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愷返
讓我們先來說一說“上課須知”的來歷及其內容。啟功先生(1912—2005),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和文物鑒定家。他高中未畢業,便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只好以擔任臨時教館先生和賣畫來熬日子。1933年,21歲的啟功經他祖父的老世交傅增湘介紹,認識了著名史學家、時任輔仁大學校長的陳垣先生。當年秋季開學后,陳垣先生幫啟功找到在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教國文的職位。
在《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陳垣先生誕生百年紀念》這篇文章中,啟功先生動情地說:見到陳老師,他在問了我的情況后,推薦我到輔仁大學附屬中學教一個班級的“國文”。在我去任教時,他又詳細地問我有沒有教過學生,教多大年齡的學生,教什么課,是怎樣教的。于是我把教過私塾的情形向他述說了一番,陳老師點點頭后,就鄭重其事說了幾條“注意事項”。1935年,有些人說我擔任中學教員的資格不夠,要把我解聘。老師獲知此事后,就派我到大學教一年級的“國文”。陳老師總結出來的教學理論,多少年來一直在提醒著我。現在回想,記憶猶新,綜合寫在這里。
(1)教中學生與在私塾里教幾個小孩有區別,一個教師站在講臺上要有一個樣子。師生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能對立。
(2)對學生不能偏愛偏惡,不許譏誚、挖苦學生。
(3)對學生應以鼓勵夸獎為主。從淘氣的或成績不好的學生身上要盡力找一些好處,并加以夸獎。
(4)不能發脾氣。你發一通脾氣,盡管有效,若以后有更糟的事情發生,又如何發更大的脾氣?萬一發脾氣后無效果,又怎么下臺階?你還年輕,但在講臺上就是師表,要獲得學生的佩服。
(5)教一個課時的內容要把這一課時的各方面都預備到,要設想學生會問什么問題。
(6)批改作文時,不要改太多,改多了你不如替他寫一篇。改多了學生也不會看。要改作文中重要關鍵處。
(7)要有教書日記。把自己和學生的某些缺點都記錄下來,包括作文中存在的問題,記下以備比較。
(8)講解作文時,要舉出事例作講解。缺點盡量在課后個別交談,缺點改進了,學生有所進步的,在課堂上盡量表揚。
(9)要疏通課堂空氣,你總是坐在講臺上,學生總在臺下聽,成了套子。學生打哈欠,或者在抄作業,或者在看小說,你講得多么賣力也是白費。不僅作文課要在學生座位間走動,講課時候,寫了板書后也可走下講臺看看。既回頭看一眼板書效果怎樣,也看看學生會不會記筆記。有不會的或寫錯了字的學生,在座位上給他們指點,對被指點的人來講,會有較深的印記。旁邊的學生也會感覺興趣,不怕來問你了。
這個“上課須知”應該說是課堂教學的ABC,筆者曾虔誠地讀過多遍,也鄭重地推薦給其他教師讀。有時邊讀邊想,這一“上課須知”究竟蘊含著什么教育、教學的原理?它有什么樣的教育價值?在此,筆者不惴淺陋,想扼要談談陳垣先生“上課須知”的教育價值。
教育價值之一:現代學校需要什么樣的師生關系?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教師有效地教和學生有效地學的前提。陳垣先生在“上課須知”中并沒有從正面回答“現代學校需要什么樣的師生關系”這一重要問題,而是從反面對這一問題做了透徹的回答。他說:教中學生與在私塾里教幾個小孩有區別,一個教師站在講臺上要有一個樣子。師生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能對立。其中“師生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能對立”這句話說得很經典,也十分有人情味。“對立”的反義詞是什么?是“和諧”,為什么在師生感情上會出現對立?主要原因也許是教師缺乏民主和平等的態度。陳垣先生之所以要告訴啟功“教中學生與在私塾里教幾個小孩不同”,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在私塾里教師與學生在感情上對立的偏多。譬如,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說:“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1]又如,陳垣先生在《談談我的一些讀書經驗》一文中也說:“十二歲前,在學館讀四書五經,只是呆板地死背,不能背就挨打,只有用逃學一法來躲避。”[2]因而利用“讀書須知”,陳垣先生要求啟功切記,在現代學校里師生關系應該是和諧、民主和平等的,與私塾是迥然不同的。
那么,如何構建和諧、民主與平等的師生關系呢?
首先,陳垣先生認為和諧、民主和平等師生關系的構建主要取決于教師這一主體,教師在構建良好師生關系上應發揮主導作用。他說:一個教師站在講臺上要有一個樣子。“樣子”就是“榜樣”,就是“楷模”,這一個詞實在傳神,它不僅要求教師在衣著和言行上要得體,而且要求教師在做事、做人和做學問方面都得有一個正經的樣子;只有教師有了教師的“樣子”,符合教師專業標準,經過耳濡目染熏陶的學生自然也有學生的“樣子”,遵守學生守則,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是在追求各自“樣子”中逐漸建立起來。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說:“教師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贏得孩子們的信任和熱情。我相信,假如我做到了這一點,一切其余的問題也會隨著解決了。”[3]如何贏得孩子們的信任和熱情?教師就要有“樣子”,有了“樣子”,教師才能做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其次,陳垣先生認為教師要堅持“師德為先”的教育理念,教師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對學生要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教師要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中學生。在陳垣先生看來,這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前提與條件,因此,在“讀書須知”中,他一直強調:對學生不能偏愛偏惡,不許譏誚、挖苦學生,“以鼓勵夸獎為主”,“不能發脾氣”等。
為什么陳垣先生多次敬告啟功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對學生要有責任心、耐心和細心?
其實可以這樣理解,教師堅持這樣做,不僅可以贏得學生的佩服,有利于改善師生關系,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教師不這樣做,而是一味地挖苦、貶低學生,勢必導致學生的反抗、叛逆,到時他們不僅反對教師,反對學校,而且反對整個世界,后果是學生毀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這種類的例子在現實社會中還是很多的。
教育價值之二:什么樣的教學才算有效?如何才能教得有效?
時下,有效教學的理論和實踐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如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主編的《有效教學》,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著有《有效教學十講》,這些富有濃郁理論和實踐氣息的著作有效地指導了課堂教學的開展。在20世紀30年代,有效教學這一理論盡管還未誕生,但有效教學的實踐其實已經存在了。什么是有效教學?既能促進學生發展又能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課須知”中,陳垣先生早已提出了他對有效教學的理解和如何開展有效教學具體策略。
根據筆者的認知,不管是陳垣先生、呂思勉先生,還是胡適先生、錢穆先生,大師們大都認為有效教學要具有“講述生動”、“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和“充滿感動”的“四動”特點。如在“上課須知”中,陳垣先生對“四動”有簡約的表達,如“講述生動”,陳先生提出“講解作文時,要舉出事例作講解”,這是陳先生的一條教學經驗;又如“師生互動”,陳先生提出“要疏通課堂空氣”,“要在學生座位間走動”,“對于被指點的人,會有較深的印象。旁邊的人也會感覺興趣,不怕來問了”等,這些都是在提倡師生互動;再如“學生主動”,“上課須知”中提到的“設想學生會問什么問題”,學生“不怕來問了”等,都有鼓勵學生主動問學的意思;關于“充滿感動”,這是有效教學的最高境界之一,既體現在教師為學生的不俗表現和點滴進步所感動,也表現在學生為教師的崇高職業理想、精妙教學設計、適切教學方法、富有激情的語言以及教育智慧所感動。“對于被指點的人,會有較深的印象”,“從淘氣的或成績不好的學生身上要盡力找一些好處,并加以夸獎”等,這都是令學生感動的舉措。
如何才能教得有效?陳垣先生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學校是為學生而創辦的,教師是為學生而存在的,教師的根本價值就是要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沒有這一理念,有效教學便無從談起。陳垣先生在“上課須知”中比較多地貫徹了“學生為本”理念。
(2)堅持“少教多學”的教學原則
“少教多學”的實質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上課須知”中指出:批改作文時,不要改太多,改多了你不如替他寫一篇。改多了學生也不會看。要改作文中重要關鍵處。這無疑是對“少教多學”原則的一個具體說明,批改作文要這樣做,課堂教學也要這樣進行。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在《憶先師陳援庵先生》一文中也說:陳垣先生的講課,是異乎常人的,從來是要言不煩,而且是面面俱到[4]。由此可見,教學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責任感增強,創新精神提高以及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加強等諸多方面。實施新課程以后,更要注意“少教多學”的原則。
(3)認真細致地做好教學前的預設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有意識的雙邊教育活動,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是保證教學有效的基本訴求。陳垣先生十分重視這一課堂教學特性,他說:教一個課時的內容要把這一課時的各方面都預備到,要設想學生會問什么問題。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說:“……好像受業者所要知道的,他都能隨時講授出來。”[5]這都說明了陳先生在備課時詳細地做好課堂教學的規劃、設計、假設與安排,從而保證了教學的有效性。
(4)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勇于提出問題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認為:如果班級里能夠創設一種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氛圍,學生們就能把自己的種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入課堂里來,師生展開無拘無束的探討,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并且參加到探討里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就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6]。陳先生也深知這一教學原理,因此,他從不吝嗇地鼓勵學生提問,他說:“設想學生會問什么問題”,“在座位上給他們指點,對被指點的人來講,會有較深的印記。旁邊的學生也會感覺興趣,不怕來問你了。”
(5)講究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講解作文時,要舉出事例作講解。”陳垣先生十分注重例談教學法,他的學生李瑚在《我的老師陳垣先生》一文中也有記述:他講課有特點,不是死板地讀講義,而是依據課本所講內容,隨時講述具體的事例,無論是歷史的知識,寫文章的方法,學術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都像隨感式地散發出來[7]。陳先生深知讓知識與例子結合有兩大好處:一是因形象與抽象、實踐與理論以及新舊知識的聯系與轉化,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納,二是講述比較生動,有趣味。他還批評一些教師說:有些教師批評學生不用心,或上課講話,或睡覺者,分明是教師之不能引起學生興趣,或教學不得法[8]。
教育價值之三:什么樣的教師才有魅力?如何成為有魅力的教師?
陳垣先生向來都被認為是一個有魅力的教師,從“上課須知”中能夠略窺他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之一斑。正如啟功先生說:他的學問、知識以至技能足以成為后學的師表;他所具有的品行,包括思想、行為、待人、對己,都光明正大,能夠成為社會的模范。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種種原因,陳先生在學術研究上雖無突出建樹,但還是一個有魅力的教育家、史學大師。
如何成為像陳垣先生那樣有魅力的教師?
(1)堅持職業理想,做到自尊自律,寬以待人
“感情不可對立”、“不能發脾氣”、“不許譏誚、挖苦學生”,從這些戒條中,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陳垣先生對學生的關愛,對學生人格的尊重,以及把教育祖國下一代看作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的崇高職業精神。“在講臺上即是師表,要獲得學生的佩服”、“回頭看一眼自己的板書效果如何”,在這些提示中我們同樣能體會到陳先生是一個自尊自律的名師。
(2)認識你自己,加強自我反思
“認識你自己”,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人生哲學信條。作為著名教育家、史學大師的陳垣先生也十分重視對自己的認識,十分重視自我反思,并把它付諸于教學實踐,在“上課須知”中,他強調:要有教書日記。把自己和學生的某些缺點,都記錄下來,包括作文中存在的問題也要記下以備比較。在此,他不僅指明自我反思的具體要求及其做法,而且提出寫“教課日記”的積極意義,即通過“比較”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研究。
(3)做終身學習的典范,提高文化素養
教師素養的厚度,決定學生成長發展的高度。在《談談我的一些讀書經驗》一文中,陳垣先生認為:不管學什么專業,不博就不能全面,對這個專業閱讀的廣度不夠,就十分像以管窺天,往往造成孤陋寡聞,得出片面偏狹的結論。只有掌握了寬廣的專業知識,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全面解決問題[9]。“上課須知”中說:“在講臺上即是師表”,筆者對這句話的解讀是:教師的終身學習要成為學生的表率,教師通過優化知識結構、增加教育智慧、提高文化素養來贏得學生的佩服。
(4)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
有魅力的教師首先是一個有個性、有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教學風格是經過自己不斷進行教學實踐、不斷反思、積極提煉而逐漸形成的。“上課須知”是陳垣先生教學風格的一個集中體現,反映了陳先生的教學個性。
最后,以《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陳垣先生誕生百年紀念》一文的一段話來結束全文,這段話十分耐人尋味,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啟功說:我知道老師并沒搞過什么教學法、教育心理學,但他這些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與現代教育理論十分符合,這是他從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中辛勤總結得出來的[10]。
參考文獻:
[1]張明高,范橋.魯迅散文(第二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32.
[2][4][5][7][9][10]陳智超.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恒的治學[M].北京:三聯書店,2006:1、156、156、232、3、135.
[3]王承緒,趙祥麟.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122.
[6]贊可夫.和教師的談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5:92.
[8]陳垣.陳垣來往書信集[M].北京:三聯書店,2010:66.
(作者單位:浙江省奉化中學)
(責任編輯:陳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