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霞
摘要:英語動詞短語的分類、結構上的固定性、語義上的完整性,在英語動詞短語和短語區分上都是最重要的幾個組成部分。基于此,針對其特點部分進行全面的探討,并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進行習得闡述,以期能夠為英語習得者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英語動詞短語;認知語言學;意義整合;語義
中圖分類號:H319.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1-0138-02
對于語言學習者或者是二語學習者而言,動詞短語是學習中非常難以駕馭和掌握的一部分。從學習者的普遍反應中,可以歸結出兩點困難的原因:一是動詞和小品詞的搭配毫無規律,二是動詞和小品詞的簡單相加并不是正確表達動詞短語意思的方式。鑒于此,諸多語言學家很早就開始對動詞短語這一現象加以關注和深入展開研究探析。
隨著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的發展,動詞短語這一現象也逐漸受到了認知語言學家的高度關注,并對短語動詞多次進行各種實驗。其目的是,通過實證的方法來對比傳統教學法究竟和以認知語言學為基礎的教學法存在著哪些不同。因為英語動詞短語是由動詞和小品動詞兩部分構成的,在語義整體性上也有著不同的性質,且承載著語言的最重要部分,所以不管是傳統語言學還是近年來新開發的認知語言學,都將其納入主要的研究范圍內。兩者的不同在于,句法特征是傳統研究主要側重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對于語義難免缺乏考察。而語義和句法表現實質在認知研究中是主要揭示的現象。
一、動詞短語的語義特征
明確地來說,詞組是詞的一種形式的擴展,在單詞自由組合的同時還表達著對自身每一個成分的總和意義[1]。而短語則是小句子的濃縮,它是一種高度的凝練,在語言結構上能夠高度凝練地獨自表達出來。其次,它所表達的意義,不能輕易由字面意義來判斷。鑒于短語所表達出的意義是固定且完整性的,所以我們可以在句子中,就出現的短語動詞,采用單個的動詞來替代。
例1:deceive替代take in,review可以去替代run thiouygh。由于該特征,一個動詞短語同樣可以借助詞義的隱喻的擴展機制,也可以是多義的。
例2:
a. the farmers could see the pianes coming in over the fields.(arrive)
b. the girl came in looking worried.(enter)
c. the soldiers are waiting for new orders coming in any time.(receive)
d. it was dark inside the wood , and no sunlight cane in at aii.(resch)
在以上四個例子中,除了例子b,其他的在come in運用和表達的意義上,都是在其本義的基礎上通過對詞義的擴展手段進而得到的引申,且具有語義特有的隱晦性。
二、認知教學法的研究視角
“為不同的思維和表達的目的,以代替的方式來解釋情景的能力”是認知語法家蘭蓋克提出的意象概念解釋,對具體場景做出的一個抽象概念化的定義。比如,英語中,我們可以將意象圖式的形式運用到小品詞的基礎意義呈現上,并把它詮釋出來[2]。針對哲學和認知的角度兩方面,在批評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時候,萊考夫和約翰遜二人就隱喻理論特別做了全新的詮釋,他們認為,隱喻的本質是就一件事的經驗來理解另一件事或經驗。坦白地說,就是運用我們自身的具體經驗來理解那些抽象或無法言表的經驗。那么同理,當小品詞的引申意義需要被闡釋說明時,隱喻闡釋的理論就有了“用武之地”。比如: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動詞“UP”它的基本意思是:下去,下來,臥倒,下降。如果利用蘭蓋克提出的射體和地表概念去分析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將這四個詞義,以四個意象圖的方式來表示,然后再觀察(如下圖1)。
上圖中的小圓圈,在此視為語義中的主體,即射體。相對的空間以坐標結構為概念表達,同時也是標題的象征。而射體的運動方向,則由箭頭來表示。a、b、c、d則分別代表著UP的四個基本義的意向。
在不同基本義的基礎上,通過隱喻方式來實現UP的其他三個意象引申義。如在基本義箭頭指示“向上”的基礎上,借助隱喻理論加以引申。當抽象的數量域被空間域映射到時,PU的引申義就得出來了。當基本義“在上面”的時候,將空間域投射到等級域上;UP的引申義同樣亦可被推出;當等級地位居高且基本義已經完成的基礎上,空間域在往數量域投射時,就可以完全徹底地將UP的引申義推出來。(即事情完成多到已經達最終完成界限)。當投射到事件域上的時候,引申義“把某物鎖好、系好、粘緊、釘牢等”等就被推出來了。當基本義是箭頭朝上的指示時,空間域投射到方向區域后,“從南到北”就可推斷出UP的引申義。
三、認知語言教學法的過程研究設計
(一)變量對比
在這里,可以把教學的方法視作實驗的自變量。分別安排兩組進行教學對比;實驗組實施認知的動詞短語教學法,普通組沿用傳統動詞短語的教學法,經過一定的授教學習期后,再采取受試(一般控制在兩次)的問卷方式來得出最終的實驗數據。且以前后兩測中的成績為因變量。
(二)問題研究
1.動詞短語的傳統教學的主要方法。
2.實驗組和普通組在規定期限內截止后,知識水平結果好壞與否。
3.對認知動詞短語教學法受教過程,實驗組學生所持的看法以及信息反饋。
4.結束試驗期,在后測中被實驗學生是否能能全完地掌握并有效地使用認知教學法。
5.認知教學法從長遠來看是否在學生的動詞短語習作中起到有高效率的促進作用[3]。
(三)被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某校高一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可以自行定立),選擇兩個英語學習成績相當的班級,且各班人數盡量保持一致。在全面達成均衡協調,沒有大的問題后,可隨機將兩個班級以普通組和實驗組的方式劃分開來。每周在實驗組和普通組進行定時(具體時間可自行安排)動詞短語授課,在教學期限內,兩個班級除了在教師教學方法上有所不同外,其他諸如教學老師、教學內容、授課時間等方面都要一絲不差地使兩個班級保持一致。
普通組,教師的教學方法,依舊堅持沿襲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分析總結。實驗組,則采用認知教學法的方式,在對小品詞的基本義和小品詞引申義進行詳實的分析、闡釋時,可再用意象圖式理論與隱喻理論來作輔助。以此作為基礎,來引導學生對動詞短語意義的深入理解。
(四)研究工具與研究過程
1.問卷調查和測試是實驗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在這里必須保證要有兩次的設計。通常實驗開始前要安排一次,以確保準確無誤地掌握試驗組和普通組學生以前(特指:初中)階段,教師動詞短語授課方式和過程等信息,以便于經過數據的抽象顯示和比較,準確概括出傳統動詞短語授教的方法。
2.針對學生初中階段課本上出現的一些動詞短語,經過詳實的調查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將一些常用或者課本高頻率出現的動詞短語總結整合出來,同時在此基礎上,就學生動詞短語知識的水平掌握情況,設計出一套前測試卷,作以初步摸底檢測。然后根據學生現存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這里特別要注意:前測試卷最好是以100道主觀題組成,每道題中有出現動詞短語的部分都要加以翻譯。當然,這些題目中所涉及到的動詞短語必須要保證80%的學生熟知率,對于那些出現頻率不高或者極少運用的動詞短語,則最好控制在20%以內。
3.在實驗組和普通組規定對動詞短語不同方式的教學時限截止后,結果如何,可再專門設計出一套后測試卷,對兩組學生的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作以檢測。當然,若想要全面地前測出學生的知識汲取量,最好選擇多種題型(如:選擇題、翻譯短語動詞等),同時在此基礎上,還要保證30%~40%的是既沒有在課本中出現,也沒被課堂拿來講解過的新動詞短語。
4.除了后測之外,對于實驗組還要另外增加一次問卷,就學生對認知教學法所持的看法,以及后測中對動詞短語的理解和加工進行調查,以便于進行工作總結和改良教學以后研發拓展中存在的不足。
就語言不斷使用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角度來說,動詞短語無疑是一種知識和文化的結晶。它不僅有穩定性的結構和整體性的意義,同是還因其特有的多義性而成為語言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動詞短語的習得上,其動詞短語的整體語義并不是結構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故而在學習中更是成為一個重點和難點區域。所以在動詞和小品詞的語義以及語義擴展隱喻機制分析上,我們可以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有效地結合意義整合理論,來輔助短語動詞的語義特征和形成機制的學習和掌握,進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最終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張衛國.淺談高中英語學習中動詞及動詞短語的識記及應用[J].中學生英語:高中版,2013,(1):13-15.
[2]李康.英語運動動詞的認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4):5-10.
[3]盧軍羽.英漢動后論元事件交替現象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