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梅萍
摘 要:2012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對2008版進行了細微的調整,從版面設計、語言簡化、任務設置到順序調整都更充分地體現了新課程背景下對教材的四個原則性要求: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和靈活性。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聯系新課程標準,簡要闡述2012版教材的可學性、可讀性以及語言的交際性和嚴謹性。
關鍵詞:教材編寫;調整新課改;可學性
新課程在教材觀上有了重大轉向:傳統教學中,教材被視為“圣經”,必須原原本本地被師生“接受”,不得“越雷池半步”,所謂“以本為本”即是此理;而新課程把教材視為教學的“材料”或“資源”之一。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不能唯“教材”是用。以牛津高中英語(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第6模塊為例,2012年版對2008年版進行了細微的調整。
一、版面留白,增強語言可學性
2008版牛津高中英語(以下簡稱2008版)Unit 3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的Welcome部分的插圖一共有六幅,而2012版牛津高中英語(以下簡稱2012版)則減少為四幅,刪減了美國與日本的見面禮儀。Welcome的畫面和問題是用來“激活你已有的和單元話題相關的知識,讓你輕松地進入本單元的學習”。所以,調整后,雖然圖片減少了,但是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未減少。
二、語言簡化,提高語言可讀性
2008版中的Unit 4的Grammar and Usage的Part B練習部分(Page 57),2012版刪減了2008版的部分內容。“book critics,re-enters,grabs,chases servant off stagewith it,buffalo skin and a feather headdress.”這些詞匯對于高二學生來講比較生僻,難以理解,超出了學生的閱讀水平。Krashen提出了可理解語言輸入的概念??衫斫獾恼Z言輸入包括學習者已經熟悉的語言,同時又包含學習者尚不可理解的語言。但這些尚不熟悉的語言應該是學習者能夠學習的語言,也就是Krashen所說的“i+1”。2008版在這個部分的表達從詞匯到句子結構都對學生造成了閱讀的障礙,在某種程度上帶給學生一定的語言學習焦慮。
2012版簡化了2008版里面的詞匯,調整為學生熟悉的people,Servant runs away,Dear,an Indian tent,animal skin;增強了閱讀文章的流暢感,方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記憶。類似的調整還有很多,總之,2012版的教材充分體現了語言的可讀性。
三、任務設置,體現語言交際性
Unit 3的Grammar and usage中的Unreal conditionals(Page 41)中設計了幫助學生認知虛擬語氣的練習,但是做了細微的調整。2008版教材提供了與語法相關的語境后,只是引導學生找出含有虛擬語氣的句子。2012版提供了類似的語境,但是旨在提高學生運用語法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使得學生在語言輸入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發現虛擬語氣的顯性特征,這樣才有助于對語法知識的長久掌握。Ur指出:只要語法教學旨在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掌握,而不是把語法本身作為最終目的,那么語法教學就是有幫助的。單就某個語法規則或語法現象的不同運用情況來說,它們的區別是很細微的,如果不在特定的語境中去體會和理解,單靠“講,很難講清楚”,教材調整中,既涉及語法的語言背景,也包括了學生應該掌握的語法知識,Unit4的Grammar and usage中的Unreal conditionals and things hoped for or desired的三句話分別呈現了在現在、過去和將來的時間語境下虛擬語氣的使用。Cunningsworth指出:“語法是形成正確句子的規則系統,學生掌握和使用語法規則至關重要?!?/p>
四、調整順序,折射語言嚴謹性
這樣的調整在每個單元的Task部分體現較為明顯:
Unit 1 Task Writing to a foreign friend中,提供了提問的表達方式。調整后的表達方式呈現了語言的對稱一致性,從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到祈使句,分類清晰,便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
Unit 2 Task Writing a website article to give advice中呈現了消極情緒的英語表達方式。調整后的教材編寫更嚴謹,與文字說明部分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從words, phrases 到patterns。而2008版的教材編寫在順序上與文字說明部分缺乏一致性。文字順序雖然屬于教材編寫的細節,但是卻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通過以上對牛津高中英語第6模塊教材微調的分析,筆者發現2012版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1.更注重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更充分地體現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此提出的四條原則: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趣味性原則、靈活性原則。
2.注意減輕學生的負擔,無論是語言基礎知識還是教材的版面設計,在處理分量上盡量留有余地,給學生首先帶來的是學習的輕松感。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再是教材編寫的被動承受者,只要做個有心人,深入研究教材,才能體會教材編寫的不易,從而更科學地、更靈活地運用教材。
參考資料:
[1]陳琳,王薔,程曉堂.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5.
[2]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04.
[3]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London: Longman,1985.
[4]Ur,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5]Cunningsworth,A.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 Heinemann,198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大港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