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軍
10. 盧梭
一、生平介紹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盧梭自幼喪母,10歲時父親也遠走他鄉。盧梭從此寄人籬下,少年時期不得不出外謀生。他當過學徒、仆人、隨從、家庭教師、音樂教師,飽受艱苦生活的種種磨難。以后,他寄居在華倫夫人家中,獲得良好的自學條件,閱讀了大量書籍,研究各門學科。1750年,由于狄德羅的鼓勵,盧梭參加了法國第戎學院的一次征文競賽,其論文《論科學和藝術》獲得頭獎,因而一舉成名。此時,他參加了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的編寫工作,撰寫了全部音樂條目。1754年,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問世,1762年又發表了《社會契約論》。
1762年,在長篇哲理小說《愛彌兒》一書中,他系統地表述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思想和主張,因而引起當時法國封建當局的憎恨,被迫逃亡國外。為此,他撰寫了自傳《懺悔錄》及其續篇《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傾訴他的心聲。1767年重返法國,以著述、譜曲為業,出版了《音樂詞典》。他在極度貧困的境況中,度過了凄楚的晚年,1778年7月2日病逝,享年66歲。
二、教育思想
盧梭的《愛彌兒》,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從來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盧梭卻大聲疾呼,要打破這個傳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則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像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像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這是《愛彌兒》里開宗明義的一段話,表達了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應“歸于自然”。
盧梭的“性善論”雖然并不科學,但它在歷史上是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變抑制天性的教育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變革。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盧梭是關鍵性的人物。
由“歸于自然”的理論出發,盧梭主張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征而實施。他說:“處理兒童應因其年齡之不同而不同。”又說:“在萬物中,人類有人類的地位,在人生中,兒童期有兒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須把人當人看待,把兒童當兒童看待。”他批評封建教育不顧兒童的天性發展,抹殺了兒童與成人的區別,以致不根據兒童的特點施教,硬把對成人適用的教育強加于兒童。這種教育,在他看來,無異于使兒童成為教育的犧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張根據受教育者不同階段的身心特征來規定教育任務。
盧梭“歸于自然”的理論體現在教育目標上,要求培養自然人;而身心調和發達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貴族豪紳和王孫公子,也不同于空疏無用的書生士子。這比以往的和當時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盧梭塑造的愛彌爾,既有哲學家的頭腦,又有勞動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無疑,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資產階級新人的形象。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義教育進步的地方,也是他橫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識教育,盧梭主張學以致用,行以求知。在教學內容上,盧梭堅決反對書本誦習和空洞的文字說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識。他說:陷入咬文嚼字的書本教育,是摧殘心智的。兒童所需獲得的是對于事物的真正理解,而書籍“只教我們談論我們不懂得的事情”。不過,盧梭對于12歲以后的理性開始發達的青年,則設想了許多門類的學科,要他們進行學習,粗略地劃分起來,以知識教育為主的青年期應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以道德教育為主的青春期應學習社會科學知識。過去說寓言、歷史、古典語文是不必學的,如今應該學了。因為學寓言,可以使人們從中獲取教益;學歷史可洞古知今,學古典語可理解語言藝術的規律。這就說明,盧梭雖然反對腐朽的古典主義的教學內容,卻不反對學習古典的知識,兩者并非等同。前者把青年引向故紙堆,使他們泥古而忽今,食古而不化;后者要求知曉古代文化,吸取其精華,借鑒其得失,從而博古通今和古為今用。
三、教育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教條主義而重行以求知。他勸說教師放棄冗長的講述,使更多的教學滲透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之中。他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啟發兒童、青年的自覺性,為此特別重視動機、興趣和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盧梭十分重視直觀教學法,他認為唯有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了解事物的主義和觀念。他甚至認為,儀器、模型等設備擾亂兒童的學習,都該棄而不用,對實際事物直接觀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盧梭還十分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則極為厭惡。另外,盧梭還告誡教師要根據兒童的理解水平來選擇學習內容。“永遠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講述。”為了保持知識的正確性和鞏固性,他主張要恰當安排兒童的學習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貪多圖快,不好高騖遠。他這些改革知識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新見解,對于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富有啟示。
(作者系本刊編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