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慧萍
“從做中學”是杜威提出的教學理論,他認為兒童應該從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他是在傳統的學校教育弊病的基礎上提出這一基本原則的,突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下面,我僅就個人教學實踐談談“從做中學”的理論應用。
一、突出從做中學的實際教育價值
初三數學第一學期三角比一章中三角比應用這一節,教材中的操作價值很大,教師在教學中要抽出時間,安排學生到操場或其他室外空曠地,實測一下幾種不同情況的高度。
可以直接利用三角比的:被測高點的底部可以直接達到,這時可以利用三角比定義公式:h=a×tga求得。
要推算公式的:被測高點的底部不可以直接達到的。這時可利用推算公式:h=a/(ctgα-ctgβ)求得。學生通過這種“做”,很好地達到了“學”的目的。
又如在初中數學中的三種運動:翻折、旋轉、平移。在教學中學生操作的多與少,將直接會影響到對知識全面與準確的掌握,增加“做”的成分,如折紙、生活中的實例、圓的制作等,從而達到了“學”的效果。
二、把握“從做中學”的尺度并靈活運用
現代的教學內容,已經從以往的直接經驗大量地向間接經驗內容為主。杜威的“從做中學”能體現出學習的主體,也就是學生的自我感知的學習。
如初中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在實例的引導下引出概念,再引出解析式,這可以在“做”的過程中得到,函數的圖像性質更可以在做中得到。有了正比例函數的結論,一次函數的結論學生就可模仿正比例函數的推導過程得到,這就很好地體現了“從做中學”的教育理論。
但二次函數內容在教學中知識點的引出,是拋物線的實際意義與解析式的作圖出現這兩條思路提出的,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兩種結果進行綜合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識認知,如果不對拋物線的實際意義讓學生產生自有的“做”,那么解析式出圖的“學”也很蒼白,學習也會是不完整的。這就看出了杜威的“從做中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先學成為了“做”,進而成為后“學”的基礎。
三、針對數學課程的特點發揮“從做中學”的理論優勢
數學課程有著與其他課程不同之處,邏輯分析、準確計算、抽象推理是數學課的特點。好像“做”的不多,更多的是模仿學,但如果能夠注意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做”,把重心從教師、教材轉移到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變成了太陽,教育的各種措施圍繞著這個中心旋轉,學生是中心,教育的各種措施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教育要從學生的興趣、經驗和個性出發,尊重和利用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經驗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正在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東西,教師必須扶持和滋養它。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各項活動和練習,其目的是有助于學生的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所以,學校既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學生自由生活、增長社會經驗的地方。教師只有注重學生的探索感覺,才能讓他們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做”出知識與能力。
(貴州省銅仁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