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麗
要想提高寄宿制小學的教學質量,培養出有科學素養的跨世紀人才,光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需要在少隊科技創新活動中使之得到延伸和拓展,從而指導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科學基礎知識,同時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不僅注重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取,還注重科學能力、科學態度及各種情感的培養。由此我對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一、挖掘少隊科技創新活動的潛力
1.體現一個“小”字。例如,重點開展“小制作、小作者、小巧手、小畫家”小歌手、小記者等小活動,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觀察是前提,思考是過程。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積極思考,在細小方面去捕捉思維的靈感,讓學生著眼于身邊的現象,不隨著放棄任何小的排斥,任何小的成功,逐步開闊視野。
2.提倡一個“動”字。科技創新活動中“動”是關鍵,要讓學生親自選題設計,自己動手制作,自己評價作品,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從中提高科技素質,培養創造興趣,陶冶愛科學的情操。通過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動腿,發揮人體各部位的作用,以達到開發大腦潛力、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
3.樹立一個“改”字。以前我在教學生作文時,經常對學生說一句名言:“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現在我輔導學生搞科技創新活動作品,就改口說:“好的科技作品是改出來的。”用這句話來拓寬學生的思路,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斷改進自己的作品。我在指導學生科技制作中開展“暢想、暢談、暢做、暢改”的活動,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推陳出新,在改進中不斷前進。
二、創作自主化,提高少隊科技活動的活力
科技創作要鼓勵學生自主參加,自主開展活動,學生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也可參加中隊組織的,還可以是幾人自愿組合的活動;可以對教師規定的課題進行研究,也可以自主找課題進行研究,使科技創作自主化,有力地提高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如,能歌善舞是藏族孩子的特長,我發現有的學生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私下里買了笛子、吉他自己創作,我便要求各小隊的隊長自己排練節目,在少隊活動中及時地展示他們的風采。在整個活動中,學生興趣高漲,他們自己設計節目服裝,不同的服飾,優美的音樂和舞姿使教師贊嘆不已,從而提高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三、活動系列化,增強少隊科技創新活動的動力
每次少隊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題、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都形成系列,分幾步走,讓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使活動新穎別致,富有魅力。
1.制訂計劃。每次科技制作活動,我都認真制訂活動計劃。
2.調整計劃。如,制作放飛風箏活動。根據計劃,學校在每學期4月底進行制作放飛風箏比賽活動,每次風箏比賽選拔活動。要求學生自己制作風箏難度比較大,但是,還有不少較好的風箏通過學生的小巧手制作出來了,有傳統型的,有用廢棄橫幅做的,用破舊涼傘改制的,有插有羊毛或鳥毛的風箏,式樣和放飛都很好,根據風箏的特點;放得高、飛得穩、留空時間長、通過比賽,分別評出一等,二等和三等獎。
3.反思提高。風箏活動結束后,我要求他們把研制試飛風箏的過程寫下來,把自己親身的經歷、付出的汗水、學到的知識、放飛的技巧、探究改進的體會寫成文章,在每周一次“紅領巾廣播”中播出。他們寫的廣播稿很全面、很詳細,我只能選一篇優秀的稿件播出。當作他們“愛科學”小實踐成果寫出來,把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系列化,讓科技活動充滿歡樂,充滿情趣,像一塊磁鐵,緊緊吸引著學生,把知識、趣味、實踐和能力融為一體,讓活動成為學生快樂的天地,施展才華的舞臺,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素質。
(作者單位 青海省門源縣青石咀寄宿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