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財珍
摘 要:歷史對德育有一定的義務,初中歷史教師更應結合教學實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
關鍵詞:初中歷史;德育;具體方法
歷史課是開展各種德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對于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有諸多的益處,也是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的重要載體。因此,要想做好素質教育工作、培養學生好的道德情操,就要采取相關的教學措施,做好在課堂中的德育滲透工作。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歷史就是過去的社會,通過知道過去尤其是習得其中的精神內核,我們才能塑造一代又一代有中華文化傳統的人,以史為鑒、以史育德是我們國家傳統以來長久秉持的理念。因此,要加強德育,歷史才能凸顯其現實性功能,才能讓初中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形成最關鍵的時期得到最基礎、最好的思想滲透,才能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精神品德和思想素質。
1.對初中生的道德有直接的改善作用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行為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主要原因除了社會、家庭等因素外,學校的道德教育缺失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可以想見,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如果只重視知識和技能而不對道德和品德進行深入教導,則我們的教育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
2.新課標明確要求加強道德和價值教育
歷史學科的新課標規定,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讓中華傳統的勇敢、誠信等良好品質能夠通過歷史教育傳承下去。
所以,無論是基于現實考慮還是歷史責任,歷史教學都應該將德育納入到教學內容中來,教師要通過多種措施,善于利用課堂對學生開展德育。
二、德育的主要內容和具體方法
德育雖然涵蓋的范圍很廣,但是還是有幾個核心的,筆者認為,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歷史中的德育應該主要集中在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和具體的思想品質和素質教育等三個大的方面。
1.愛國主義教育方面
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的愛國主義者,他們懷著對中華民族和各自朝代的深厚感情,做出了很多驚天動地的事情,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中濃厚的一筆。無論是抗擊日本侵略的戚繼光、吉鴻昌,還是抗擊荷蘭、英國侵略的鄭成功、關天培,或是為了國家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戊戌六君子、“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獻身的林覺民,無不閃耀著動人的光輝。這些人和他們的選擇都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將這種情懷和信念融入教學內容中,讓學生通過學習自覺地接受這些理念和信念。比如,通過放映相關內容的電影和專題片,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先進分子的個人魅力,也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國情知識競賽、課外閱讀、編輯歷史小報等眾多活動中實踐這些愛國主義理念,讓他們在最深的心底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樹立報效祖國、建設美好未來的遠大志向。
2.做好民族團結和睦、維護祖國統一的情感教育
我國歷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現在更是有56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過戰爭,但是更多的是互相融合和長久的和平。為了更好地維護好現在安定團結的民族大團結局面,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灌輸這方面的理念,以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亂、鄭成功收復臺灣等為例,說明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揭示這些民族英雄的內心豐富世界,讓學生內化他們的民族氣節和民族感情。要力爭讓學生明白,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和每個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讓他們在踏入社會之前就牢固樹立這些理念和價值觀體系。
3.培養青少年的道德品質和性格
道德品質和性格的養成基本是在成年之前尤其是小學、初中階段,要想讓學生把這方面的基礎打牢,就要多方面、多形式地進行系統教育,讓他們內化這些優秀的道德品質和性格。一是要利用古往今來的詩詞文賦來駕馭學生,在初中歷史中有大量的詩詞文賦表達了歷朝歷代優秀人物的道德品質和良好品格,比如,“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等詩詞表達了保衛國家的信念和決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身無分文,以憂天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名言警句中對個人志向的表達等。通過這些詩詞文賦、名言警句的教授,就能讓學生體會到其豐富的做人的道理,將其中沉淀下來的中華民族優秀品質傳承下去,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良好性格的優秀人物總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甚至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敢于直諫的魏征、剛正不阿的海瑞、堅貞不屈的于謙、凜然大義的六君子等,這都值得學生系統學習。當然,還有一些反面人物也是值得學生警惕的,比如,背信棄義的袁世凱、投敵叛變的馮唐、陷害忠良的秦檜等。通過這些具體歷史人物的講述,要讓學生將這些良好的品質都盡量內化到自己的頭腦和思想中去,讓他們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思想下,汲取這些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的精神,丟棄那些人人唾罵的道德敗壞人物的做法,將觀點滲透到歷史課程的每個課時以至每個環節之中。
參考文獻:
胡玉萍.論中學歷史教學與學生品德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0(Z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