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格穩定和經濟持續增長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中的兩個重要方面。近年來,CPI的持續走高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探討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復雜的關系逐步成為了熱點問題。本文將從我國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的具體情況入手,運用理論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力圖解釋我國當前一段時期內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效應,揭示二者互為因果的關系,并結合實際情況解釋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通貨膨脹 經濟增長 影響 因果關系
一、我國通貨膨脹的產生及特點
(一)一般通貨膨脹的產生
宏觀經濟學中,對通貨膨脹的成因研究主要總結為以下五種理論:通貨膨脹的貨幣主義理論的核心認為通貨膨脹是貨幣當局發行的貨幣數量高于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所致。通貨膨脹的需求學說是指通貨膨脹歸因于經濟體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大于供給導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普遍上漲。成本學說將通貨膨脹是指由于成本的上升促使物價水平的上升而導致的通貨現象。其具體原因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工資推動的通貨膨脹;二是利潤推動的通貨膨脹。供求混合學說是通貨膨脹的需求學說和供給學說的結合。結構型通貨膨脹的認為通貨膨脹并不只是由于需求或者供給造成的,而是因為經濟結構的本身缺陷或者經濟結構的變化造成的。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產生特點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我國的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
1.經濟結構調整。我國的通貨膨脹主要是結構性的通貨膨脹,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仍然處在轉型時期,二元經濟結構仍然廣泛的存在,普遍存在經濟效益的差距和經濟結構的變動存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導致價格水平的波動和通貨膨脹的產生。
2.國內生產要素的成本上漲。國內的生產要素的價格上漲導致的成本通貨膨脹。近期以來,勞動力、土地費用等成本逐漸上升。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經濟藍皮書》顯示,農民工工資近三年漲幅明顯加快,達17%左右。
3.國內貨幣流動性過剩。國內貨幣的流動性過剩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經濟危機之后,我國實行適量寬松的貨幣政策,政府主導投資體系導致央行增發貨幣,第二是由于經濟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形勢的普遍低落,和我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導致了貨幣的流動性過剩,即外匯占款。
4.輸入性的通脹壓力。2013年,美國、歐盟經濟復蘇,全球流動性進一步加劇。國際原油價格突破每桶100美元,發達國家為了復蘇經濟,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從而加劇了流動性過剩。大宗進口商品價格的增加,拉動了國內相關商品價格的上漲。
二、我國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效應理論與實證分析
(一)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三種理論分析
關于這二者的關系,存在三種觀點:促進論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特別是溫和的通貨膨脹有利于經濟的增長。作用機理是流通中貨幣數量的增加降低了利率,進而刺激了投資,再通過乘數效應擴大了總產出,最后通過加速乘數效應進一步擴大總需求;促退論認為通貨膨脹抑制了經濟的增長。該理論認為從長期考慮,通貨膨脹只會越積累越嚴重,并不利于經濟的增長;中性論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是無關的,且通貨膨脹影響的是名義變量,對實際變量無關。
(二)從經濟結構分析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效應
當前我國的企業和個人的實物資產主要包括住房、汽車、機器設備等,這些資產的價格隨著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變動,往往可以做到保值增值。我國的企業和家庭的虛擬資產股票、基金、債券等,同時也有消費者信貸等負債。對于儲蓄和債券來說,通貨膨脹的發生使資產價值貶損,對于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來說,資產的價值并非間的由利息率而決定,而是由企業經營的狀況、供求狀況和標的資產的價格而決定的。因此,在我國,從經濟結構上來看,通貨膨脹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對于虛擬經濟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不確定性。然而,虛擬經濟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具有的不確定性往往會造成投機行為,對實體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從國民收入分配分析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效應
我國通貨膨脹對國民收入的分配有以下四點影響。首先,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經濟增速達7.5%左右。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落后于經濟增速度。由于我國大多數人屬于工薪階層,而按照凱恩斯原理,工資存在剛性。其次,工資的剛性造成的調節滯后性往往使企業能夠獲得利潤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各項指標上漲明顯。未來一段時間,上游企業仍會吸引投資,通貨膨脹使財富流向向企業。再次,通貨膨脹的稅收效應加強。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財政收入和個稅收入均大幅增加,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勞動者的報酬在國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此外,我國進口將要支付更多的外匯,而出口相對來說上漲的幅度較小。導致凈出口額減小,一部分收入轉移到其他國家去。因此,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上說,我國的通貨膨脹導致了工薪階層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比重下降,稅收增加,收入向政府和企業傾斜,有利于新興企業的發展,不利于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和緩解社會收入的兩極分化。
(四)從投資分析通貨膨脹的經濟增長效應
總的來說,我國的通貨膨脹對投資的影響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第一,雖然我國名義存貸款利率有所上升,但剔除通貨膨脹率之后,存貸款的實際利率有所下降。實際利率的下降刺激了投資,引發了社會的投資需求。第二,我國的通貨膨脹主要變現為勞動、土地等生產資料,尤其是原材料、能源和進口商品價格的上漲。這加大了企業投資的成本,因而加大了企業投資的風險。第三,我國居民大多已經察覺到近年來的通貨膨脹,并把通貨膨脹列入預期。通貨膨脹預期的形成會促使一些投機行為的發生,影響實體經濟的投資和發展。此外,政府出臺的宏觀調控的政策一方面降低了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為投資創造穩定的經濟環境。
(五)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的實證分析
從實證角度上,本文選取了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80—2013年的相關數據作為樣本,用eviews5.0進行檢驗和計算。由于我國經濟在30年內的經濟波動與通貨膨脹在1988年到1999年內相關性不甚明顯,因此選取兩個樣本空間。一個是1980~2013年,一個是2000~2013年,分別進行兩次回歸。下文的第一個樣本空間建立的模型不能采用,也印證了這一點。此外,為了分析我國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互相的影響效應,下文將用回歸模型和格蘭杰檢驗予以粗略說明。
結合數據分析,通貨膨脹率和經濟增長率基本呈正相關關系,且在2000~2013年的樣本空間中,正相關性更為明顯。呈現為通貨膨脹率的波動幅度大于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幅度。且略滯后于經濟增長的波動。以CPI為自變量,GDP增長率為因變量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再以GDP為自變量、CPI為因變量建立計量模型,分別做一次和二次回歸,結果顯示一次回歸不穩定,二次回歸結果較為穩定。
做CPI和GDP的格蘭杰因果檢驗,在選取的5個滯后期的檢驗中,第一期的檢驗是最顯著的,表示我國通貨膨脹既是經濟增長的原因,經濟增長也是通貨膨脹的原因。隨著滯后期的增加,檢驗結果越發不顯著,說明了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互為因果的關系須在短期才能夠得到,從長期開看并不存在顯著的互為因果的關系。這與前文的分析相一致。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從前文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可以得出,在我國,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存在著雙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即通貨膨脹是經濟增長的原因,經濟增長也是通貨膨脹的原因。因此,總結全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應對輸入型的通貨膨脹
針對國際大宗商品的進口造成的通貨膨脹,可在一定范圍內適當升值人民幣,以應對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此外還可以通貨發展本國產業,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促進貿易平衡。
(二)管理公眾的通貨膨脹預期
制定相關政策,加強管理力度和對住房等耐用品的價格進行調節,防止泡沫經濟的發生和蔓延,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增加公眾的對市場經濟的信心,防止過度投機行為的出現。此外,政府還可以加大社會保障力度等轉移支付,通過加大對低收入、固定收入等對通貨膨脹反映敏感人群的補貼來調整公眾通貨膨脹的預期。
(三)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
2013年,為了治理流動性過剩,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防止過度投資、投機行為的發生。由住房價格不再持續攀升等社會現象可以看出,穩健偏緊的貨幣政策已經在預防和治理通貨膨脹的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央行應該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應對流動性過剩和投資過度的行為。
(四)強化政府管理
政府制定相關政策,規劃各級政府的投資行為,避免由于片面的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而對整個經濟穩定性造成破壞。
參考文獻
[1]饒丹雪.我國當前通貨膨脹原因探析[J].現代商貿工,2011.
[2]付潔.2011通貨膨脹形式分析[J].現代商業,2011.
[3]盛建芳.我國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0.
[4]陳慎思.中國的通貨膨脹率與GDP增長率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2005.
[5]張明.中國的通貨膨脹率為何比美國高[J].中國金融,2011.
作者簡介:谷雨陽(1989-),女,漢族,遼寧葫蘆島人,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現就讀于中國石油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