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琴
摘 要: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角,是學習活動的關鍵因素。在新課程理念下,發揮學生的積極作用,把學習引入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大舞臺至關重要。其中發揮主體作用,對學生正確引導,強化實踐,提供優質平臺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做法。
關鍵詞:學生主體地位;社會實踐;科研論文;教學資源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因素同樣非常重要,只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文本起到促進作用,課堂設計有利于教學,就一定會讓學生因素發揮到最佳狀態。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轉變傳統教學模式,開辟寬松的民主教學環境,根據教育的開放性原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推動學生擔任學習主角。在學習形式上,將原來的教師講解為主,轉變成學生間討論、辨析等多種形式,誘發學生進入學習的角色,在激發其自主意識的同時,刺激他們的創新興趣。另外,教師還要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發散空間,允許學生對歷史問題提出的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各抒己見,從而優化學生的創造心理環境,激發他們想象的沖動、聯想的新穎、思路的開闊,有效調動學生的潛意智能,使之成為創造性思維的發源地。
二、引導學生在磨煉中自省自悟,形成自身思維
學生無論在知識結構,還是在思維能力方面,都不可能非常全面,難免出現錯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既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思維過程,也不能機械的給學生糾正錯誤,讓學生得到知識很蒼白。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冒險,敢于犯錯,有能力糾錯,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探索能力。教師更要善于以“錯誤案例”為引子,技巧性地提示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學生的錯誤,教師要以點撥為主,采取激勵、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學生繼續思考,認清錯源。
三、大力提倡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強化實踐能力是現代教育的一個主要內容。對中學歷史來說,實踐性也很重要。思維是行動的升華,方式是思維的外現。教師要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參與探索性的實踐活動。例如,對本地歷史進行深入調研、對文物進行知識和專業的了解、參加一些社會上的講課、講座等,使學生感官與感知并用,勞心與勞力結合,激發思維創新發展。例如,在講解《三國鼎立》一節時,可以指導學生熟悉三國時代的經濟、文化、建筑、人物等,參加一些關于三國的文化活動,如歷史劇的編排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多功能思維在實踐中得以發揮,促進了學生創造意識的發展。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能對歷史課產生濃厚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去主動學習。
四、激發學生參與科研活動
在新課程中,學生的探索能力也包括科研能力。對歷史來講,所謂的科研應該把重點放在小論文撰寫、歷史人物研究、文物考證等方面。引導學生寫歷史小論文、小評論等是歷史學科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歸納推理能力以達成歷史學習目的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途徑。在歷史人物研究中,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社會歷史課題中。比如對隋煬帝的評論,很多人固有思維就是隋煬帝是個暴君,但近期很多人,甚至是歷史學家開始從其他歷史文獻、或者不同的歷史視角分析隋煬帝的功過。例如,修建大運河,溝通南北經濟,促進人口融合等,甚至思維發散開,對很多歷史人物進行重新定位、品評,得出更歷史、真實、客觀的評價。學生參與這樣的活動,可以得到第一手的素材,更能鍛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獨立完成思考的能力。
五、利用文本,幫助學生發掘教學資源
如今的歷史文本,不論是大綱、課程還是教材,僅僅是一個范本,不是學習的全部。如果一個學生僅僅將學習的范疇固定在教材中,一個教師把學習的思維模式禁錮在文本中,學習就成了一個負擔,效果也不會很好。教師要針對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個性,善于引進大量的課外知識,加強信息量的補充,根據學生特點,以文本為依據,大力開發新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例如,為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讀書計劃,不同學生讀不同的歷史書籍,可以是傳記,可以是文學作品,可以是紀實;再如,可以讓學生參與一些特殊歷史收藏,如歷史故事連環畫、文物、藝術品等。
六、為學生創建多個展示平臺
學生是學習的主角,他們需要一個不同的平臺去展示、去鉆研。任何科學的大門都是通過解開一個個疑問開啟的。在課堂教學環節中,要給學生設置一個質疑的平臺。每節課其實都有許多問題要解決,除了教師要給學生提出問題,更需要學生自己質疑,這樣用質疑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學生用搶答的方式來回答問題,既解決了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給學生注入了質疑、思考的學習理念。另外,不僅給學生一個歷史探究的平臺,還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歷史是一門科學性、綜合性、人文性的學科,學生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應該有獨特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給予足夠的認可,給學生發揮的空間。
總之,教師如果發揮好指導作用,可以極大地開發學生的資源,從傳遞給學生知識到傳遞給學生方法和能力,這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吳顧明.初中歷史教學探究式學習.安徽教育,2007-02.
[2]李蘇麗.高效課堂歷史論.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05.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新橋中學)
編輯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