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二力
摘 要:在高中生道德養成中,道德情感是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基礎,是未成年人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中間環節,也是引發與支持未成年人道德行為的推動器。
關鍵詞:道德;情感;未成年人;生物教育
一、道德情感的作用
道德情感是個人道德意識的構成因素。它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在個人的道德品質構成中,道德情感具有三種作用:
1.評價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狀態,表明某種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是否具有正當性和合宜性。
2.調節作用,即能以某種情緒傾向,強化或削弱個人對某種道德義務的認識和實踐。
3.信號作用,即能以特有的情緒形式如表情、動作,向他人傳遞其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或從他人的某種情緒形式獲取自己道德行為價值的信息。
二、高中生的道德情感發展方向
高中生的道德情感內容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集體榮譽感,義務感、良心、幸福感、愛國主義情感等方面。高中生正確的、較為自覺的、遠大的主導性動機已初步確立,并常常支配著高中生的道德行為。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L·KOh1be)用兩難故事法研究兒童的道德判斷問題,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階段”的論斷。依他的觀點,高中生的道德判斷大致處于“習俗后水平”的五階段(即社會契約階段)。我國的有關學者研究基本上支持了這一理論。其具體結論可概括為:
1.大部分高中生(約50.8%)的道德判斷水平傾向于階段5。
2.依高中生道德判斷的特征可將其所處的階段命名為“以自身的責任感及利害關系為前提的服從階段”。
3.道德概念:理解與道德判斷的發展之間的相關程度較小,它們并不同步發展主要表現在高一學生不及初中學生的判斷水平。
4.往往把主觀因素看做首要的,把客觀因素看做次要的。
我校的學生是地區比較好的學校,班級學生是按照隨機分的,應該是學生層次差距不大。影響學生心理的不僅僅有學校,還有國家政策、社會輿論等。這個階段作為教師我把應該有的道德觀念都教給學生。師為生范,要想學生優秀,作為教師更優秀才行,所以平時一言一行我都很注意。我班的學生在情感道德能接受各種正確理論,但是由于現在幾乎都是獨生子女,自私心都有也比較重,所以我覺得集體主義教育尤為重要。比如,就值日的情況就是如此,管好自己的地方就行了、還有學習的事情,不愿意給別的學生解答問題等等。這些方面的道德情感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三、利用生物學知識,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
生物教學內容豐富,其中自然界的無窮奧秘,生命現象的神秘莫測,都會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在學習了“人體內的物質運輸”后,學生了解了血型、血量與輸血知識,懂得了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樹立了成年健康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在學習視覺和聽覺時結合生理學知識,重視青春期教育。
十四五歲,是孩子們身體、心理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其變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們難以預測的。有些學者把這個時期稱為“暴風驟雨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有許多問題希望得到解答、指導和幫助,他們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們迫切地尋找答案。我們成年人都曾經歷過那個時期,而事后卻不一定體會那時的心情和變化的急劇。生殖、發育、遺傳變異,教材的安排正好符合學生發育發展的要求,所以,在講到這兒時,我會占用較多的時間,安排較多的資料,如圖片、錄像、文字材料等,通過正面啟發和引導學習,使學生正確了解兩性身心差異,使他們認識到生殖系統和其他系統一樣,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終使學生由好奇、害羞、恐懼等心理轉變為敢于正確面對自身的各種變化,并能夠正確愛護、保護自己。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觀察、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教學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些教學手段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基礎知識,掌握實驗基本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培養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生物實驗活動中蘊藏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每一個實驗過程,都能夠有意識地將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培養、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滲透進去,和實驗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生物教學中要給學生建立起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建立起道德觀念。而且,教師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和道德觀念。知識和道德在教學中是并重的。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就會使我們學校學生的德育情感教育在學生內心處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