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麗
摘 要: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要發(fā)展思維,我們必須尊重個人的因素,這是在腦力活動中不能被取代的獨特因素。”這個提法突出強調了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性。而要實現學生個性發(fā)展這一目標,就需要我們的學校教育,尤其是我們的教師同樣要具有“個性”化。
關鍵詞:新課改 個性化 教學
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性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的思想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個性化教育的思想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源泉和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更是每個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一、樹立個性化的教學理念是實現個性化教學的前提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教學理念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行動指南,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思想觀念體系。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能培養(yǎng)獨創(chuàng)性和喚起對知識的愉悅是教師的最高本領。”新課改提出了要實現課堂教學過程從“以教師為主”到“以學生為主”的重要轉變,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其核心理念就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領者,需要適時地給予評價和歸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伴隨這一過程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念。
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漠視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忽視對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缺乏必要的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預設好的課堂教學缺少了學生的主動性與主體性,單一的評價模式忽視了評價的多元性和發(fā)展性。而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就是要實現由以前的“一綱一本”到現在的“一綱多本”的轉變,實現從傳統(tǒng)的“眾口一詞”向新時期的 “百家爭鳴” 的發(fā)展。同時,個性化教學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二、打造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是實現個性化教學的關鍵
1.體現教材解讀的個性化
所謂教材的個性化解讀,就是教師在教材的解讀過程中融入個人的經驗、智慧、情感和價值觀。教材是由教育界的權威人士和教育專家編寫而成的,天然具有不可動搖的權威性。而要實現個性化教學就必須用個性化的眼光去解讀和處理教材,就需要教師具備個性化解讀教材的能力,使學生對教材知識能夠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和理解,允許學生有自己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有自己個性化的解答結果等,教師要真正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彰顯教學設計的個性化
德國著名教育家克拉夫斯基說過:“衡量一個教學設計是否有教學質量的標準,不是看實際進行的教學是否盡可能與計劃一致,而是看這個計劃是否使教師在教學中采取靈活的行動,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學習,借以為發(fā)展他們的自覺能力做出貢獻——即使是有限貢獻。”新課程改革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平臺,個性化教學設計突出了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夠充分體現教師個體的教學風格、教學優(yōu)勢和教學經驗,打破了以往的“同教材、同內容、同進度、同要求”的束縛,教師的教學組織和設計更加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在講授高中歷史選修4“秦始皇”一節(jié)時,對秦始皇的認識和評價是本課的難點。為此,筆者設計了一個模擬法庭:秦始皇死后來到了“閻羅殿”,卻遭遇了一場官司。秦朝因徭役、兵役和各種酷刑等致死百姓的“鬼魂”都來狀告秦始皇,要求“閻羅王”主持公道,為他們申冤。學生分成了原告和被告兩組進行策劃和表演,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形象生動的演示,秦始皇的是非功過一目了然,對秦始皇的認識也從教材中走到學生心里。在此基礎上,我又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秦朝因何滅亡?漢唐統(tǒng)治者是如何汲取秦亡的教訓的?現在,我們應該如何關注民生問題?通過這些具有個性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呈現了美妙的課堂效果。
3.突出教學語言的個性化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必有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人格魅力,而教師的魅力必定離不開富有個性的教學語言。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曾說過:“平庸的教師只是講述,較好的教師是講解,優(yōu)秀的教師是示范,偉大的教師是啟發(fā)。”因此,教師富有個性化的教學語言,是實現藝術化教學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個性化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師要想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就要具有自己個性化的教學語言。個性化的教學語言能夠做到開局有創(chuàng)意,結局有韻味,語言有變化,促使學生產生聯(lián)想并有所感悟,促使學生深度思考并有所啟迪,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
4.實現教學評價的個性化
教學評價本身也是一種教學活動,其功能不言而喻,個性化的教學評價就是評價主體針對評價對象做出的具有個性特點的評價。新課標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向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即要多元化地評價每個學生的個人學習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評價基本上就是一種總結性學習終端評價,只是注重學生最終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具有評價內容統(tǒng)一和評價標準統(tǒng)一的特點。然而學生本身是有差異的個體,我們要承認學生由于智力水平、社會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不同而導致了個體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個性化的評價觀念和評價手段,要將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過程的全面性;要將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要將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等,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結語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就是引導目前的教育體系走出目標單一、方式機械的“標準化教學模式”,為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是新課改下教師的必然選擇,只有實現個性化教學,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應有的發(fā)展,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