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富
缺錢算是人生的缺憾之一,就像我們覺得自己長得不夠漂亮一樣,它是普遍存在的事實,而不是癥狀。甚至,缺錢還可能成為一種美德,特別是當一個人為了某種高尚目的而選擇了貧窮。但是,當一個人把生活中的所有困難和問題都歸結為一個原因---“缺錢”,并且以為“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這時,“缺錢”就成了一種癥狀。
強迫癥
在我們這個時代,“缺錢”正在成為相當普遍的癥狀,它反映出強迫癥的某些性質。當一個人陷入“內外交困”(情緒困擾、性格問題、生活困難)的境況,他會無意識地去選擇某一樣偶然出現的事物或情景,視之為最可怕的畏物或障礙,并且要不惜一切清除它,但又清除不了,因而焦慮不堪。這就是強迫癥。
舉例來說,有一位女子經歷了幾次戀愛失敗,隨著年齡增長,壓力也越來越大---父母的催逼、觀念的影響、面子的考慮,以及其他,因為一直走不出過去的情感挫傷經驗,她在交友上越來越不自信,變得更加自我封閉。這時,她的生活中發生了一件事情---她的一個同學曾經美艷動人,婚姻生活卻十分不幸,這種美麗與不幸的反差,讓她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她遇到這位同學,偶然發現她缺了一顆牙齒,而她自己也掉了一顆牙齒。于是,這成了癥狀發生的誘因,她相信,缺一顆牙齒就是造成那個同學婚姻不幸的原因。因此,在她看來,一個人缺一顆牙就等于殘廢了,比斷一條腿還要可怕。她也是這樣解釋自己的生活的,她相信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為她像那個女孩一樣---缺了一顆牙齒。這就是強迫觀念。
強迫癥狀的本質就是對生活困難做單一的---往往也是錯誤的、虛幻的---歸因,并且會沿著這個歸因去尋求某種象征性的解決之道,卻把實際的困難放在那里不管不顧。這種緣木求魚的方式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讓自己陷入徒勞的掙扎和持續的焦慮,甚至覺得生活黯然無光,活著沒有意思。但強迫癥者也不大會真的自殺,因為,自殺是一種選擇,而強迫癥的本質恰恰就是無法作出選擇---活的時候,他像在求死,但面對死,他又會拼命求生。
欲壑難平
強迫癥者會把所有的關注集中在生命的某一點“缺憾”上,對其導致的可怕后果無限夸大,受到無意識恐懼的驅動,他不惜讓生命的進程停頓下來,甚至不惜破壞生命的全部,只是為了消除這一點生命的“缺憾”。當“缺錢”成了一種強迫觀念,它會讓人陷入兩個極端:“缺錢”成了地獄,“沒有錢就沒有一切”;“有錢”就是天堂,“有了錢就有了一切”。這種強迫觀念會激發一種社會行為:沒有錢,就不擇手段;有了錢,就肆意妄為。但強迫行為的本質卻在于,不管“缺錢”還是“有錢”,都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
生命有多層次的需求,每一種需求都要得到適當的滿足,這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條件,也是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但是,如果一個人的某種需求在成長過程中遭受嚴重忽略或剝奪,這種被忽略、被剝奪的經驗給他造成了太深的傷害,以至于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去,在那里造成了一種內在的空缺,這種空缺就會變成一種難以填平的欲壑。這種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就膨脹和演變成一種貪得無厭、永不滿足的代償行為。
據說一位億萬富翁接受記者采訪,記者問:“像你這樣的人生還會有什么缺憾嗎?”這位富翁回答:“如果我的錢再多一點就好了。”這話是一種幽默的表達,卻給我們帶來一種提醒或啟示:在“有錢”上我們永遠看不到一個“足夠”的極限,到底要有多少錢才算不缺錢呢?
觀看當今的社會,“缺錢”正在成為一種強迫觀念,許多人內心里都有一個不真實的想法:“我要是有錢就好了”,或者,“我要是有多少錢(數目不等)就滿足了”。但生活中卻充滿了這樣的例子:一個貪官貪了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幾億,他依然不滿足,依然感到“缺錢”,就無法控制地繼續貪下去,直到把自己送上不歸之路。曾經讀到一位神學家(丁光訓)的話:“我們的大地能生產足夠的糧食以滿足大家的需要,但它不能生產足夠多的糧食去滿足人們的貪欲。”
社會創傷
癥狀的背后是沒有得到適當處理的創傷,以及創傷經驗里滋生出來的極端情緒和偏執觀念,一個人,一個社會,都會受到這種極端情緒和偏執觀念的驅使,去拼命追求某個“真理”,這時,“真理”就蒙蔽了人的眼睛,讓人在盲目的奔逐中付出生命的代價。
舉例來說,幾乎有一個世紀之久,中國社會患了一種“科學主義”強迫癥,它的癥狀表現是,把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歸因于“科學”落后,因而把“科學”當作絕對真理,當作解決一切問題的唯一法寶。這便是一種強迫觀念,而這種強迫觀念是從中國近代受列強欺凌的創傷經驗里生長出來的,它局限了中國社會的理性思維,使中國社會時而陷入一種非理性的群體行為中去,損害了中國社會的機體,阻礙了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
進而,我們觀看現今的中國社會,大概可以診斷出一種“經濟主義”強迫癥。它的癥狀表現是,把錢當作衡量一切的標準,也成了一種絕對真理的東西。當“缺錢”被認為是所有問題產生的唯一原因,“有錢”就成了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這同樣表明,中國社會在過去長期遭受貧窮,這種貧窮的經驗甚至對我們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傷害,而這種傷害的經驗,在民族潛意識里形成一種巨大的空缺。當社會一下子轉移到經濟改革的時代,過去的傷害并沒有得到醫治,就會從那種巨大的潛意識空缺里形成強迫的癥狀,給社會發展造成深層的危機。
從個體來反觀社會,一個成熟的社會有整體視野,追求全面發展,而不執于一端、造成偏廢;它自由、變通,而不機械、刻板;它能看到多重可能性,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它是自發的,不是強迫的;它是系統的,不是單一的;它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它是統合的,不是零散的;它是平衡的,不是極端的;它有情感,但不情緒化;它有理性,但不僵化;它追求關系和諧,有效配合,讓萬事互相效力,讓方方面面都呈現勃勃生機,而不是激發沖突,顧此失彼,使社會資源處處受到壓制,變成潛抑到內心里的不良情緒。
強迫癥的本質特征是一種極端思維:只此一途,別無他徑,亦即,凡事只有一個可怕的原因,也只有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但從直面的經驗來看,問題的背后有多重的原因,而解決的方法也多種多樣,因人而異。因此,我要提醒,不管是誰,如果他宣稱只有一種方式可以立刻解決一切問題,這要么是癥狀,要么是存心欺騙。二者都是我們要當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