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云旭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越來越明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目前初中物理教學里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1)重視理論,忽略實踐。傳統的封閉性的課堂以課本知識為中心,為了讓學生取得高分,把學生當成了盛放知識的容器,只重視理論,忽略了實踐,把學生看成了抽象的基體,作為產品進行填鴨式教學,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的訴求。課堂教學違背了素質教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精神,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學生的自我學習、創新思維以及實踐能力都得不到培養,對認知能力的訓練也極為有限,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
(2)課堂過程缺乏新意。課堂教學按照“備課——上課——布置作業”的流程進行,整個過程缺乏新意。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將教學步驟與環節上都做了細致規劃,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重點、難點的分解。對于每次課堂的教學內容和總體的時間安排,甚至何時向學生提問,問哪位學生都有明確規定。課堂上,老師灌輸知識,學生接受信息,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老師將學生的回答向標準答案努力引導,至于學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識的內涵,是否有真正提高都不重要。學生在課堂上抄寫筆記,課后背誦筆記本,考試默寫筆記,學生在重復的機械學習中失去了靈氣,也失去了學習的激情。
(3)以教師為主體,沒有互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學跟著教。課堂上,教師講解學生聽,教師板書學生抄寫筆記,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缺乏互動,知識只是單方向向學生傳送,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消極學習。同時,很多教師喜歡把學生人為地分成成績優秀的“好學生”和成績差的“差學生”,兩者有著明確的界限,甚至體現在座位安排上。這讓學生之間產生了隔閡,學生之間學習的互動也非常少,讓學生類似于處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進行學習。這種缺乏互動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構建開放課堂,優化物理教學
開放性課堂教學是對以往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的改進以及創新,通過創造一個開放性的、利于學生充分展開思考的教學環境,把封閉的課堂教學開放化。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等開放,把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以及綜合能力。
(1)課程內容聯系廣泛。物理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緊密,為了保證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充分注意、利用物理學科的這一特點。要把物理的教學與學習、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科學相結合,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引導學生從身邊發現物理現象,在物理學習中尋找生活。例如,在學習波的部分,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都見過什么樣的波呢?”學生回答“水面的波紋”等等,這樣就把抽象的波的概念具體化,加深了印象,教學效果也比較好。物理、化學這兩門學科,都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目的在于探究物體運動的規律,化學則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以及相互轉化,把這兩門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就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從而更好地進行這兩門課程的學習。通過教學內容的開放化,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物理規律無處不在,不僅學生對物理產生了興趣,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養。
(2)教學模式訓練思維。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僅僅要依靠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開發學生的物理思考能力,把傳統的行為上的教學轉為知識記憶與思維訓練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設置一定的開放性的問題。開放性的問題,就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從各個角度、層次展開思考,問題的答案不唯一,從而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能夠發表自己的觀點,實現自我突破與創新。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是結論的開放、前提條件的開放以及問題內容的開放等等,教學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課程內容方面進行相應調整,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
(3)實驗教學全面開放。物理學科的實踐性很強,實驗的教學相當重要。開放性的實驗教學是對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的轉型與創新,通過物理實驗,鍛煉學生觀察以及信息收集與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主體,教師為學生提供實驗資料,解答問題,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下,自行學習與實驗,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規律。
結語: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領會新課標的內在要求,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在實踐中逐步完善教學體系,提高教學質量。
(吉林省磐石市三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