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湖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 有效追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109-01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問題不僅促進教學順利完成,促進學生思考,還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知識的遷移。而課堂中的追問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是教師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體現,恰當的追問能夠讓課堂成為生成智慧的天堂。
一、追問的原則
所謂“追問”,就是在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基本問題后,教師有針對性地“再次提問”,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數學問題的深入探究。但是課堂的追問不是漫無目的地提問,應該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
(一)追問應該有層次
在啟而不發、問而無答時,為了降低難度,追問的形式可以將問題分解成幾個相對容易的小問題,依次提出或者引導學生換一種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層次地追問,能體現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邏輯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在講到如何利用一元二次函數的圖象求最值時,可以分解成幾個問題:
(二)追問講究有效性
問題的提出是否有助于解決實際問題,或者可以達到某種教學目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對不對?”“是不是?”“會不會?”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學生回答很是統一、簡潔,雖然可以營造課堂氣氛,但是過多答案單一的簡單的問題常常導致表面熱鬧而不能使學生認識知識的本質,應盡量避免無效的提問。
二、數學課堂中的追問藝術
教師的有效追問,能夠讓學生在發生矛盾分歧中協調發展、在犯錯誤時迷途知返、在意外之時有所收獲、在思維空白之處撥開迷霧。以下是筆者的幾點認識,供同行分享。
(一)矛盾分歧中追問
在教學正數與負數的加法時,讓學生思考:一個正數加上一個負數得到什么數?有的學生說是負數,有的說是正數,也有的說等于0。學生的思維處于矛盾分歧中,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追問:等于負數的理由是什么?請舉例說明。待學生回答后繼續追問:你有什么好辦法去判斷一個正數加上一個負數的結果呢?這樣的追問將本節課的重點展示出來,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感受分類的數學思想。最后不僅理解分歧的原因所在,更讓學生在思考中理解對有理數加法運算法則的認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二)錯誤之處追問
在數學課堂中,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急于出示正確答案,應把握合理的糾錯時機,正確解讀學生錯誤的原因。例如,在解方程-=1時,有些同學算得x=5,教師經過觀察分析發現,因為有的學生在化簡時的通分和解方程時的去分母產生概念混淆從而運算錯誤。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如何檢驗你的答案是否正確?學生把“解”代入方程后發現錯誤。教師可以追問:分式加減的法則是通分還是去分母?引導學生發現是通分。在追問下發現錯誤的原因在于等式右邊沒有乘以公分母6。在歸納時可以追問:解這樣的方程的一般步驟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如果只是一筆帶過給出正確答案而沒有對錯誤進行追問剖析,學生對通分和去分母的區別很難有正確的認識。
(三)意外之時追問
數學課堂少不了驚奇的時刻。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分解因式的“平方差公式”,教材主要體現公式的直接應用。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例舉猜數最快的游戲,如去超市買一樣東西單價10.2元每千克,重量是9.8千克,那么要付多少錢?有人在兩秒鐘之內算出。學生感到驚奇,到底是怎么算的呀?教師可以提問:9.8和10.2這兩個數有什么關系?它們都在哪個整數附近?繼續追問:由此你能想到什么?速算的法寶是什么呢?這樣的追問,促進學生對平方差的公式結構特征及其應用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思維空白處追問
教師的有效追問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的“金鑰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勤于思考,善于追問,學生才會勇于探索,樂于學習。(責編 盧建龍)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 有效追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109-01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問題不僅促進教學順利完成,促進學生思考,還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知識的遷移。而課堂中的追問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是教師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體現,恰當的追問能夠讓課堂成為生成智慧的天堂。
一、追問的原則
所謂“追問”,就是在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基本問題后,教師有針對性地“再次提問”,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數學問題的深入探究。但是課堂的追問不是漫無目的地提問,應該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
(一)追問應該有層次
在啟而不發、問而無答時,為了降低難度,追問的形式可以將問題分解成幾個相對容易的小問題,依次提出或者引導學生換一種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層次地追問,能體現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邏輯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在講到如何利用一元二次函數的圖象求最值時,可以分解成幾個問題:
(二)追問講究有效性
問題的提出是否有助于解決實際問題,或者可以達到某種教學目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對不對?”“是不是?”“會不會?”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學生回答很是統一、簡潔,雖然可以營造課堂氣氛,但是過多答案單一的簡單的問題常常導致表面熱鬧而不能使學生認識知識的本質,應盡量避免無效的提問。
二、數學課堂中的追問藝術
教師的有效追問,能夠讓學生在發生矛盾分歧中協調發展、在犯錯誤時迷途知返、在意外之時有所收獲、在思維空白之處撥開迷霧。以下是筆者的幾點認識,供同行分享。
(一)矛盾分歧中追問
在教學正數與負數的加法時,讓學生思考:一個正數加上一個負數得到什么數?有的學生說是負數,有的說是正數,也有的說等于0。學生的思維處于矛盾分歧中,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追問:等于負數的理由是什么?請舉例說明。待學生回答后繼續追問:你有什么好辦法去判斷一個正數加上一個負數的結果呢?這樣的追問將本節課的重點展示出來,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感受分類的數學思想。最后不僅理解分歧的原因所在,更讓學生在思考中理解對有理數加法運算法則的認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二)錯誤之處追問
在數學課堂中,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急于出示正確答案,應把握合理的糾錯時機,正確解讀學生錯誤的原因。例如,在解方程-=1時,有些同學算得x=5,教師經過觀察分析發現,因為有的學生在化簡時的通分和解方程時的去分母產生概念混淆從而運算錯誤。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如何檢驗你的答案是否正確?學生把“解”代入方程后發現錯誤。教師可以追問:分式加減的法則是通分還是去分母?引導學生發現是通分。在追問下發現錯誤的原因在于等式右邊沒有乘以公分母6。在歸納時可以追問:解這樣的方程的一般步驟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如果只是一筆帶過給出正確答案而沒有對錯誤進行追問剖析,學生對通分和去分母的區別很難有正確的認識。
(三)意外之時追問
數學課堂少不了驚奇的時刻。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分解因式的“平方差公式”,教材主要體現公式的直接應用。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例舉猜數最快的游戲,如去超市買一樣東西單價10.2元每千克,重量是9.8千克,那么要付多少錢?有人在兩秒鐘之內算出。學生感到驚奇,到底是怎么算的呀?教師可以提問:9.8和10.2這兩個數有什么關系?它們都在哪個整數附近?繼續追問:由此你能想到什么?速算的法寶是什么呢?這樣的追問,促進學生對平方差的公式結構特征及其應用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思維空白處追問
教師的有效追問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的“金鑰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勤于思考,善于追問,學生才會勇于探索,樂于學習。(責編 盧建龍)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 有效追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109-01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過程,有效的數學問題不僅促進教學順利完成,促進學生思考,還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知識的遷移。而課堂中的追問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是教師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體現,恰當的追問能夠讓課堂成為生成智慧的天堂。
一、追問的原則
所謂“追問”,就是在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基本問題后,教師有針對性地“再次提問”,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進數學問題的深入探究。但是課堂的追問不是漫無目的地提問,應該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
(一)追問應該有層次
在啟而不發、問而無答時,為了降低難度,追問的形式可以將問題分解成幾個相對容易的小問題,依次提出或者引導學生換一種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層次地追問,能體現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邏輯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在講到如何利用一元二次函數的圖象求最值時,可以分解成幾個問題:
(二)追問講究有效性
問題的提出是否有助于解決實際問題,或者可以達到某種教學目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對不對?”“是不是?”“會不會?”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學生回答很是統一、簡潔,雖然可以營造課堂氣氛,但是過多答案單一的簡單的問題常常導致表面熱鬧而不能使學生認識知識的本質,應盡量避免無效的提問。
二、數學課堂中的追問藝術
教師的有效追問,能夠讓學生在發生矛盾分歧中協調發展、在犯錯誤時迷途知返、在意外之時有所收獲、在思維空白之處撥開迷霧。以下是筆者的幾點認識,供同行分享。
(一)矛盾分歧中追問
在教學正數與負數的加法時,讓學生思考:一個正數加上一個負數得到什么數?有的學生說是負數,有的說是正數,也有的說等于0。學生的思維處于矛盾分歧中,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追問:等于負數的理由是什么?請舉例說明。待學生回答后繼續追問:你有什么好辦法去判斷一個正數加上一個負數的結果呢?這樣的追問將本節課的重點展示出來,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感受分類的數學思想。最后不僅理解分歧的原因所在,更讓學生在思考中理解對有理數加法運算法則的認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二)錯誤之處追問
在數學課堂中,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急于出示正確答案,應把握合理的糾錯時機,正確解讀學生錯誤的原因。例如,在解方程-=1時,有些同學算得x=5,教師經過觀察分析發現,因為有的學生在化簡時的通分和解方程時的去分母產生概念混淆從而運算錯誤。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如何檢驗你的答案是否正確?學生把“解”代入方程后發現錯誤。教師可以追問:分式加減的法則是通分還是去分母?引導學生發現是通分。在追問下發現錯誤的原因在于等式右邊沒有乘以公分母6。在歸納時可以追問:解這樣的方程的一般步驟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如果只是一筆帶過給出正確答案而沒有對錯誤進行追問剖析,學生對通分和去分母的區別很難有正確的認識。
(三)意外之時追問
數學課堂少不了驚奇的時刻。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分解因式的“平方差公式”,教材主要體現公式的直接應用。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例舉猜數最快的游戲,如去超市買一樣東西單價10.2元每千克,重量是9.8千克,那么要付多少錢?有人在兩秒鐘之內算出。學生感到驚奇,到底是怎么算的呀?教師可以提問:9.8和10.2這兩個數有什么關系?它們都在哪個整數附近?繼續追問:由此你能想到什么?速算的法寶是什么呢?這樣的追問,促進學生對平方差的公式結構特征及其應用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思維空白處追問
教師的有效追問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的“金鑰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勤于思考,善于追問,學生才會勇于探索,樂于學習。(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