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君
(南京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江蘇南京 210014)
近年來,各類體育賽事中經常會出現觀眾意料之外的比賽結果,稱為賽事的“翻盤”、“崩盤”、“克拉克現象”等,這些都是由于運動員競技能力發揮突變造成的。如,齊暉在2004年奧運會200m蛙泳決賽中,自比賽開始始終位列第二,但在最后一個轉身后,速度突然下降,最終僅列第六;2008年北京奧運會射擊男子25m手槍速射決賽,資格賽后三名選手上演“集體翻盤”的戲劇性場面,最終烏克蘭老將彼得里夫利以780.2環創奧運會決賽紀錄的成績奪得金牌;2004年歐錦賽,貝克漢姆在點球時將球踢飛等。李雙成(2004年)研究顯示,在部分重大比賽中,67.65%的運動員都不能正常發揮自己的競技水平,僅有32.35%的運動員能夠正常或超長發揮。[1]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排球決賽,中國女排同俄羅斯女排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艱苦奮戰,在兩局落后的情況下,最終以3∶2戰勝俄羅斯隊,是競技比賽中較為經典的一場大“翻盤”。本文擬分析兩支隊伍的賽時表現,探討運動競賽中運動員競技能力發揮突變的特征及其原因,實現為競賽實踐服務的宗旨。
競技能力的實質是運動員能夠勝任訓練和比賽的主要條件或才能,也就是一種參訓和參賽的能力[5,6]。這種專門能力以體能、技能、戰能、心能、智能等五個要素組成[2],并綜合地表現在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過程之中。然而,訓練過程即“發展運動成績狀態”,其環境相對穩定而封閉;競賽過程即“表現運動成績”則相對開放,存在著大量的變化因素,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也因這些因素的不同而發生變異,導致比賽結果的差異,出現“黑馬”、“崩盤”、“克拉克”等現象。[3]此類因賽場不確定因素造成的運動員的參賽能力與訓練或賽前出現差異的現象,即為競技能力發揮的突變現象。
排球比賽中存在著明顯的“攻防關系”[5],每一秒鐘都在與對手進行技能、戰術、體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博弈,競技能力的發揮往往是影響比賽結果的關鍵因素。在這場比賽當中,從隊員的進攻、攔網發球、失誤等各個環節的技術統計分析,可以了解賽中競技能力變化的特征規律。賽時,雙方運動員競技異常激烈,并出現了第一局17次平局、第二局13次、第三局4次、第四局13次、第五局12次平局的激烈賽程,共59次的平局占據了整場比賽得分的48.36%,見圖1。賽中,中國隊的快速、靈活、多變和俄羅斯隊的高舉強攻都將運動員的技戰術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由圖2可見兩支隊伍各項技術的得分情況,中國隊在發球、進攻和攔網方面壓制了俄羅斯隊的優勢;在失誤方面,兩隊的失誤得分相差九分,中國隊存在明顯的問題,由于面臨即將連輸兩局的危險,心理承受巨大壓力,大多失誤存在于第二節的比賽過程中。然而,經過了戰術、心理的調整后,中國隊果斷進攻、積極防守,通過各項技術運用和戰術的調整彌補了不足之處;相反俄羅斯隊在領先兩局的狀態下,放松了心態,最終被中國隊成功逆轉,反敗為勝。從前兩局的賽況可以看出俄羅斯隊的競技能力水平較中國隊略高,但是,由于比賽的進行,取得領先優勢,輕敵導致了競技能力沒有完全的發揮,反而是中國隊在落后的情況下,頂住壓力,將自己現有的競技能力得到了最大化的發揮,從而占據了主動的位置。決勝局,俄羅斯隊則由于壓力過大,導致精神過于緊張,無法把現有的競技能力充分發揮,相反中國隊在此環境下,越戰越勇,使競技能力完全乃至超長的發揮,最終贏得了比賽。
競技能力發揮的突變現象具有普遍存在性。在各類項群運動中均存在競技能力發揮突變的現象,如對抗類項目,2004年奧運會女排決賽就是典型的范例;體能主導類項目,羅·克拉克的競技能力發揮突變現象,已被人稱作“克拉克現象”,廣泛用于形容優秀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不能正常發揮競技能力的現象;技能主導類項目,美國射擊運動員埃蒙斯繼雅典奧運會最后一槍脫靶,北京奧運會又在最后一槍打出4.4環,兩次出現競技能力發揮的突變現象將金牌拱手相讓。
由于不同項目競賽特征的差異性導致競技能力發揮突變的類型不同,主要包括體能、技能和心理能力變異的不同。
3.2.1 體能類競技能力發揮突變
體能類突變主要是由于肌肉神經系統功能的暫時性增強或減退造成的,是競賽中最常見變化類型,特別是非體能類項群項目,由于頻繁的賽事、體能安排不合理導致的競技能力發揮突變現象比比皆是,如費德勒在2004年辛辛那提大師賽中由于頻繁賽事體力不支,遭首輪淘汰;朱本強在第14屆亞運會半決賽時由于體力不支導致下技術變形,造成比賽失利。

圖1 賽中平局次數統計

圖2 兩隊發球、進攻、攔網等得分統計
3.2.2 技能類競技能力發揮突變
技能類突變主要表現在個人或集體的技術發揮完成程度,在對抗類項目中體現較明顯。如莫亞在2004年網球公開賽時,首輪前兩局出現10個雙失;第二十八屆奧運會,小組賽中國男籃對戰塞黑,成功體現姚中心戰術,罰球命中率高達90%。技能類競技能力除了運動員自身對技能的掌握的程度相關外還與對手的實力和發揮密切相關。
3.2.3 心理類競技能力發揮突變
心理類突變主要體現在運動員心理穩定度的變化,是最易發生的競技能力發揮突變,存在于各類項目競賽中。如美國射擊運動員埃蒙斯繼雅典奧運會最后一槍脫靶,北京奧運會又在最后一槍打出4.4環,兩次出現競技能力發揮的突變現象將金牌拱手相讓。此現象則是由于心理穩定度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競技能力發揮失常。
競技能力發揮的變異具有突發性,在比賽中很難預測其是否會發生變化,但在突變的過程中,運動員可自我調整或借助教練員干預進行調整,結果可分為正突變和負突變,即通過調整競技能力出現超長或失常發揮。如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排決賽中,中國隊通過調整,果斷進攻、積極防守,最大化的發揮了隊伍的競技能力;俄羅斯隊則沒有頂住壓力,造成了競技能力發揮失常,失去了比賽的勝利。
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由于競賽過程中競爭和開放的特殊環境造成的,大量的外界因素導致了此類現象的發生。
在競技比賽當中,心理因素的變化往往決定著競技能力的發揮狀況,而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變化也是有多個因素構成的。運動員參加比賽的動機、情緒,面臨任務的心里應激水平,訓練水平和比賽經驗,外界環境的干擾,裁判處罰的影響,教練員的指導等方面的變化都會對運動員的心理因素的變化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而當心理因素發生改變的時候,運動員現有的競技能力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
在比賽時,技、戰術安排不當往往會造成競技能力發揮發生突變現象。如齊暉在2004年奧運會200m蛙泳決賽中,自比賽開始始終位列第二,但在最后一個轉身后,速度突然下降,造成失利。此事件則是由于技戰術安排不當,體能分配不均勻造成的競技能力發揮突變現象。
競技比賽的特殊性,決定了在比賽過程中不是運動員自我競技能力的測驗,而是與對手的爭奪和比拼,特別是在對抗類項目當中,對手的競技能力往往促進或抑制運動員技能的發揮。
比賽環境是運動員參賽的客觀條件,主客場、觀眾效應、裁判制裁的行為和方式以及媒體的行為等都是比賽環境對競技能力發揮影響的因素。這一因素與心理因素形成關聯,比賽環境往往會造成運動員的心理穩定度發生變化,造成競技能力發揮的突變。
在競技比賽當中,競技能力的變化往往是影響比賽結果的關鍵因素,然而競技能力發揮的突變現象具有普遍存在性、差異性、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控制性的特征。同時,造成比賽當中競技能力發揮突變的因素很多,主要受心理因素、技戰術安排、對手競技能力以及比賽環境的影響。
[1]李雙成,徐永生.田徑運動員臨戰心理調控探索[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04:704.
[2]田麥久,劉大慶,熊焰.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展與“雙子模型”的建立[J].體育科學,2007(7):3-6.
[3]熊焰.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參賽變異及其成因與對策[D].北京體育大學,2005.
[4]趙長軍.運動競賽場地理論體系的構建及競賽場地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3.
[5]陳亮.對抗性項群比賽中競技表現的階段性“漲落”現象[D].蘇州大學,2013.
[6]陳小平,褚云芳,紀曉楠.競技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熱點及啟示[J].體育科學,2014(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