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 李 倩
這是一篇老課文,老課文的重讀和新教一直是個話題,特別是新教,新在教法、結(jié)構(gòu)、手段方面,固然可喜,但教學內(nèi)容的調(diào)整與確定才是最根本的新教。
深入研讀文本,重新解讀文中“我”形象,探尋作者創(chuàng)作的本意。
一、導入新課
初讀魯迅先生的《祝福》,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位?(自由談)的確,《祝福》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值得我們再三品讀。今天這節(jié)課,讓我們再讀《祝福》,一起走進小說中的“我”,從文本入手,作一番深入的解讀。
(板書:再讀《祝福》 走近“我”)
二、品味探究
小說第一部分是寫“我”筆墨較為集中的地方。這一部分,涉及到“我”的地方有三處:一處與“魯四老爺”,一處與“祥林嫂”,一處與“短工”。
我們先一起來看第一處。(老師明確指出在哪個地方,各請一位同學朗讀)
(問一)PPT1:“我”與魯四老爺(個別回答)
1.魯四老爺是個什么樣的人?
2.“我”對魯四老爺這樣一個人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3.“我”是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
1.魯四老爺:“舊人”“假人”。(守舊、虛偽、自私、迂腐、頑固,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思想上反動,推崇理學及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地位)
2.總不投機、無聊賴、明天決計要走——反感。
3.“我”:“新人”“真人”(結(jié)合注釋)
點評:同學們使用的是很好的閱讀方法,所謂“厚書薄讀”,如果能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概括自己的讀后感,就算真正讀進去,也讀出來了。
(板書:“我”——新人、真人)
這樣一個既“新”又“真”的“我”,遇到祥林嫂的一番追問,卻亂了陣腳。我們來看“我”和祥林嫂相遇的那個部分。
(問二)PPT2:“我”與祥林嫂(思考)
1.祥林嫂向我追問求助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2.在追問求助前,祥林嫂原本對這個問題有沒有答案?(討論)
3.面對祥林嫂的追問求助,“我”為什么有三種不同的答案?
(明確文中位置,先自由讀。回答第一個問題后,組織討論,討論前明確:分組,推選同學發(fā)言)
明確:
1.有關(guān)靈魂有無的問題。
2.有的,文中“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
3.同情、善良、軟弱、矛盾、苦悶、缺乏責任感、逃避……(對祥林嫂不太了解,沒有真正深入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圈,不清楚她問話的意圖,萬一回答導致不好的結(jié)果,擔心承擔任何責任——“新人”未說“新話”,“真人”說了“假話”)
(板書:“我”——軟弱、逃避)
魯迅的作品不能只看,非朗讀不可,那種韻味,那種不可言傳的東西,都需要通過朗讀來觸動你的心靈——請同學分角色朗讀,同學們聽他們對人物的理解,對朗讀的處理是否到位。
請男生自己說說是怎么處理朗讀的?(回到人物評價)
一個因軟弱而逃避的“我”,并沒有真正“一走了之”。我們來看看,“我”的靈魂,是受到了怎樣的煎熬。我們一起來找“我”和短工對話的部分。(老師明確在文中地方)
(問三)PPT3:“我”與短工:(討論)
1.對祥林嫂的死,“我”和短工的態(tài)度是否一致?
2.“負疚”在這里如何理解?“我”為什么會“負疚”?
明確:
1.短工:淡然、麻木、愚昧、冷漠、無所謂、不關(guān)心,他們對天上的神靈祝福,對身邊的人卻充滿冷漠。讓我們讀到了魯迅對這一類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沉重情感。
2.“我”:有同情、有感情、有溫度。
代表封建禮教、封建思想,把祥林嫂看作是“謬種”的魯四老爺固然可惡,但和祥林嫂處在同樣的社會底層、同一個社會階層的短工,對祥林嫂的死也居然如此“淡然”,如此冷漠,可見,活著的祥林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是多么惡劣!在這樣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一個見過世面、讀過書,既是“新人”,又是“真人”的“我”被祥林嫂看作是唯一的希望,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我”卻因為自身的軟弱而采取了逃避的態(tài)度,在祥林嫂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沒有給予她任何幫助。所以,“我”是深深地“負疚”。這里的負疚,是作為知識分子的“我”的一種自責和反思。
(板書:“我”:自責、反思)
(問四)小結(jié)“我”的形象:(教師小結(jié))
再讀《祝福》,走進“我”,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軟弱而逃避,但又能及時自責和反思的“新人”“真人”,或稱新型知識分子的形象。
三、知人論世
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塑造這樣一個新的又有缺點的“我”的形象?
補充一: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的目的。
PPT4:從文目的“愚弱的國民……首推文藝”(齊讀)
明確:愚弱的國民——祥林嫂、短工、魯鎮(zhèn)的民眾等;改變——知識分子,“五四”運動期間集聚起來的知識分子群體,具有新的時代特征。魯迅一開始很希望這些“五四”運動催生的新型知識分子能夠解放個性,發(fā)揚精神,成為精神界的戰(zhàn)士,去啟發(fā)民眾的覺悟,喚起民眾的精神。他自己就立志要充當這樣的戰(zhàn)士,所以才棄醫(yī)從文。
補充二:再看看當時社會
《祝福》寫于1924年,《彷徨》成集于1926年。1918年—1926年,短短八年間,做過北洋政府總統(tǒng)的超過四位,做過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則有數(shù)十人,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一片混亂。(關(guān)鍵詞:亂世)
PPT5:“五四”后……(關(guān)鍵詞:失去同伴,孤獨)(散兵游勇——沒有加入到某項集體活動中而獨自行動的人)
讓我們看看那一時期的魯迅的精神狀態(tài)。
(板書——魯迅)
(問五)PPT6:“荷戟獨彷徨”+圖片
明確:孤獨、迷茫、拿著武器,“持戟之士”就是戰(zhàn)士,拿著武器,他知道斗爭的方式,(結(jié)合剛才時代背景的兩個關(guān)鍵詞:亂世、失去同伴)不知該走向何方?不知同伴是誰?
四、追本溯源
一個“荷戟獨彷徨”的魯迅,塑造了一個新的又有缺點的“我”,為什么?
PPT7:錢理群“指路”:北大教授錢理群說:魯迅是“思想的啟迪”,和我們一起“尋找道路”,而非“行動的指導”。給我們“指路”,這才是魯迅對我們的意義。(關(guān)注“一起”)(討論、交流)
(板書—指路)
明確:指路——包括魯迅在內(nèi)的知識分子關(guān)注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世界,發(fā)現(xiàn)并反思自身的弱點和局限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改變那些愚弱的國民的精神,更好地肩負起改革社會的責任。
(板書—關(guān)注內(nèi)心 反思自我)
從《祝福》中的“我”開始,魯迅用《在酒樓上》《孤獨者》《傷逝》等一系列的作品,展開對知識分子的弱點的批判,展開對啟蒙主義和啟蒙主義者的反思,魯迅表達出了對社會革命、對革命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懷疑。
五、聯(lián)系現(xiàn)實
PPT8:自然,也不滿于現(xiàn)在的,但是,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而創(chuàng)造這種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魯迅《燈下漫筆》
魯迅在《燈下漫筆》中說:“……”各位同學,你們就是現(xiàn)在的青年,你們正有創(chuàng)造的使命!
六、推薦閱讀
魯迅與青年本身就是一個講不完的話題,魯迅無論在其生前還是去世后都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產(chǎn)生巨大的吸引力,推薦以下書目,讓我們和他進行心靈的對話與交流。
《吶喊》《彷徨》(魯迅著);《與魯迅相遇》(錢理群著);《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王曉明著)。
板書
再讀《祝福》 走近“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