人的化身,從魔鬼反復無常的表現能看出惡人的本性。最后,要善于從藝術手法上分析寓意。以《皇帝的新裝》為例,夸張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諷刺感和藝術價值,如故事的開篇寫皇帝幾乎總是在更衣室里,表明皇帝已經到了癡狂的地步,當皇帝穿著看不見的新裝,而群臣在后面拖著不存在的后裙時,又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了皇帝與大臣的愚蠢。
三、悟——感悟童話的情感美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低年級學生主要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要使學生體驗到童話故事的情感,教師就要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發揮主觀想象。如童話文本中的“空白”留給了讀者想象空間和回味余地,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的空白,進行個性化的補白,通過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領悟童話世界的真、善、美。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學生抓住環境描寫的關鍵詞,如“雪”“黑”“冷”等來發掘小女孩的表現,從而引出小女孩的幻想,以及幻想破滅后的現實。教師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假如有人來買小女孩的火柴,她最后還會不會死去?”學生在想象中續寫童話,更能感受到小姑娘的失望與惆悵,及對小女孩凍死在大年夜產生悲憤之情。通過這樣的語言實踐,學生不僅能感悟到童話中的形式美與情感美,也能做到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總之,童話教學不能局限于文本,教師要在閱讀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初步的品評與賞析指導,讓學生初步掌握鑒賞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用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充分調動課堂氛圍,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