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欽鋼
【摘要】 目的 對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探討。方法 選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對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觀察組實施損傷控制骨科技術進行治療,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 對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通過治療結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傷口愈合及骨折愈合時間都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相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治療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臨床治療中有推廣的價值。
【關鍵詞】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嚴重多發傷;骨折;應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改變。近年來, 在臨床中收治的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的數量也再增加, 由于此類患者的傷情一般比較嚴重, 致殘或死亡率非常高, 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著嚴重的威脅, 因此對有效的治療方法的研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1]。本文選擇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東營市東營區新區醫院收治的100例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對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臨床療效進行研究,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對收治的1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隨機將1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100例患者中, 男性64例, 女性36例, 患者平均年齡(44.7±22.9)歲, 最小21歲, 最大68歲。經調查, 導致患者入院的原因有車禍(59例)、高空墜落(33例)、壓傷(8例), 其中盆骨骨折69例, 脊柱骨折17例, 股骨開放性骨折2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致傷因素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 2 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方法治療。實施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治療之前, 根據患者病情情況先進行止血, 盆骨骨折患者伴有出血, 應對其雙側骼骨動脈進行結扎, 采用支架內固定, 防止進一步出血;股骨開放性骨折患者先要進行清創處理, 實施早期外固定術治療;脊柱骨折患者可先采用椎板減壓術治療, 如果患者伴有出現, 先進性止血和傷口清創縫合。初步工作完成后, 將患者轉入重癥監護室, 防止治療中發生感染。待患者體征平穩后, 根據情況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中, 需要注意:糾正代謝性酸中毒、氧氣飽和度、控制患者出血情況等。
1. 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 骨折部位愈合, 合并傷消失;有效:癥狀改善, 骨折部位愈合良好;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改變, 骨折部位愈合差。
1. 4 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患者資料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 所得結果用均數及標準差形式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結果進行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都比對照組患者明顯降低, 死亡率也比較低,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對比
組別 例數 痊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觀察組 50 32 10 8 84%
對照組 50 16 13 21 58%
通過臨床統計顯示, 盡管在治療的過程中, 有3例患者出現傷口感染, 但經過對癥治療以后均得到好轉或恢復, 沒有并發癥的發生。
3 討論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 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的患者近年來越來越多。因為患者在入院時的病情都比較危重, 通常都處于生理功能衰竭, 表現出凝血機制紊亂、低體溫及代謝性酸中毒的狀態, 這幾個狀態惡性循環, 互為因果[2]。由于臨床上多發傷合并骨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都非常高, 對患者生命和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患者在入院早期, 臨床醫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患者發生嚴重多發傷后, 機體細胞因子及應激性體液釋放容易引起SIRS, 該反應如果過度, 會引起抗炎反應綜合征, 導致機體免疫抑制及抗炎過程失控, 此時細胞因子從保護作用轉為損傷作用, 局部臟器會受到損傷。為了對這一矛盾進行解決, 在患者救治的措施和方法選擇時, 必須要妥當。
骨折的處理已經經歷了50多年, 目前已經處于早期全面處理階段。上世紀末, 早期全面處理原則首次用于骨折患者的手術中, 患者可以及早恢復, 降低了并發癥[4]。經研究, 對于一般骨折患者, 早期確定手術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 但是對于嚴重多發傷患者而言, 由于其生命體征不穩定, 長時間的手術治療會給患者帶來生命威脅。因此, 結合損傷控制骨科技術, 先對骨折進行快速、初始及暫時的固定, 等到全身好轉后, 再進行手術。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救治方法, 對促進患者的恢復及拯救危重患者有重要的作用[5]。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對原發損傷加重進行控制的基礎上, 也能夠對手術的初步時間及復雜程度進行控制, 為挽救患者生命贏得時間。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應用與臨床中, 挽救了大量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 有效的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在本組研究中, 本院對收治的100例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和常規方法進行治療, 兩種治療方法相比,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縮短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傷口愈合時間方面都比常規治療方法咬斷, 而且治療的效果比較顯著,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實施中, 包含對外傷程度、臨時固定、止血、生理指標檢測、污染控制、降低病死率及避免并發癥發生等方面的評價。選擇等患者的生理指標穩定以后, 在進行骨折內固定, 等生理潛能及血流動力學完全恢復與穩定后, 在進行復雜的重建手術, 這樣患者的二次打擊承受能力會提升。具體的實施步驟包含:①清創、控制出血, 對不穩定骨折臨時固定;②收入重癥監護室, 糾正患者低血容量、低體溫及凝血功能障礙等;③患者病情一旦穩定下來, 馬上進行骨折最終固定。患者如果為開放性骨折, 在6~8 h內完成清創, 也可以進行分期清創。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將患者在受傷后的痛苦降至最低, 提高其生存率。多發生患者入院首先要解決的是大出血及感染等致命因素, 如果合并腦、腹、胸部及四肢大血管損傷, 必須要先進行手術, 對骨折可以先進行牽引固定或外固定。待手術完成后進入重癥監護室, 對患者生命體征、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功能進行復蘇。一旦生命提升平穩, 再進行二期骨折復位手術。
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中, 時機的合理選擇非常重要, 也比較困難, 目前, 還沒有明確的標準針對何種類型的創傷才能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 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根據專家認定結果來確認實施[6]。經過臨床研究, 對于伴發有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等多發外傷的患者, 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要比常規治療方法的預后要更好, 而對于多發傷患者而言, 則要根據創傷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 將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分為極限患者、不穩定患者、臨界患者和一般患者, 對于極限患者, 通常建議實施損傷控制骨科技術來挽救患者生命, 由于在手術時間和手術失血量方面, 該方法比較理想, 降低了醫源性損傷的風險。而對于不穩定患者和極限患者而言, 可視情況而定是否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 對于一般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方法即可。
綜上所述, 與常規方法相比,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治療嚴重多發傷合并骨科患者中的療效更好, 滿足了患者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在臨床上有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蘭秀夫, 王愛民, 孫紅振, 等.骨科損傷控制技術在兒童多發傷骨折救治中的應用.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2, 15(10): 293-294.
[2] 李永剛, 唐海.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嚴重多發傷中的應用.實用骨科雜志, 2010, 26(11):384-387.
[3] 郭慶山, 沈岳.創傷骨科中微創技術的應用.創傷外科雜志, 2011, 21(5):1346-1348.
[4] 李春梅, 王新梅, 李海永.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的價值分析.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 2012, 06(11):679-681.
[5] 劉忠.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2):99-100.
[6] 馮晨.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分析.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3, 34(3):55-56.endprint
【摘要】 目的 對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探討。方法 選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對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觀察組實施損傷控制骨科技術進行治療,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 對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通過治療結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傷口愈合及骨折愈合時間都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相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治療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臨床治療中有推廣的價值。
【關鍵詞】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嚴重多發傷;骨折;應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改變。近年來, 在臨床中收治的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的數量也再增加, 由于此類患者的傷情一般比較嚴重, 致殘或死亡率非常高, 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著嚴重的威脅, 因此對有效的治療方法的研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1]。本文選擇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東營市東營區新區醫院收治的100例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對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臨床療效進行研究,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對收治的1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隨機將1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100例患者中, 男性64例, 女性36例, 患者平均年齡(44.7±22.9)歲, 最小21歲, 最大68歲。經調查, 導致患者入院的原因有車禍(59例)、高空墜落(33例)、壓傷(8例), 其中盆骨骨折69例, 脊柱骨折17例, 股骨開放性骨折2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致傷因素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 2 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方法治療。實施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治療之前, 根據患者病情情況先進行止血, 盆骨骨折患者伴有出血, 應對其雙側骼骨動脈進行結扎, 采用支架內固定, 防止進一步出血;股骨開放性骨折患者先要進行清創處理, 實施早期外固定術治療;脊柱骨折患者可先采用椎板減壓術治療, 如果患者伴有出現, 先進性止血和傷口清創縫合。初步工作完成后, 將患者轉入重癥監護室, 防止治療中發生感染。待患者體征平穩后, 根據情況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中, 需要注意:糾正代謝性酸中毒、氧氣飽和度、控制患者出血情況等。
1. 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 骨折部位愈合, 合并傷消失;有效:癥狀改善, 骨折部位愈合良好;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改變, 骨折部位愈合差。
1. 4 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患者資料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 所得結果用均數及標準差形式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結果進行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都比對照組患者明顯降低, 死亡率也比較低,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對比
組別 例數 痊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觀察組 50 32 10 8 84%
對照組 50 16 13 21 58%
通過臨床統計顯示, 盡管在治療的過程中, 有3例患者出現傷口感染, 但經過對癥治療以后均得到好轉或恢復, 沒有并發癥的發生。
3 討論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 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的患者近年來越來越多。因為患者在入院時的病情都比較危重, 通常都處于生理功能衰竭, 表現出凝血機制紊亂、低體溫及代謝性酸中毒的狀態, 這幾個狀態惡性循環, 互為因果[2]。由于臨床上多發傷合并骨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都非常高, 對患者生命和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患者在入院早期, 臨床醫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患者發生嚴重多發傷后, 機體細胞因子及應激性體液釋放容易引起SIRS, 該反應如果過度, 會引起抗炎反應綜合征, 導致機體免疫抑制及抗炎過程失控, 此時細胞因子從保護作用轉為損傷作用, 局部臟器會受到損傷。為了對這一矛盾進行解決, 在患者救治的措施和方法選擇時, 必須要妥當。
骨折的處理已經經歷了50多年, 目前已經處于早期全面處理階段。上世紀末, 早期全面處理原則首次用于骨折患者的手術中, 患者可以及早恢復, 降低了并發癥[4]。經研究, 對于一般骨折患者, 早期確定手術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 但是對于嚴重多發傷患者而言, 由于其生命體征不穩定, 長時間的手術治療會給患者帶來生命威脅。因此, 結合損傷控制骨科技術, 先對骨折進行快速、初始及暫時的固定, 等到全身好轉后, 再進行手術。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救治方法, 對促進患者的恢復及拯救危重患者有重要的作用[5]。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對原發損傷加重進行控制的基礎上, 也能夠對手術的初步時間及復雜程度進行控制, 為挽救患者生命贏得時間。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應用與臨床中, 挽救了大量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 有效的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在本組研究中, 本院對收治的100例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和常規方法進行治療, 兩種治療方法相比,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縮短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傷口愈合時間方面都比常規治療方法咬斷, 而且治療的效果比較顯著,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實施中, 包含對外傷程度、臨時固定、止血、生理指標檢測、污染控制、降低病死率及避免并發癥發生等方面的評價。選擇等患者的生理指標穩定以后, 在進行骨折內固定, 等生理潛能及血流動力學完全恢復與穩定后, 在進行復雜的重建手術, 這樣患者的二次打擊承受能力會提升。具體的實施步驟包含:①清創、控制出血, 對不穩定骨折臨時固定;②收入重癥監護室, 糾正患者低血容量、低體溫及凝血功能障礙等;③患者病情一旦穩定下來, 馬上進行骨折最終固定。患者如果為開放性骨折, 在6~8 h內完成清創, 也可以進行分期清創。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將患者在受傷后的痛苦降至最低, 提高其生存率。多發生患者入院首先要解決的是大出血及感染等致命因素, 如果合并腦、腹、胸部及四肢大血管損傷, 必須要先進行手術, 對骨折可以先進行牽引固定或外固定。待手術完成后進入重癥監護室, 對患者生命體征、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功能進行復蘇。一旦生命提升平穩, 再進行二期骨折復位手術。
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中, 時機的合理選擇非常重要, 也比較困難, 目前, 還沒有明確的標準針對何種類型的創傷才能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 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根據專家認定結果來確認實施[6]。經過臨床研究, 對于伴發有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等多發外傷的患者, 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要比常規治療方法的預后要更好, 而對于多發傷患者而言, 則要根據創傷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 將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分為極限患者、不穩定患者、臨界患者和一般患者, 對于極限患者, 通常建議實施損傷控制骨科技術來挽救患者生命, 由于在手術時間和手術失血量方面, 該方法比較理想, 降低了醫源性損傷的風險。而對于不穩定患者和極限患者而言, 可視情況而定是否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 對于一般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方法即可。
綜上所述, 與常規方法相比,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治療嚴重多發傷合并骨科患者中的療效更好, 滿足了患者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在臨床上有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蘭秀夫, 王愛民, 孫紅振, 等.骨科損傷控制技術在兒童多發傷骨折救治中的應用.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2, 15(10): 293-294.
[2] 李永剛, 唐海.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嚴重多發傷中的應用.實用骨科雜志, 2010, 26(11):384-387.
[3] 郭慶山, 沈岳.創傷骨科中微創技術的應用.創傷外科雜志, 2011, 21(5):1346-1348.
[4] 李春梅, 王新梅, 李海永.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的價值分析.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 2012, 06(11):679-681.
[5] 劉忠.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2):99-100.
[6] 馮晨.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分析.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3, 34(3):55-56.endprint
【摘要】 目的 對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探討。方法 選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對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觀察組實施損傷控制骨科技術進行治療,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 對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通過治療結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傷口愈合及骨折愈合時間都明顯低于對照組, 兩組相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治療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臨床治療中有推廣的價值。
【關鍵詞】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嚴重多發傷;骨折;應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改變。近年來, 在臨床中收治的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的數量也再增加, 由于此類患者的傷情一般比較嚴重, 致殘或死亡率非常高, 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著嚴重的威脅, 因此對有效的治療方法的研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1]。本文選擇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東營市東營區新區醫院收治的100例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對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臨床療效進行研究,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對收治的1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隨機將10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100例患者中, 男性64例, 女性36例, 患者平均年齡(44.7±22.9)歲, 最小21歲, 最大68歲。經調查, 導致患者入院的原因有車禍(59例)、高空墜落(33例)、壓傷(8例), 其中盆骨骨折69例, 脊柱骨折17例, 股骨開放性骨折2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致傷因素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 2 方法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方法治療。實施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治療之前, 根據患者病情情況先進行止血, 盆骨骨折患者伴有出血, 應對其雙側骼骨動脈進行結扎, 采用支架內固定, 防止進一步出血;股骨開放性骨折患者先要進行清創處理, 實施早期外固定術治療;脊柱骨折患者可先采用椎板減壓術治療, 如果患者伴有出現, 先進性止血和傷口清創縫合。初步工作完成后, 將患者轉入重癥監護室, 防止治療中發生感染。待患者體征平穩后, 根據情況進行手術治療。在手術中, 需要注意:糾正代謝性酸中毒、氧氣飽和度、控制患者出血情況等。
1. 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 骨折部位愈合, 合并傷消失;有效:癥狀改善, 骨折部位愈合良好;無效:臨床癥狀沒有改變, 骨折部位愈合差。
1. 4 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患者資料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 所得結果用均數及標準差形式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結果進行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及傷口愈合時間都比對照組患者明顯降低, 死亡率也比較低,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對比
組別 例數 痊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觀察組 50 32 10 8 84%
對照組 50 16 13 21 58%
通過臨床統計顯示, 盡管在治療的過程中, 有3例患者出現傷口感染, 但經過對癥治療以后均得到好轉或恢復, 沒有并發癥的發生。
3 討論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 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的患者近年來越來越多。因為患者在入院時的病情都比較危重, 通常都處于生理功能衰竭, 表現出凝血機制紊亂、低體溫及代謝性酸中毒的狀態, 這幾個狀態惡性循環, 互為因果[2]。由于臨床上多發傷合并骨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都非常高, 對患者生命和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患者在入院早期, 臨床醫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患者發生嚴重多發傷后, 機體細胞因子及應激性體液釋放容易引起SIRS, 該反應如果過度, 會引起抗炎反應綜合征, 導致機體免疫抑制及抗炎過程失控, 此時細胞因子從保護作用轉為損傷作用, 局部臟器會受到損傷。為了對這一矛盾進行解決, 在患者救治的措施和方法選擇時, 必須要妥當。
骨折的處理已經經歷了50多年, 目前已經處于早期全面處理階段。上世紀末, 早期全面處理原則首次用于骨折患者的手術中, 患者可以及早恢復, 降低了并發癥[4]。經研究, 對于一般骨折患者, 早期確定手術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 但是對于嚴重多發傷患者而言, 由于其生命體征不穩定, 長時間的手術治療會給患者帶來生命威脅。因此, 結合損傷控制骨科技術, 先對骨折進行快速、初始及暫時的固定, 等到全身好轉后, 再進行手術。損傷控制骨科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救治方法, 對促進患者的恢復及拯救危重患者有重要的作用[5]。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對原發損傷加重進行控制的基礎上, 也能夠對手術的初步時間及復雜程度進行控制, 為挽救患者生命贏得時間。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應用與臨床中, 挽救了大量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 有效的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在本組研究中, 本院對收治的100例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和常規方法進行治療, 兩種治療方法相比,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縮短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和傷口愈合時間方面都比常規治療方法咬斷, 而且治療的效果比較顯著,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實施中, 包含對外傷程度、臨時固定、止血、生理指標檢測、污染控制、降低病死率及避免并發癥發生等方面的評價。選擇等患者的生理指標穩定以后, 在進行骨折內固定, 等生理潛能及血流動力學完全恢復與穩定后, 在進行復雜的重建手術, 這樣患者的二次打擊承受能力會提升。具體的實施步驟包含:①清創、控制出血, 對不穩定骨折臨時固定;②收入重癥監護室, 糾正患者低血容量、低體溫及凝血功能障礙等;③患者病情一旦穩定下來, 馬上進行骨折最終固定。患者如果為開放性骨折, 在6~8 h內完成清創, 也可以進行分期清創。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將患者在受傷后的痛苦降至最低, 提高其生存率。多發生患者入院首先要解決的是大出血及感染等致命因素, 如果合并腦、腹、胸部及四肢大血管損傷, 必須要先進行手術, 對骨折可以先進行牽引固定或外固定。待手術完成后進入重癥監護室, 對患者生命體征、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功能進行復蘇。一旦生命提升平穩, 再進行二期骨折復位手術。
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中, 時機的合理選擇非常重要, 也比較困難, 目前, 還沒有明確的標準針對何種類型的創傷才能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 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根據專家認定結果來確認實施[6]。經過臨床研究, 對于伴發有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等多發外傷的患者, 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要比常規治療方法的預后要更好, 而對于多發傷患者而言, 則要根據創傷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 將多發傷合并骨折患者分為極限患者、不穩定患者、臨界患者和一般患者, 對于極限患者, 通常建議實施損傷控制骨科技術來挽救患者生命, 由于在手術時間和手術失血量方面, 該方法比較理想, 降低了醫源性損傷的風險。而對于不穩定患者和極限患者而言, 可視情況而定是否采用損傷控制骨科技術, 對于一般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方法即可。
綜上所述, 與常規方法相比, 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治療嚴重多發傷合并骨科患者中的療效更好, 滿足了患者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在臨床上有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蘭秀夫, 王愛民, 孫紅振, 等.骨科損傷控制技術在兒童多發傷骨折救治中的應用.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2, 15(10): 293-294.
[2] 李永剛, 唐海.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嚴重多發傷中的應用.實用骨科雜志, 2010, 26(11):384-387.
[3] 郭慶山, 沈岳.創傷骨科中微創技術的應用.創傷外科雜志, 2011, 21(5):1346-1348.
[4] 李春梅, 王新梅, 李海永.損傷控制骨科技術在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的價值分析.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 2012, 06(11):679-681.
[5] 劉忠.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2):99-100.
[6] 馮晨.嚴重多發傷合并骨折治療中損傷控制骨科技術的應用分析.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3, 34(3):55-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