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超英
摘 要:以教學《教育公平:任重道遠的歷史任命》一課為例,簡單論述了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導學,如何實現轉差教學。
關鍵詞:語文;分層導學;轉差教學
一、分層導學的必要性
怎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我想提高差生素質是其重要環節。承要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會教育的老師,首先應該讓差生愛上學習,而語文是最容易讓學生放在邊緣角落的科目,且教學難度比其他學科更大,因為高中生讀文章一般沒有什么文字障礙,即使有,也可以通過查詞典解決,所以學習往往囫圇吞棗,似懂非懂,那怎么辦呢?分層導學法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二、分層導學的課程設想與實踐
俗話說:“娘生九子,各有不同。”班上學生也不例外,既然有優、中、差生,我們的課堂教學就得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層導學。
所謂課堂教學“分層導學”,就是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備課時設計易、中、難三個層次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由淺入深,并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狀態,及時分類點撥,讓學生聚精會神,積極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例如,《教育公平:任重道遠的歷史使命》是陳寶泉先生的一篇議論文,他站在歷史高度,以古今中外的史料提出論題,對社會教育公平進行審視與反思,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然而對于學困生來說,要讀懂這篇文章是不容易的。對此,我是這樣來設計教學的:我在簡介了議論文的寫法之后,提出了五個問題:①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②分論點有幾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③分論的位置在哪里?(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④文章提出哪些論據來證明論點?(可用于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⑤說一說本文的結構形式分析。我一口氣把這些問題提出后,就要求學生自讀文章,并拿起筆來將文中能回答這些問題的有關語句畫記,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文章后,我給了5分鐘讓學生討論這些問題。然后我在學生自讀或討論的過程中,巡視、檢查學生的學習狀態。接下來則是點名作答。上述①~④題,實際上是較容易的,我準備讓學困生回答,⑤題是中等難度的,我打算讓中等生回答。
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我先點了兩名正在分心的學困生回答①②題,出乎所料,他們很快全面地回答了①②題;接著我又用同樣的方法提問了③④題,學生都能根據課文的關鍵詞句概括出自己的觀點,比較準確而全面地回答了這些問題。當然在提問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答得不夠完善,但在其他同學的補充下,都得出了一致認同的答案。
通過這五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實際上對課文的內容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接下來我又提問讓學生討論以下問題:①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作者認為每個學生應享有怎樣的教育公平權利?請簡要概括。②從文中看,作者認為實現教育公平需要從哪幾方面共同努力?請簡要概括。這兩題難度較大,所以提醒學生可抓住各部分的關鍵語句進行概括提煉,在點答的時候優先學困生或中等生再到優生,結果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水到渠成地歸納出答案。
由于我通過問題引領、分層導學的方法既調動了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這是我自感教得輕松的一課。
三、語文教師對分層導學課應有的做法
要真正做到分層導學,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改變平時只考慮備教材和教法的思想,而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考慮學生是否接受得了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僅要備好教材,還應備好學生,更應備教法,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課程問題,設計出真正的符合學生實際問題的教學目標,做到全班學生共同發展,讓“好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中國當代著名教育活動家歐陽維健先生和周弘老師認為:“人人渴望得到賞識,賞識助人成功。”我們在分層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優點,多給予表揚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此外,課后練習設計切忌“一刀切”,要因層制宜,不在乎“量”,而在于“質”,不在于“難”而要把握好“度”。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按一個模式、一個標準、一種方法來教學,而要擺正整體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堅持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適當分層教學,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漳州立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