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國
摘 要:字里乾坤大,書中日月長。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微時代”強化傳統閱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素質;閱讀興趣;閱讀量;閱讀材料;閱讀習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一句話: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呢?我想以新課標規定為綱,談幾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強烈閱讀興趣是促進閱讀活動深入開展的內驅力,是構成閱讀能力最為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在吃梨子的過程中品味梨子的鮮美,由想讀到喜歡讀,由多讀到廣泛地閱讀,進而讓讀書變成一種精神需求。
二、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中學生求知欲強,興趣廣泛。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人體需要多種營養,才能健康成長,學生需要廣泛的知識才能全面發展。學生文章空洞,言之無物,往往是知識面狹窄的結果。我的觀點是精米白面蛋白質豐富,五谷雜糧更養人。議論文使人善于思辨,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明文使人客觀地認識世界,學會準確把握事物的特征;文學作品使人獲得審美體驗,發展形象思維,陶冶情操,學會審美。教師在教學各類文章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推薦各類課外讀物,讓課內、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
需要注意的是要教育學生持之以恒。習慣需要借助外力的作用才能形成,也是長期實踐的結果,只有“厚積”才能“薄發”。要教育、鼓勵學生堅持閱讀,采取措施督促學生閱讀,不斷強化閱讀行為,使之變成自覺行為。我的做法是:幫助學生擬定閱讀計劃、組織閱讀小組、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筆記、開展閱讀交流、展示閱讀心得等等。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循序漸進地開展閱讀活動,使他們讀有所獲,學有所樂,產生情感認同,自行確立標準,自我增強,自我監控,從而養成習慣。
三、轉變觀念,少做題,多讀書
很多學生甚至老師都抱怨:讀書重要,但沒時間啊。我認為,要讓學生多讀書就要學生從無休止的題海中走出來。我們的教學現實有一種傾向,就是變形的“精講多練”,“精講”的是考點,“多練”的是考題,從課堂到家庭,如山的作業,讓學生喘不過氣來。教師關注的是成績,學生擔憂的是對錯,大量訓練后的感覺是累。學生何曾有過閱讀過程的心靈體驗、思想碰撞、精神對話、激情火花呢?
我們天天高喊要給學生“減負”,但該減的到底是何種負,是大量、機械式的應試訓練,還是可憐、有限的課外自主閱讀。教學改革不單單是方法問題,更是觀念問題,乃至制度問題。我們要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就要痛下決心,徹底轉變教學思想,與時俱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的未來我做主”。同時,教學改革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上下一致,全校配合,科科落實,人人探索,形成氛圍。
四、讀好書,學會自主選擇讀書材料
著名評論家解璽璋在談到如何科學地選擇讀物,進行“有力量的閱讀”時說:“固然開卷有益,讀書也沒有禁區,但這應該是可供選擇的范圍而言。我們讀書的理由除了獲取信息和消遣娛樂,還應該有點別的什么。好的讀書習慣首先不是為飯碗,也不是為滿足個人的小趣味,而是要通古今、達中外。我理解‘有力量的閱讀,表現為對內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對外能推進社會的進步。這其中,學會選擇讀哪些書至關重要。我主張讀那些有分量的書,有質量的書,不讀那些輕飄飄的、軟綿綿的,放到嘴里就化的書。”
對于學生而言,完善人格,汲取書籍營養,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尤其要有選擇地讀書。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1)閱讀選擇傾向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如男生多青睞武俠小說,女生多迷戀言情小說。文學名著、經典書籍讀得少。(2)喜歡閱讀時下流行的書籍。這部分書籍往往與課堂教學無關。特別是對需要進行一定智力勞動、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作品不感興趣。(3)閱讀意識盲目。缺乏明確的閱讀目標,卡通漫畫、通俗讀物,五花八門的消遣書刊,拿來即讀,這類書刊占了較大比重,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4)閱讀條件、氛圍不好。許多學生家庭書籍不多,尤其農村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差,買課外書少或基本不買課外書。
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培養學生健康的閱讀觀。閱讀研究專家波瓦爾寧在其《應當怎樣讀書》中特別制定了“自學者選書守則”,共有以下五種:(1)讀得少些,但要好些。(2)讀必讀之書,即使沒有興趣也要讀。(3)讀能夠找到的最好的書。(4)讀不容易的和不太難的書。(5)按照一定的閱讀計劃讀。這可以作為學生選擇讀物的參考。
五、“微時代”更需要傳統閱讀
隨著互聯網技術升級,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微產品將我們帶入一個全新的“微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傳統的閱讀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網絡在線閱讀等數字閱讀方式昭示的不僅是閱讀載體的變化,更在于載體內容變化帶來的閱讀方式的改變。微博、微信、微小說等內容形式,以簡單、快速、犀利、生動為特點,顯示了“微閱讀”的魅力,特別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在中學,學生玩手機、回家上網,已不是少數。一個學生,或者年輕人,如果一味沉溺在“微閱讀”帶來的簡單、淺表的愉悅中,就會失去思考的機會、學習創新的活力。沉靜的心態將被浮躁代替,德行的操守將被隨意淡化。“微閱讀”解決的只是信息問題,傳統的閱讀解決的是精神思考的問題。盡管我們走進了“微時代”,但在“微時代”更需要傳統閱讀。
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說得好:“恰恰是那些看似無用的書,才能讓我們享用一輩子。讀那些清新雋永的詩歌、散文,讀那些耐人尋味的歷史、哲學,可以讓我們的思想天馬行空,真正享受到讀書的樂趣,為我們的理想插上翅膀,讓我們的思維活躍。所以,對于一個熱愛讀書的人來說,讀書就是他的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能讓學生有能力創造自己美好幸福的人生。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