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在10月的月度報告中說,自6月以來,全球原油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四個月來跌幅超過20%。其背后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國際市場,尤其是歐洲與亞洲市場,石油需求低迷;二是由于利比亞和伊拉克原油產量增長,歐佩克9月原油產量達一年來的最高水平;三是美元走挺導致購買力上升,進而拉低石油價格。
對于未來市場走勢,歐佩克認為,未來幾個月原油價格仍會繼續低迷,難以出現快速回升勢頭。
歐佩克成員國之一委內瑞拉公開呼吁歐佩克召開緊急會議,對原油價格持續下跌進行干預,通過調整產量限額促使供需平衡和價格回升。
但科威特石油部長認為,歐佩克近期原油產量并沒達到上限,供應增長很大程度上來自美國與俄羅斯,雖然歐佩克希望原油價格回升,但這并不完全取決于歐佩克。
過去幾年,歐佩克一直將原油價格控制在100美元/桶左右。歐佩克將在11月27日討論是否調整目前每天約3000萬桶的產量上限。
10月24日22時40分,國網北京、山東、上海電力3家單位95598全業務在國網客服中心統一呼叫平臺集中上線運行,至此,27個省公司95598全業務實現統一集中運營,國家電網公司“三個中心”管控平臺全面運行。這標志著全國首個集約化、專業化的公用事業服務平臺建成并全面運行,國網客服中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服務人口最多、功能最全的公共服務中心。
95598熱線是國家電網公司服務電力客戶“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通過推進95598集中運營,國家電網公司統一了客戶服務標準,消除了地域城鄉差異;提高了需求響應速度,改善了客戶服務感知;運用了大數據分析結果,增強了服務的針對性;運用在線實時監測加強了客戶服務監督;拓寬了智能服務渠道,為用電客戶創造了價值??蛻舻墓收蠄笮?、繳費咨詢、用電申請、投訴舉報等10余項訴求都能通過95598平臺予以集中、快速受理解決。
10月20日,中國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2014年全球綠色增長論壇開幕演講中表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了2.9億千瓦,風電裝機容量達到了83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了2200萬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超過全部發電裝機的3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全部發電電量的20%。中國已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最大的國家。
目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階段,不僅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任務艱巨,而且資源和環境壓力十分突出。對此,中國已于2012年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并要求將其融入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據10月1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消息,我國頁巖氣開采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用于地下水平井進行分段的“分割器”——橋塞商用成功,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和加拿大之后,第三個使用自主技術裝備進行頁巖氣商業開采的國家。
頁巖氣是附存于頁巖中的非常規天然氣,其開采需要集成多項先進技術。2011年開始,我國頁巖氣開發主力軍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開始自主創新,用3年時間,相繼實現了頁巖氣鉆井、測錄井,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3000型成套壓裂裝備的國產化。橋塞作為分段壓裂、加大產氣接觸面積的“分割器”,成為實現我國頁巖氣開發工程技術自主化的“最后一塊拼圖”。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引發國際熱議,也給中國的國際形象加了分。
曾幾何時,國際上,“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中國前景不明論”層出不窮;中國“侵犯人權”“缺乏民主”“貪污腐敗”的言論大行其道。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重點展示中國的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這四種“大國形象”。其中,“法治中國”將是一個嶄新途徑,推進依法治國必將從多個方面提升中國形象。
依法治國,將使中國的發展擁有更高質量,使中國的國家形象獲得更大改善。全面、持續推進法治,有助于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這樣的認知和形象,其重要性不亞于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形象。有朝一日中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若經濟大國形象與法治國家的形象合二為一,那么中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將有空前提升。
毋庸諱言,當今中國離完全實現法治中國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建設法治中國的努力和過程,將使中國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為中國和平發展贏得更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
10月19日,2014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如期舉行。霧霾再次襲來,當天的PM2.5指數達300多,不少參賽者戴上了各式各樣的高倍防護口罩?!氨M量用鼻子呼吸”的提醒、戴口罩跑馬拉松的反差,引發人們的深切思考。
即便是體育賽事,霧霾也成了必須考慮的“X因素”,所謂“心肺之患”由此可見一斑。
霧霾之下,誰都不是局外人。不管是“躲在口罩里看”,還是編出段子抱怨,不僅于事無補,更不是負責任、有擔當的態度。提升公眾參與熱情,開展治理霧霾的全民行動,無疑是重要的基礎工程。
解決霧霾問題,除了加強對空氣污染生產者的監管,提升內部舉報者的保護和獎勵,還需要公眾的實質性參與。只有出真招、動真格、見實效,才能吸引廣大群眾同呼吸、共努力,凝聚全社會的力量,跑贏這場消除“心肺之患”的“馬拉松”。
《人民日報》一位編輯處理稿件時,對一則讀者來稿糾結許久。一處援引的法規文件,言之鑿鑿,直指問題要害。然而,一查嚇一跳,這句文件引文竟沒有具體出處,網上的滿天飛,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接力摘抄”。想來后怕,幸虧“較真先生”戰勝了“差不多先生”,否則何以交待?
網絡時代,許多人對新聞的表達習慣于“順手拿來”,許多事實局限于“差不多就行”,而不力求準確,更懶得認真核實、規范表述。必須承認,這已成為今天不少媒體工作者的通病。
在信息魚龍混雜、傳播容易變形走樣放大的今天,類似現象可能防不勝防。但越是這樣,越要審慎嚴謹,既要防止自己成為受害者,更要為減少誤讀空間、避免放大傷害,更好發揮把關作用。
新媒體帶給我們查閱的便捷、傳播的通暢,但永遠取代不了親臨現場的調查、務求真實的態度。有學者對一地“媒體生態”的測試發現,八成網絡報道是在“炒冷飯”,剩下的原創報道中,95%仍來自傳統媒體。這一方面告誡我們,傳統媒體的責任依舊重大,必須看到自己一字、一言,都可能在網絡上激起蝴蝶效應。與此同時,新媒體也須轉身,走出簡單的“下載—復制—粘貼—發送”模式,自覺不做謠言的擴音機、放大器。
“新聞工作的實質是用核實進行約束”。講故事的人,真實永遠是第一位的素質。蘸起真實的墨汁,寫下經得起求證的新聞,不做那個“差不多先生”,是我們肩上共同的責任。

10月下旬,以迎接APEC會議為主題的花壇在北京東單亮相,為秋季北京增添一抹美麗的風景。11月5日至11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周各項活動將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