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霞
“疑”為經,“思”為緯是一種有效的課堂結構方式,它注重留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更全面地把握學習材料,突破課堂教學結構的局限性,把一節課上知識的學習融入學生學習的整個歷程。
特級教師華應龍在全國數學觀摩課中執教了《圓的認識》一課,華老師的這節課就采用了這種粗線條的整體架構、開放的結構方式。教學中,教師創設了一個尋寶情境,以“疑”為經,以“思”為緯,在尋寶情境中充分地激疑、釋疑和存疑,從而激活了整個數學課堂結構的設計。
一、情趣激疑:把孩子帶入思考
在教學中,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學的特點,努力挖掘數學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趣激疑,以情激疑,開啟學生數學思維的心智,促使他們興味盎然地開動腦筋,去思考、去探究問題。華老師《圓的認識》一課伊始就有“頭腦奧林匹克尋寶”這一充滿數學味的活動展開。
【片段】教師(神秘的樣子)說:“小明參加頭腦奧林匹克尋寶活動,得到這樣一張紙條——“寶物距離你左腳3米。”(稍頓)你手上的白紙上有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代表小明的左腳,想一想,寶物可能在哪兒呢?用1厘米表示1米,請你在紙上表示出你的想法。(學生思考,在紙上嘗試畫)
華老師創設的尋寶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他們雖然不能一下子判斷寶物有可能的位置在哪兒,但卻能在嘗試中找到1個點,2個點……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的思考一下被帶入,讓學生的思維并非無源之水。
二、適時釋疑:讓學生在探尋中思考
釋疑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問題、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發現、探索及思考等活動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過程中去掌握研究問題的基本思路,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來整體架構,在釋疑的過程中,讓學生像一個探險者一樣,雖然不知道成功的彼岸還要多久,但學習卻在不知不覺中展開。
《圓的認識》課堂學習中,學生的寶物可能在哪兒發生了疑問,經過充分思考后,華老師及時組織了全班交流。
【片段】教師問:“找到這個點的同學請舉手。(大部分學生舉手了)還可能在其他的位置嗎?”(學生紛紛點頭)于是,教師用課件動畫出示了2個點、3個點、4個點……直至連成的點看起來像個圓。問:“這是什么?”學生驚喜地答:“圓?!苯處煟骸斑@是個怎樣的圓,讓咱們一起來探索吧……”
在不斷的探尋活動中,學生對“圓心的位置”“半徑的大小”等知識都有所感悟,為后繼探究圓的特征做了有效鋪墊。“圓到底是什么樣的圖形”等問題的探究成了學生迫切想知道的需要,因此,課堂得以順其自然地進入下一個探究環節。
三、存疑:讓學生在課外拓展中留住思考
整體性、全局性的反思,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去拓展、延伸,讓學生心存新的疑問是發展他們創新思維的金鑰匙,同時更是建構完整課堂教學結構體系的重要方式。
【片段】《圓的認識》課堂學習結尾時,教師說:“一定這樣嗎?請看大屏幕:寶物距離你左腳3米,寶物一定在以左腳為圓心、半徑是3米的圓上嗎?”(學生陷入思考,無人應答)教師出示半個西瓜圖(部分學生恍然大悟)學生:“可能在下面,可能在上面?!苯處煟骸笆前。‖F在看,還可以是一個球。關于球,我們要到高中才詳細研究……”
整節課下來,學生還沉浸在為小明找到寶物的快樂中,教師的教學卻還未止,一句“一定是這樣嗎?”將孩子的思維從二維拓展到了三維。我相信,學生的學習并沒有這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新思考的落腳點。以“疑”為經,以“思”為緯,相信,數學課堂結構會因此更有效。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