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一、新課改下以教學案例探究思想政治趣味課堂的必要性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一門人文科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新課程倡導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雖比傳統思想政治課堂的結構更優化、更合理。但是,在實際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有些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對自己準確地定位,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卻輕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把重“過程”與重“形式”混淆了,出現了情境材料“豐富多彩、眼花繚亂”,提問對話形式化,合作討論嘩眾取寵等現象,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似乎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而忽視了互動的實質和課堂的實際效果。
“讓學生在課堂上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體味學習的樂趣”,成為我們所有教師不懈的追求。在“趣”味橫生的教學情境中,師生的情感就會激發,知識的瓊漿就會在暢通的渠道中進發、流淌。因此,課堂的趣味性濃否對學生在課堂上生命活力的煥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構建趣味性思想政治課堂,促進學生快樂學習,就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師要解決的問題。
二、趣味課堂的基本內涵
“趣”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追求,是對生命之樂的一種體悟。“趣”還可以說是一種帶有或濃或淡的歡愉、喜悅、快樂情味的美感形態,其在心理學上的一個內核是“樂”。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趣味課堂是指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營造的一種民主、平等、愉快、積極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自主、輕松地學習,生動活潑地求知,從而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雙贏目的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思想政治教學構建趣味課堂的途徑
其實,無論是和諧課堂,還是有效課堂,都離不開以“趣”“樂”激教、促學。那么如何達到思想政治課堂的趣味化溶于學生的學習中,以和諧增強思想政治課堂的魅力呢?經過從教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現以本人2011年4月25日的一節校級公開課——“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從情境的設置、合作探究、個性化學習和思想教育等方面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
在課堂教學中包括教師教和學生學兩個方面,是教師和學生互助互學的雙向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可見,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可以促進師生間的相互交流,使學生敢于說話,敢于爭辯,無須顧忌,從而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激活創新的潛能,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而我創設教學情境,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教學導入的情境設置,要堅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我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教學導入中,為了建立起親和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營造愉快的教學氣氛,導語設計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所以,為了調動學生的情緒,我在課堂導入時放棄采取傳統的復習舊課知識的方式,而是給學生講了一個絕大多數螞蟻在草叢著火時以抱團形式獲得逃生的故事,并以問題的形式讓他們試著回答其中所蘊含的哲學道理,學生積極探究、思索,為新課的講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進而導入該課。
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的情境設置,要以學生的感受為基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質疑能力。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預設了幾個環節:自己舉例→深入探究→提出并解決問題→自我演練與反思。在第一環節中,自己先行舉例,以此拋磚引玉。學生舉例,用班級和同學的關系影響班風學風好壞和“國破家亡”來理解部分對整體的作用。學生顯得很興奮,一下子就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然后在第二個環節中深入探究鐘表是由各個零部件組成,但任何一個零部件都不具有計時的功能,說明了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第三個環節主要抓住整體與部分關系這一重點問題進行討論。第四環節演練與反思則在提供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并自我反思對此知識的應用,可以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采取激勵機制來加速學生的學習。
2.自學打前鋒,小組合作探究全力參戰
只有營造“民主、平等、自由、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激發學生在課堂的活力,增加思想政治課堂的魅力。
(1)通過自學指導,認真預習課中知識,提前了解疑難知識,讓富有探究性、挑戰性的問題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能力。
我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先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寫出知識框架,并留出5分鐘時間讓他們討論。與此同時,提供了“哥倫比亞號”事故以及“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的事例,讓學生去分析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小組合作探究,揚長避短。
討論:據說山東有一位醫生能治一切駝背,方法之獨特,手術之簡便舉世無雙。一駝背備厚禮求治。醫生說:“包你背直。”就讓駝背伏在地上,他在駝背上放一門板,蹦上去就是幾下,那駝背殺豬般嚎叫:“你要踩死我呀?”醫生說:“只要駝背能直,管你生死乎?”
思考:此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
以評選當節課的紅旗小組,用解答組、質疑組、評審組來進行學習,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展示平臺,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通過探究學習,學生在合作、創新、科學思維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這樣的“自主學習”方式比起教師一味地分析講解不知要強多少,通過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贏得同學間的“和諧”,通過課堂的明辨慎思更能讓學生消除對思想政治知識的神秘感,感受到思想政治課堂的活力所在。
3.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情感升華
眾所周知,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關注較多的是知識方面,而忽略了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這直接造成我們很多學生“頭重腳輕”,學業成績突出,思想品德問題屢屢出現。作為思想政治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承擔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從而優化和諧課堂,尤其要更加注重課堂小結,升華感情,該如何開展呢?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的課堂小結時,我先和學生一同總結該框所學,運用改革開放由沿海到內陸的現實材料,讓學生運用本課知識進行分析,以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自己在班風學風建設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在學以致用中感情得到升華。這樣,比教師用自己倡導的說教的語言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從而使課堂得到優化、和諧。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課堂“祛魅”后的魅力。
新課改中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應始終圍繞著“以生為本,構建趣味課堂”的新理念和“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宗旨,既要繼承和發揚多年來積累的成功經驗,更要大膽創新,理性思考課改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反思,積極投身于生活,用生活化的氣息感染課堂,用人性化的思想塑造學生,在實踐中努力構建一個趣味化、和諧性的課堂,使教學系統中的各個要素、各個部分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始終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從而增強思想政治課堂的魅力,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山西省臨猗縣臨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