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
這場PK事關整個社會的良知和正義。參與者之眾,情緒之熱烈飽滿,既說明對良知、正義渴望之深切,也說明其匱乏之嚴重。
一次意外,將一個老太和三個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在媒體筆下,老人如惡魔附體,孩子因純良受驚。
事件一波三折:四川達州蔣姓老太在小區意外跌倒,三個小學生冒險攙扶,不料被老太誣陷為推倒自己元兇,后多名圍觀者作證,證實老太確屬自己不慎跌倒,最終達州市公安局達川區分局對蔣某某給予行政拘留7日的處罰(因蔣老太年滿70周歲,依法決定不予執行),同時對其子龔某某給予行政拘留10日、并處罰款500元的處罰。
這場PK事關整個社會的良知和正義。參與者之眾,情緒之熱烈飽滿,既說明對良知、正義渴望之深切,也說明其匱乏之嚴重。
所有的歡呼和譴責者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沒幾個有勇氣當街扶起老人。
網上一片歡呼之聲,為正義得到伸張激動不已。其實,這注定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蔣老太以耄耋之身,為老不尊,化身滅絕師太,對脆弱道德完成致命一擊,而且此類事件已經屢屢發生,嚴重挑戰人性底線,背后成因耐人尋味。
令人戰栗的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在她培養F其子決心將訛詐進行到底,甚至不惜進班房,自私冷漠頗有代代相傳的意味。
三個備受驚嚇的孩子在法治的護佑下,終于討回公道,盡管聲稱以后還會攙扶跌倒老人,但這次磨難估計會增添一些自我保護的經驗,不再沖動地完成善舉。
當代國人聰明過頭,發明了“見義智為”一詞,但結合當下道德淪喪現實,遇到不明身份陌生人有難,如果開動腦筋,認真思考,多數必選擇明哲保身。
古人發明見義勇為不是愚蠢魯莽,而是證明危急時刻行善是基于人性的良知,不假思索,扶危濟困。遺憾的是,這次本屬道德范疇的善舉再次麻煩法治做出裁決。
這恰恰說明道德已危如累卵,法治作為人類公平正義最后防線,只能完成對惡的懲處,卻無力完成善的托舉。
如果所有的道德命題都交付給法治處置,則社會無法支付其高昂的成本。
在三個孩子怒討公道的過程中,驚動了多名證人,多名警察,多家媒體和千萬網友,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條和強大的監督合力,方挽狂瀾于既倒。恕我直言,不是所有的攙扶老人被誣者都有如此的幸運。
僅僅靠完善立法,加大對訛詐者懲罰的力度固然必要,卻很難從根本上喚醒扭曲病態的心靈。一味地在道德范疇強調法治,發展下去,只會形成以毒攻毒、以惡治惡的恐怖循環。
面對千夫所指,蔣老太一家拒不懺悔,老人仍堅稱自己是被小孩撞倒的,她覺得自己被冤枉,甚至賭咒:“如果我說了假話騙人,我全家死絕?!泵鎸矙C關的處理決定,老人一家表示不服,將申請復議。
這充分證明依法嚴懲并未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畢竟,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對有道德瑕疵的同類不是將其送進地獄,而是幫助其重返人間。
更重要的是,蔣老太無視警方嚴懲,繼續負隅頑抗,除深陷道德困境之外,也有深層社會誘因:比如全民價值淪喪的潛移默化,社保不健全壓迫人性以及民眾之間的信任缺失與互害蔓延。更有“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的深層歷史文化淵源。
需要向三個好兒童致敬。但更需要蔣老太一家向社會真摯道歉一假如她率領全家進行了令人發指的訛詐。
無懺悔則無饒恕。無饒恕則無救贖。
金剛怒目的前提是菩薩低眉。法治的精神不是懲罰而是預防犯罪。寬恕和自省卻有賴于每個人釋放對彼此的信任和善意。
當下社會不缺乏懲戒惡人的制度和民意,卻缺乏惡人悔罪的土壤,缺乏避免更多人淪為惡人的環境——即使很多人面對別人的素質低下、道德淪喪不斷發出正義的吼聲,這不意味著他們今后遇到別人身處危難,可以義無反顧地伸出援手。改善教育、健全社保,完善價值、重建信仰,無比迫切,但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