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改秀
家長認為孩子難管,教師認為學生難教。其原因之一就是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到了學校也都想讓老師捧在手心里。可是一個學校3000多人,一個班級60多人。教師面對這么多的學生在管理、教育、教學、生活諸多方面難免疏忽。學生一旦感到不被老師重視,就會出現厭學、說謊、抵觸等消極學習情緒,甚至叛逆。同時大呼老師不公平,老師偏心。所以,作為老師,怎樣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成了一個重要的、長期的甚至終生思考的問題。可現實工作中,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不在意的眼神,一次習慣的動作,一種縝密的決定,都會讓學生對我們的工作產生異議,從而影響師生關系和正常的教學,更影響學生的發展。
開學不久,我在高二(11)班上課,課堂秩序良好,氣氛活躍,中途當我面向黑板畫圖時,奇跡出現了:一聲尖叫,引起了部分學生的哄堂大笑,我轉過身盯住兩名學生(這兩名學生平時好做惡作劇),嚴厲地批評了全班學生,但這兩名學生中的一人咬牙切齒,全身像一個快要吹爆的氣球,表現出很不服氣的樣子,當時,我好生氣,這節課上得也很一般,且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下課后,生物科代表來到我辦公室低著頭說:“老師是我用圓規時不小心,圓規掉下,扎在同桌同學的腳上,他喊了一聲,不是王某某、張某某的錯,是我錯了,老師。”頓時,我一下子尷尬了。之后,課余時間我還在班級其他同學中做了調查,這個同學講得確實是事實,下午,我主動找來我自認為搗亂的兩名學生進行談心,并向他們當面道了歉,第二天上課時,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又一次向他們道了歉,并說明了事情的經過。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終期考試,這兩名同學進步很大,進入班級的前二十名。我看了成績,肯定成績真實性的情況下,我思考了很多很多!
這件事中,由于我沒有仔細調查情況,深入同學中了解真正的原因,而是妄加指責,武斷批評,我的教育并沒有達到目的,卻讓學生認為老師不公平。所以我的教育、嚴厲批評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使得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對抗情緒。這也是教育學生的大忌。其原因:一是沒有將自己融入學生中,高高在上,盲目地橫加指責,教師與學生不平等;二是先入為主,好學生永遠是優生,差學生永遠是差生,學生與學生不平等。
平等地對待學生在《圣經》的“馬太福音”中有一個典故:“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叫他一無所有。”后來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羅伯特·默頓發現了這種現象,即對做過貢獻并有相當榮譽的科學家,給予的榮譽過多,而對無名小輩的科學家,對其做出的成績、成果、貢獻不予承認或不能給予應有的重視。他于1973年借用《圣經》中的上述典故,把科學界獎勵制度優勢積累的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認真反思,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的“馬太效應”。比如,好學生好對待,差學生差對待。好與差的標準主要還是學習成績和老師心目中固有的認識。對于老師心目中的一些好學生來說,愛“過剩”了就會貶值,他們對表揚表現得麻木不仁,認為理所當然。這種優勢的心理會使他們在成長中變得脆弱,經不起挫折,而另外一些學生,僅僅因為一學期一個階段學習成績不好,就長期被老師所冷落,這種人為造成的不良心理環境,將會使他們的情緒偏激,行為帶有觸發性和沖動性,這樣必將導致學生個性畸形發展,引發學生的心理障礙。作為老師真應該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反思總結,吸取教訓,鞭策自己。
(作者單位 甘肅省靈臺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