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新英
《表面積的變化》一課是蘇教版十一冊的內容,是《長方體、正方體》這一單元的一節實踐活動課。在集體備課時,我們重點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由潘老師進行了試教。
一、創設情境、體驗生活。
出示3盒一組包裝的面紙,由此引出課題:“表面積的變化”。
二、拼拼算算,體驗規律。
活動一:學生通過操作研究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得出: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減少2個面的面積。
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探索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請學生4人一組合作,先拼一拼,再觀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活動三: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研究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在小組里拼一拼。提問:在這拼成的長方體中哪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哪個最小?你是怎么想的?由此揭示:這就是超市的面紙包裝的道理所在。
三、拼拼說說,運用規律。
活動四:用6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可以拼成不同的長方體,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大多少?
活動五:出示10盒火柴,要求先在小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裝方法?比較中出最節省的包裝方法。
聽完試教,我們都感覺到課堂的結構應該是清晰流暢的:“創設情境、體驗生活——拼拼算算,體驗規律——拼拼說說,運用規律”。動手操作活動貫穿始終。但這堂課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呢?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這堂課中,學生需要在操作中感知、體驗,從而來發現規律,所以,學生一定要動起來。北師大肖川教授指出:讓學生“動”起來是改革的一個目的,但光動起來是遠遠不夠的。那么,操作活動應如何通過外在的操作去促進內隱的思維發展?提高數學活動的價值呢?聽完潘老師的試教,我們年級組的老師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如何正確處理好操作與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關系。
現象與思考:活動一和活動二,從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情況來看,這兩次活動操作僅僅是為了操作而操作。我們意識到:直觀的操作為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礎,但一味地依賴操作,卻無疑會妨礙學生的空間能力的提高。經過討論,我們進行了改進。
改進方案:我們把活動一和活動二合二為一。直接出示表格,提出要求:把2個、3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或一列表面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預設: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能力是有差異的。一部分學生會先擺2個、3個,先來直觀發現,當他有一定的體驗后,會運用自己的發現,結合空間想象通過推理來完成表格,從而來發現規律;也會有一部分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直接通過空間想象來完成表格,操作將成為一種驗證的方法;當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同學始終需要通過擺一擺來加深體驗,完成表格。
我們想,這樣設計,不管是在操作層面還是在想象的層面,能更好地適合不同水平層次地學生地發展,為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供一個平臺,使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如何在操作活動中體現數學教學的特質——思維教學。
在試教前,我們已經認識到,操作活動本身絕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通過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知識,積累更豐富的感性材料,在這個基礎上抽象、概括、分析、推理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發展,才是我們組織學生操作實踐的真正目的。但是,試教的效果并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我們發現,在關于10盒火柴的包裝問題上,僅僅追求動手操作了,比較了,形成結論了,而忽視了數學的思想方法。討論就圍繞以下兩點展開:
1.如何比較很重要
最后篩選出10盒火柴兩種包裝方法,一種是:10盒都是大面重合,堆成一摞;二是:10盒分兩列,分別為大面與中面重合。比較哪一種更節省包裝紙的問題的時候,老師僅僅引導學生很直觀地比較:堆成一摞的重合了18個大面;10盒分兩列的重合了16個大面和10個中面。所以10盒火柴分兩列來堆放包裝最節省包裝紙。有老師就這一比較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嚴格地講,這種思維方法是有漏洞的。應該引導學生更深地體會到,這里的10個中面的面積超過了2個大面的面積,所以10盒分兩列的包裝更節省包裝紙,這樣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才會逐步得到培養。這位老師的建議使我們進一步意識到:直觀感受不是為數學結論服務的,而是為形成學生的數學方法服務的。
2.注重有效的拓展與延伸,更好地完善學生的思維
受到剛才這位老師的啟發,我們覺得,在解決10盒火柴的包裝問題后,不應就此打住,再次挑戰:10本數學書,怎樣包裝最節省包裝紙?肯定會有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不假思索地回答:10本分兩列包裝。學生進一步思考發現,因為數學書的長、寬、高的特點,10本數學書大面重合,堆成1摞包裝,這樣最節省包裝紙。學生從中悟出: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分析問題很重要。這樣,學生的思維將又一次得到提升。
根據我們年級組的討論意見,我們進行了第二次教學。我們看到,與第一次教學相比,從學生的臉上煥發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神采。學生的思維從波瀾不驚到泛起漣漪直至熱情洋溢。特別是對10盒火柴到10本數學書的包裝問題研究,學生在智慧的碰撞中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此次教學,學生通過外在的操作促進了內隱的思維發展,真正提高了數學活動的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endprint
《表面積的變化》一課是蘇教版十一冊的內容,是《長方體、正方體》這一單元的一節實踐活動課。在集體備課時,我們重點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由潘老師進行了試教。
一、創設情境、體驗生活。
出示3盒一組包裝的面紙,由此引出課題:“表面積的變化”。
二、拼拼算算,體驗規律。
活動一:學生通過操作研究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得出: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減少2個面的面積。
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探索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請學生4人一組合作,先拼一拼,再觀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活動三: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研究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在小組里拼一拼。提問:在這拼成的長方體中哪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哪個最小?你是怎么想的?由此揭示:這就是超市的面紙包裝的道理所在。
三、拼拼說說,運用規律。
活動四:用6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可以拼成不同的長方體,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大多少?
活動五:出示10盒火柴,要求先在小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裝方法?比較中出最節省的包裝方法。
聽完試教,我們都感覺到課堂的結構應該是清晰流暢的:“創設情境、體驗生活——拼拼算算,體驗規律——拼拼說說,運用規律”。動手操作活動貫穿始終。但這堂課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呢?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這堂課中,學生需要在操作中感知、體驗,從而來發現規律,所以,學生一定要動起來。北師大肖川教授指出:讓學生“動”起來是改革的一個目的,但光動起來是遠遠不夠的。那么,操作活動應如何通過外在的操作去促進內隱的思維發展?提高數學活動的價值呢?聽完潘老師的試教,我們年級組的老師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如何正確處理好操作與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關系。
現象與思考:活動一和活動二,從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情況來看,這兩次活動操作僅僅是為了操作而操作。我們意識到:直觀的操作為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礎,但一味地依賴操作,卻無疑會妨礙學生的空間能力的提高。經過討論,我們進行了改進。
改進方案:我們把活動一和活動二合二為一。直接出示表格,提出要求:把2個、3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或一列表面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預設: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能力是有差異的。一部分學生會先擺2個、3個,先來直觀發現,當他有一定的體驗后,會運用自己的發現,結合空間想象通過推理來完成表格,從而來發現規律;也會有一部分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直接通過空間想象來完成表格,操作將成為一種驗證的方法;當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同學始終需要通過擺一擺來加深體驗,完成表格。
我們想,這樣設計,不管是在操作層面還是在想象的層面,能更好地適合不同水平層次地學生地發展,為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供一個平臺,使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如何在操作活動中體現數學教學的特質——思維教學。
在試教前,我們已經認識到,操作活動本身絕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通過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知識,積累更豐富的感性材料,在這個基礎上抽象、概括、分析、推理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發展,才是我們組織學生操作實踐的真正目的。但是,試教的效果并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我們發現,在關于10盒火柴的包裝問題上,僅僅追求動手操作了,比較了,形成結論了,而忽視了數學的思想方法。討論就圍繞以下兩點展開:
1.如何比較很重要
最后篩選出10盒火柴兩種包裝方法,一種是:10盒都是大面重合,堆成一摞;二是:10盒分兩列,分別為大面與中面重合。比較哪一種更節省包裝紙的問題的時候,老師僅僅引導學生很直觀地比較:堆成一摞的重合了18個大面;10盒分兩列的重合了16個大面和10個中面。所以10盒火柴分兩列來堆放包裝最節省包裝紙。有老師就這一比較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嚴格地講,這種思維方法是有漏洞的。應該引導學生更深地體會到,這里的10個中面的面積超過了2個大面的面積,所以10盒分兩列的包裝更節省包裝紙,這樣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才會逐步得到培養。這位老師的建議使我們進一步意識到:直觀感受不是為數學結論服務的,而是為形成學生的數學方法服務的。
2.注重有效的拓展與延伸,更好地完善學生的思維
受到剛才這位老師的啟發,我們覺得,在解決10盒火柴的包裝問題后,不應就此打住,再次挑戰:10本數學書,怎樣包裝最節省包裝紙?肯定會有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不假思索地回答:10本分兩列包裝。學生進一步思考發現,因為數學書的長、寬、高的特點,10本數學書大面重合,堆成1摞包裝,這樣最節省包裝紙。學生從中悟出: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分析問題很重要。這樣,學生的思維將又一次得到提升。
根據我們年級組的討論意見,我們進行了第二次教學。我們看到,與第一次教學相比,從學生的臉上煥發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神采。學生的思維從波瀾不驚到泛起漣漪直至熱情洋溢。特別是對10盒火柴到10本數學書的包裝問題研究,學生在智慧的碰撞中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此次教學,學生通過外在的操作促進了內隱的思維發展,真正提高了數學活動的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endprint
《表面積的變化》一課是蘇教版十一冊的內容,是《長方體、正方體》這一單元的一節實踐活動課。在集體備課時,我們重點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由潘老師進行了試教。
一、創設情境、體驗生活。
出示3盒一組包裝的面紙,由此引出課題:“表面積的變化”。
二、拼拼算算,體驗規律。
活動一:學生通過操作研究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得出: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減少2個面的面積。
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探索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請學生4人一組合作,先拼一拼,再觀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活動三: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研究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在小組里拼一拼。提問:在這拼成的長方體中哪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哪個最小?你是怎么想的?由此揭示:這就是超市的面紙包裝的道理所在。
三、拼拼說說,運用規律。
活動四:用6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可以拼成不同的長方體,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大多少?
活動五:出示10盒火柴,要求先在小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裝方法?比較中出最節省的包裝方法。
聽完試教,我們都感覺到課堂的結構應該是清晰流暢的:“創設情境、體驗生活——拼拼算算,體驗規律——拼拼說說,運用規律”。動手操作活動貫穿始終。但這堂課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呢?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這堂課中,學生需要在操作中感知、體驗,從而來發現規律,所以,學生一定要動起來。北師大肖川教授指出:讓學生“動”起來是改革的一個目的,但光動起來是遠遠不夠的。那么,操作活動應如何通過外在的操作去促進內隱的思維發展?提高數學活動的價值呢?聽完潘老師的試教,我們年級組的老師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如何正確處理好操作與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關系。
現象與思考:活動一和活動二,從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情況來看,這兩次活動操作僅僅是為了操作而操作。我們意識到:直觀的操作為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礎,但一味地依賴操作,卻無疑會妨礙學生的空間能力的提高。經過討論,我們進行了改進。
改進方案:我們把活動一和活動二合二為一。直接出示表格,提出要求:把2個、3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或一列表面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預設: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能力是有差異的。一部分學生會先擺2個、3個,先來直觀發現,當他有一定的體驗后,會運用自己的發現,結合空間想象通過推理來完成表格,從而來發現規律;也會有一部分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直接通過空間想象來完成表格,操作將成為一種驗證的方法;當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同學始終需要通過擺一擺來加深體驗,完成表格。
我們想,這樣設計,不管是在操作層面還是在想象的層面,能更好地適合不同水平層次地學生地發展,為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供一個平臺,使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二、如何在操作活動中體現數學教學的特質——思維教學。
在試教前,我們已經認識到,操作活動本身絕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通過動手操作,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知識,積累更豐富的感性材料,在這個基礎上抽象、概括、分析、推理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發展,才是我們組織學生操作實踐的真正目的。但是,試教的效果并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我們發現,在關于10盒火柴的包裝問題上,僅僅追求動手操作了,比較了,形成結論了,而忽視了數學的思想方法。討論就圍繞以下兩點展開:
1.如何比較很重要
最后篩選出10盒火柴兩種包裝方法,一種是:10盒都是大面重合,堆成一摞;二是:10盒分兩列,分別為大面與中面重合。比較哪一種更節省包裝紙的問題的時候,老師僅僅引導學生很直觀地比較:堆成一摞的重合了18個大面;10盒分兩列的重合了16個大面和10個中面。所以10盒火柴分兩列來堆放包裝最節省包裝紙。有老師就這一比較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嚴格地講,這種思維方法是有漏洞的。應該引導學生更深地體會到,這里的10個中面的面積超過了2個大面的面積,所以10盒分兩列的包裝更節省包裝紙,這樣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才會逐步得到培養。這位老師的建議使我們進一步意識到:直觀感受不是為數學結論服務的,而是為形成學生的數學方法服務的。
2.注重有效的拓展與延伸,更好地完善學生的思維
受到剛才這位老師的啟發,我們覺得,在解決10盒火柴的包裝問題后,不應就此打住,再次挑戰:10本數學書,怎樣包裝最節省包裝紙?肯定會有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不假思索地回答:10本分兩列包裝。學生進一步思考發現,因為數學書的長、寬、高的特點,10本數學書大面重合,堆成1摞包裝,這樣最節省包裝紙。學生從中悟出: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分析問題很重要。這樣,學生的思維將又一次得到提升。
根據我們年級組的討論意見,我們進行了第二次教學。我們看到,與第一次教學相比,從學生的臉上煥發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神采。學生的思維從波瀾不驚到泛起漣漪直至熱情洋溢。特別是對10盒火柴到10本數學書的包裝問題研究,學生在智慧的碰撞中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此次教學,學生通過外在的操作促進了內隱的思維發展,真正提高了數學活動的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