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京
一、案例描述
班上一位叫小丹的文靜女孩,她做事認真負責,聽講也不錯,但在數學方面領悟得比較慢,每次的課上練習都做不完,跟不上其他同學的速度,久而久之就不再愿意做題,對學好數學喪失信心。各任課教師和小丹的家長常常在一起討論對策,給小丹開“小灶”,但情況還是不斷“惡化”,初一期末考試時,她的數學成績僅有40多分。
初二剛開學,我校開始嘗試運用分層測試卡。在第一節數學課上,我特意觀察小丹的表現,開始時還和往常一樣,安靜而沉默地聽講、做練習,做不上來的題目也整整齊齊地抄好……然而,在做分層測試卡檢測時,小丹的情況發生了變化。檢測題共有A、B、C三組,A組題要求所有的同學都必須完成,一共五道題,速度快的同學可以繼續做下面的題,只要學生做對其中一組的題目,就可以得到100分。這時,我看到小丹的表情發生變化,一改以前默不作聲的樣子,迅速地拿起筆來做題。但這次她做得還是很慢,5道題有3道是正確的,盡管如此,她還是十分高興,因為她完整地寫完了一組題。于是,我對小丹說:“小丹,你這次進步真大,下次再接再厲。”并在卷子上畫了一個“心”。有了進步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從此,小丹學習的勁頭更盛。
二、案例分析
一個簡單的措施與手段對學生的改變是明顯的,這對我觸動很大。從教十幾年,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其中不乏學困生,即使老師和家長運用各種方法幫助他們,也不能改變他們成績慢慢下滑的趨勢,不能阻止他們產生對數學的厭煩和抵制情緒。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基本上運用班級授課的方式,難免出現“一刀切”的現象,教學設計強調數學知識的完整性和邏輯性,忽視學生間的差異性。這說明抽象、理性的數學內容的教學與學習亟須進行改革。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人人都應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會得到不同的發展。就其個人成長來說,課堂學習過程是學生本階段的主要生活過程,在課堂上的感受直接體現學生的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學困生大概分為四種類型:暫時性困難學生、能力型困難學生、動力型困難學生與整體型困難學生。案例中的學生明顯屬于能力型困難學生。他們在學習上理解慢、習慣死記硬背、不了解知識內在聯系,所學的知識零散、無序,無法構建知識結構,導致理解能力差,遇到知識遷移、綜合運用的情況難以應對,不能在實踐中運用知識。但他們的動機、意志水平不低,教師和家長可以開發他們的這些動力資源。
數學分層測試卡能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評價依據,教師可以抓住課上的時間,管理學困生,讓他們跟上課堂的基本步伐,每節課都有所收獲,隨著知識的積累,這些學生的能力就會有所提高。此外,分層測試卡操作簡單,教師和學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學習上的進步,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信心,燃起教師對學生的希望之火,樹立新的學生觀、評價觀,積極地探索學困生轉化之路。
三、行動研究軌跡
數學分層測試卡遵循“以學生為本,使每一個學生在每一節數學課堂的學習中都能有成功體驗”的指導思想,以診斷與激勵為主要方法,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改變已往“一刀切”的現象。它將練習分為三個層次,為不同學生的發展搭建成功的舞臺,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每一位學生的水平和潛力,通過不同的練習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學習的自信。
1.轉變觀念,樹立教育新理念
學習即生活。學生生活幸福與否和教師的理念緊密相連。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但數學學困生卻有增無減,我們在感慨的同時,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那些所謂的“學困生”真的無可救藥了嗎?他們是何時淡出了我們的視線?我們是否真正關注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我們是否想過辦法來縮小這種差異?因材施教一直是我們提倡的教育理念,要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獲、有所進步,都能學到一定的數學知識,教師不僅要改變自己“一刀切”的陋習,還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不盲目攀比,學會體驗進步。分層測試卡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有力的開門“把手”,教師會在學生的進步與成長中無形地更新觀念,努力地想辦法、找措施來改變課堂結構,構成良性循環。
2.合理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集體式教學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讓后進生吃得飽、優等生吃得好。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處理這個問題,就會有更多的學困生出現。因此,教師使用分層測試卡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分層與分組。教師要綜合考慮全班每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按照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分層、分組,可以將學生分成五組,把成績好、中、差的學生混編在各個小組中,便于互相幫助、互相鼓勵。每個小組設有一名小組長,便于在課堂上對不良行為及時地給予反饋與糾正。通過實踐發現,這種分層、分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使教師清楚而又迅速地掌握學生的學習信息,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的智力與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教師通過三組題的完成情況,能夠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地進行指導,真正地做到讓每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3.促進學習,為學困生注入學習動力
各個班級中都會有“學困生”。每天,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早出晚歸,聽課、練習、寫作業。這些學困生表面上接受平等的學校教育,但實際上他們根本追不上傳統的班級授課速度,遠遠地落在后面,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不斷累積,最后喪失信心,如案例中的小丹。然而,他們不是差生,有學好的愿望,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常被課堂教學冷落、放棄。分層測試卡給學困生帶來數學學習的希望,改變他們以往在數學學習中產生的不良心理狀態。數學分層測試卡中的習題分為A、B、C三個層次,每一層可單獨設為100分,全對就可以得到三個100分。學生沒有將題目全部做對時,為了鼓勵學生改題,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只要改對了,也會得到100分,還可以添加一些評語進行表揚。日積月累,教師就會看到這些學困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1)學困生不再排斥數學
分層使用與分層評價使那些數學“跟不上”,甚至被教師認為“沒什么戲、至多考試及格”的學生也會做一些復雜的數學題了。我們不得不說,這與分層理念與措施存在密切的關系。分層測試卡的使用使這些學生有了上進的抓手和途徑,有了成功的體驗,形成良性循環。記得有一位同學第一次在分層測試卡檢測中取得100分,顯得格外興奮,不僅在課間的時候找我談話,還讓家長在成績單上簽了字。這些表現令人意外而又動容。而小丹原本就具備一定的學習品質,在分層測試卡的使用中,進步也非常大,在上次期末考試中數學取得81分的成績。
(2)學習數學更“帶勁兒”了
學困生是在課堂中常被忽略的群體,其實優等生也常常被忽略,教師要顧及全班同學的接受能力,可能有很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學困生身上,這在無形中遏制了優等生的發展,擱置他們的時間。分層測試卡三組不同層次的題目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的思維有了更廣闊的鍛煉天地,他們就像加滿了油的汽車,在學習的道路上你追我趕,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3)數學讓學生找回自信
其實每個班級都有像小丹這樣思維慢、基礎薄弱的學生,他們追不上傳統班級授課的速度,最后失去學習的信心。如果教師不能讓學生建立自信心,也就不能改變學困生的現狀。分層測試卡的題目設計正是考慮這一點,不僅把所學的內容分層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還解決了學生做題速度的差異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體驗成功的樂趣,推動每一位學生的進步。學生有了收獲,才會有動力與自尊。在學生恢復自信的同時,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在不斷地提高。此時的我感慨萬分:一個不是那么高深的舉措——“構建成功”卻令人震驚地重建孩子的自信,鼓起他們前行的內在動力。分層測試卡讓落隊的學生重新搭上行駛的列車。
四、成績與效果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學生的心重新回到課堂,學習氣氛濃郁。每位學生都有了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始終處在橫、縱兩個方向的對比中,和自己比,和同學比,有意無意地計算自己取得的100分,期待有更多的100分來肯定自己,期盼教師更多的鼓勵性話語。分層測試卡的使用有效地扭轉學困生討厭數學的心理,讓他們體會到了級級上臺階的感覺,有了學習數學的持久動力,大大改善了兩極分化的情況。學生的成績在不斷變化,尤其是平均分和優秀率有了很明顯的提高。
其實,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都非常關注,但常常是無能為力,不能督促孩子的學習。使用分層測試卡之后,家長的態度發生明顯變化,心中燃起希望。雖然有些家長看不懂題應該怎樣做,但能清楚地看到孩子在分層測試卡中的表現,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孩子,不再盲目地給孩子制訂一些不切實的目標。他們也學會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的進步,時常向教師打電話尋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家校形成了教育合力。
分層測試卡的使用讓每一位教師都受益匪淺,切實地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深深地烙上分層、分組的烙印,使教師學會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與更好的成績。
雖然我們使用數學分層測試卡的時間并不長,很多東西都在摸索之中,但它卻促使教師們要進行真正的教學反思,欣賞學生的點滴進步。分層測試卡的使用讓學生重拾信心與朝氣,取得較好的成績,讓教師學會尊重差異,改變數學課堂生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北京市門頭溝區坡頭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