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一、專題地位
1.本專題從新課標卷的設置來看,屬于語言表達綜合運用范圍,考查方式分主觀和客觀兩種形式。
2.從高考備考復習體系的位置來看,宜放在字—詞—句—段—修辭序列之后,有總結和延伸作用。例題選用經典題例和新課標卷高考題例。經典題例突出考查意圖,新課標卷高考題例關注動態變化。
二、教學設計意圖
本設計強調解題之“巧”,旨在探討教師在思考高考專題復習時,從背景知識、專題知識、核心知識進行系統梳理,注意語文知識的相關性及環環相扣的內在聯系,從而形成知識體系完整、重點突出、實用性強的學科設置,串聯較零散瑣細的知識點,有助于學生的識記和運用。
三、理論基礎
本設計中的背景知識—專題知識—核心知識,強調了語文學科線性相通又層層疊加的特點,突出了教材的結構化,尋找解題妙招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對連貫題涉及的知識點認知、應用、加工的過程。
四、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廣義修辭及句、段等相關知識。掌握話題統一、順序合理、銜接照應、結構和諧等文段閱讀知識,關注文段內容與形式統一的核心知識。
過程與方法——知識講授系統梳理采用塔式結構,解題方法滲透在題例分析中。
學法指導重點訓練外圍突破法、上溯法、標記法。
外圍突破法——借助背景知識或看似與專題無關的知識,曲線救國,解決問題。
上溯法——文段閱讀中常用的一種向上文追溯根源的方法。
標記法——采用線條或圈、點符號,在文段材料中做出標記,給關鍵信息或對比照應句段定位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現代漢語語法有較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欣賞漢語表達的獨特魅力。能快速確認文段內容并準確提煉信息以及流暢自如地表達信息和觀點。
五、考點分析
新課標卷連貫題型及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連貫題型分傳統題(客觀選擇)和創新題(主觀表達)兩種,客觀選擇主要以銜接題形式考查學生的排序能力,創新題綜合連貫和補寫的基本要求,測試學生讀與寫的綜合水平。背景知識為現代漢語語法知識和修辭知識;專題知識為話題統一、順序合理、銜接照應、結構和諧等文段閱讀知識;核心知識為文段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能力要求是整體理解文段內容,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能準確篩選、整合信息并能流暢地進行書面表達。
六、題例分析
1.熱身賽
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語段,排列最恰當的一項是
( )
①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 ②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③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 ④悲劇歷史還會重復 ⑤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 ⑥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
A.③④②①⑤⑥ B.⑥④②①⑤③
C.⑥①⑤③②④ D.④③①⑤②⑥
我的妙解:答案為C。此題確定文段的核心內容尤為重要。圍繞“改革”這一核心,依次闡述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及不改革的后果。陳述后果句間邏輯嚴密,先談已有成果,再說新問題,最后涉及嚴重后果——悲劇重現。抓住關鍵,作出標記,提綱挈領式解決問題,是論述性文段銜接題的解題妙招。
2.真題解讀
(1)根據所給材料的內容,在下面畫線處補寫恰當的句子。要求內容貼切,語意連貫,邏輯嚴密,語句通順。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過20個字(6分)
材料: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說:“神農采峻嶺之銅,以為器。”如果這些史料可靠,則我們祖先大約在5000年前就開始使用銅器了。但是,考古學家一直沒有發掘到可以確證是夏代之前的銅器。因此,這些記載還只能視為傳說。
早在傳說中的遠古時期,① 。從傳世文獻記載來看,我國在夏代之前就已進入銅器時代,但是② 。上個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一帶發掘出了不少青銅器。經鑒定,這批青銅器的制作年代距離現在3500多年,這個時間大概是夏晚期。它們出土的地點正好是古書中所說的夏代開采銅礦之地,因此,可以確信,③ 。
答:①
②
③
我的妙解:從文段對應關系看,①處應該歸納第一段引文內容,②處與第一段“但是”照應,③處是對第二文段的總結。
第一步:找到相關文句提取關鍵詞
①處合并司馬遷《史記》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晉代王嘉在《拾遺記》中說:“神農采峻嶺之銅,以為器。”,尋找兩段引文的交集,黃帝∩神農=中華祖先,采首山銅∩采峻嶺之銅=采銅,鑄鼎于荊山下∩以為器=鑄器。
②處找到對應句“但是,考古學家一直沒有發掘到可以確證是夏代之前的銅器”,結合文段為一篇考古學材料,提煉關鍵詞為“沒有、考古、發掘、確證”。
③處用上溯法尋找根源,“上個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二里頭一帶發掘出了不少青銅器。經鑒定,這批青銅器的制作年代距離現在3500多年,這個時間大概是夏晚期。”推斷結論的關鍵詞為“夏晚朝、銅器、使用”。
第二步:連詞成句
最后,把關鍵詞——祖先、采、鑄銅,考古、沒有、確證,夏晚朝、使用、銅器連綴成句。
得出答案為:
①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采掘銅礦,鑄造銅器了
②這卻一直沒有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
③我國至遲在夏晚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銅器了
此法的步驟符合創新題讀與寫綜合能力的考查。充分利用了尋找句段的照應關系、提取關鍵詞、連詞成句等專題知識解決問題。步驟清楚,思路清晰,方法簡便。
(2)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6分)
一提到根的作用,可能首先想到① _________ 。這兩項是絕大多數植物根系的本職工作。然而,進化史上最早出現的根,作用卻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養料,而是② _________,這種早期類型的根被稱為假根。③_________,是因為這些根內沒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通道,它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假根將植物固定在合適的生活環境中,會降低風吹和水流的影響,提高其生存幾率。
答: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妙解:尋找上下文前后照應關系,①處的照應句為“進化史上最早出現的根,作用卻并非吸收水分和吸取養料”,進一步濃縮為“吸收水分和吸取養料”。②處的照應句為“它僅有的作用就是固定植株”。③處的句子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前文在說早期類型的根被稱為假根,后文在分析原因,中間應該是一個結果句,且要有與“是因為”呼應的結構“之所以”。最后微調得出答案:①吸收水分和吸取養料 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③之所以稱其為假根
七、總結:
我的收獲:
即使是連貫這一個專題,我們也可以管中窺豹,看出新課標卷在課程改革的推進深化過程中的導向。僅從專題知識或核心知識來看,題目的難度適中,但是,從解題的效度來看,要高效率完成試題,我們還需要根據新課標卷反映出來的偏重試題知識指向的綜合性特點,關注細節,全面介紹高考大綱要求的考點,梳理其常識與基本方法。不要簡單地以題型為指揮棒,不關注題目涉及的知識和能力等方向標,不要考什么就講什么,厚此薄彼甚至顧此失彼,無法建構一個完整、系統、嚴謹的高考復習知識體系。
(作者單位 貴州省貴陽市第一中學語文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