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強
【摘 要】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影響下,廣東西江地區的地方黨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的紛紛建立,一大批優秀的西江籍農運干部在農民革命運動中不斷涌現,從而推動了西江地區農民運動的全面發展,在廣東省乃至全國都頗有影響。另一方面,西江地區農民運動所取得的勝利,又為全國的農民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第一次國共合作;農民運動;西江地區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舉行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會議正式確定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同時,把農民問題提到了全黨的議事日程,作出了關于開展農民運動的重大決策,對推動我國農民運動的發展,有著偉大的作用。大革命時期的西江地區包括高要、四會、高明、羅定等14個縣,是廣東農民運動興起比較早的地方。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影響下,西江地區的農民運動更是得到了蓬勃發展,在廣東省乃至全國都頗有影響。
一、中共“三大”明確了農民運動在國民革命運動中的地位,推動了西江地區地方黨組織的建立
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專門通過了《農民問題議決案》。分析了由于帝國主義入侵和軍閥連年戰爭,貪官污吏橫征暴斂,地痞劣紳之魚肉把持,造成農民生活愈加困難,各地農民不得不舉行抗租抗稅的暴動。議決案明確地指出:“農民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國民革命不得農民參與也很難成功。”大會還提出,要“結合小農佃戶及雇工,以反抗牽制中國的帝國主義者,打倒軍閥及貪官污吏,反抗地痞劣紳,以保護農民之利益,而促進國民革命運動之必要”。①從中可以看出,黨已認識到要“促進國民革命”并取得“成功”,必須發動農民進行反帝反封建勢力的斗爭。雖然在中共“三大”通過的決議里,對宣傳組織農民參加國民革命還沒有具體的實施意見,對農民的土地問題也仍沒加以注意,但從中共“三大”通過的宣言和《農民問題議決案》的內容,已表明了我黨對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的重要地位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已把宣傳和組織農民參加國民革命提上了議程,予以重視。
國共合作之后,國民黨對于農民運動抱著明朗和堅決的態度,為廣東農民運動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中國共產黨不斷地加強對農民運動的領導,從而讓各地的農民運動得到了合法的發展,同時也為全國各地的中共黨組織的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西江地區的地方黨組織也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建立起來。1924年3月,中共廣東區委指示周其鑒,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的公開身份,率領一批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回到廣寧。5月中旬,又派共產黨員、中央農民部秘書兼特派員彭湃到廣寧。他們在廣寧發展了第一批黨員。11月,中共廣寧支部成立,書記為周其鑒,這是西江地區第一個中共支部組織,也是全國最早的農村基層支部之一。至1927年1月,黨員增至180多人。廣寧黨組織的建立和農民運動的發展,直接影響鄰近縣四會。1925年底,中共四會支部成立,書記為陳伯忠。緊接著,羅定、高明、懷集、新興、云浮、郁南等地的黨支部也紛紛建立起來。1926年1月,中共廣東區委決定成立中共西江地方執行委員會,由周其鑒任書記,地委機關設在肇慶鎮南街五經里魁罡社關帝廟內。這是西江地區第一個全區性的中共組織。中共西江地委成立之后,西江地區黨組織得到迅速發展,絕大部分的縣份建立了支部、特支或縣委。中共西江地委及各縣黨組織的建立,大大地加速了西江地區群眾運動尤其是農民運動的發展。
二、建立農民部,推動了西江地區農民運動的初步興起
國共合作建立后,國民黨從扶助農工的基本政策出發,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設立了農民部,專理農民事宜,指導各地農民運動。其職責主要是詳細調查農民狀況和農民之組織;制定農民運動計劃,召集農民會議;出版農民狀況的小冊子等。此外還頒布了孫中山審定的《農民協會章程》,對各級農民協會的組織程序和職能作了詳細規定。農民部由共產黨員林伯渠和彭湃分任部長和秘書,中共廣東區委專門設立了農民運動委員會,領導廣東的農民運動。共產黨人不僅做了農民運動的領導工作,而且還做了整個運動的具體實際工作。1926年6月的《廣東農民運動報告》中就這樣指出:“現在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的特派員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是我們的同志,我們實際做了農民運動……若是我們不去做農民運動,所謂農民協會不知道現在還在什么地方。”①
西江地區農民運動,自始至終都是在中共廣東區委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西江地區由于貧窮落后,農村的階級斗爭尤為激烈,隨著農民運動的不斷發展,很快就出現了第一個農民運動的高潮。1924年3月5日,共產黨員周其鑒、羅國杰等人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指示,召集旅省同學、同鄉在廣州開會研究成立廣寧農會有關事宜,擬定了《廣寧農會章程》。這不僅是共產黨人參與廣寧農民運動,而且形成了共產黨人組織領導西江地區農民運動的宗旨。4月10日,周其鑒帶領胡超、羅國杰、陳伯忠等30多名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和覺悟工人回到廣寧開展農民運動,他們首先到了江屯,進行農民協會的籌建工作。不久,荷木咀、折石、江屯、潭布、螺崗等鄉的農民協會成立,這是廣寧成立最早的5個鄉農會,入會者達3000多家。地方劣紳們看到自己村子里成立了區鄉農會,他們覺得對自身的利益不利了,于是動起了殺機。6月10日,在廣寧縣長李濟源的唆使下,地主劣紳分兩路攻打江屯農會,他們打傷農會會員,掠奪農會的銀兩什物,并燒毀會所。這就是震驚全省的地主劣紳破壞農會、殘害會員的“廣寧風潮”事件。“廣寧風潮”事件不僅在廣寧及在西江各縣引起很大反響,而且震動全省、影響全國。“廣寧此次事件與上海、九江、漢口、青島、沙基各區受帝國主義之慘殺案,有同一重大意義。”②它導致了廣寧農民運動的高漲及引發西江農運的興起。“廣寧風潮”發生之后,中共廣東區委立刻發出四點指示和三項應付措施。周其鑒等廣寧農民運動領導人大力揭露地主劣紳的罪行,組織農運骨干進行反抗,恢復和發展農會組織,并成立了8個區農會。從而把“廣寧風潮”變為農民和農會會員反抗地主劣紳的聲勢浩大的革命浪潮,史稱“廣寧農潮”。10月10日,廣寧縣農民協會正式成立,周其鑒被選為執行委員長。同時成立農民自衛軍,軍長陳伯忠。這是西江地區第一個縣級農會組織和第一支縣級農民自衛軍。在廣寧農民協會的指導下,展開了三個多月的減租運動,經過激烈的斗爭,地主劣紳被迫接受了農會提出的減租條件。武裝斗爭的重大勝利,終于贏得了全縣范圍減租的圓滿成功,開創了全省乃至全國大規模減租運動成功的先例。廣寧農民運動的發展,直接影響西江地區其他各個縣份。郁南、羅定、四會、高要等地的農民運動也跟著開展,各地紛紛建立農民協會,進行了減租減息反對大斗大秤收租及收繳地主槍械的斗爭,西江地區農民運動開始興起。
三、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為西江地區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農民運動干部
農民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迫切需要一大批為廣大農民的解放事業而奮斗的干部。為了適應這一需要,共產黨員彭湃在國民黨內提議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得到孫中山、廖仲愷的支持。1924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39次會議,通過了創辦農講所的決議。7月3日,農講所第一期正式開學。從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廣州先后舉辦了六屆,培養了近800名農民運動干部。共產黨員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毛澤東先后擔任了農講所主任(所長)。農講所的教學內容,以學習和研究農民問題為中心。主要課程包括三類:一是關于國民革命的基礎知識;二是關于國民黨的主義、政綱和歷史;三是關于農民運動的理論和實踐。此外還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讓每個學員學習從立正、稍息到實彈射擊等實用軍事知識與技能。
農民運動講習所通過嚴格的政治軍事訓練和實際斗爭錘煉,造就了大批農民運動的骨干力量。他們在教學方針上注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經常組織學員赴農村實習,進行農村狀況調查,共派遣近200名特派員到農村宣傳,指導各地農民組織農民協會。而西江地區先后有77人參加了6屆農講所的學習。尤其是在第二期的學習班中,廣寧縣參加的人數是全省乃至全國到廣州農講所受訓人數最多的縣份。他們畢業后,大部分都回到本縣從事農運工作,成為西江各縣農運骨干和農會領導人。農民運動講習所主任,被毛澤東譽為“農民運動大王”的彭湃,也曾受廣東區委的派遣,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先后4次到廣寧指導減租運動和武裝斗爭。廣東另外3名著名農民運動領袖阮嘯仙、黃學增、周其鑒也在西江指導或領導農民運動。廣寧籍的周其鑒曾擔任過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后來親自領導了西江農民運動,將它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黃學增早在1924年11 月就以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部農民運動特派員身份首次進入廣寧,協助彭湃、周其鑒等在廣寧積極開展農民運動,反擊地主武裝。高要慘案發生后,黃學增以農民問題提案審查委員會委員的資格,向大會報告了對該提案審查的經過,并提出了火速派得力軍隊前往救護農民、解散匪團、緝拿禍首、召集流亡、賠償損失等五項措施。大會經過討論,準予立案,這些措施對處理“高要慘案”起了重要作用。還有參加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二期學習班的廣寧藉學員陳伯忠,畢業后被委任為中央農民部駐廣寧特派員,多次率領農民自衛軍與反動地主武裝戰斗,保衛了農民利益。農民運動講習所為西江地區輸送了一大批優秀農運干部,推動了西江地區農民運動的不斷發展。
四、支持農會和農民自衛軍進行革命斗爭,促進了西江地區農民運動的全面高漲
廣東農村的豪紳地主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組織民團,并和軍閥、土匪串通一氣,以對抗農民革命運動。因此農民要取得斗爭的勝利,必須有自己的革命武裝。國共合作建立后,農民運動為國民黨所肯定,并受到革命政府的保護。1924年7月,廣東政府發布《革命政府對于農民運動第一次宣言》,表示農民協會為防御土匪兵災起見,特許其在一定計劃之下,組織農民自衛軍。它使農民自衛軍組織公開合法化。在《宣言》的保護下,各地組織起來的農民,紛紛成立了自己的武裝──農團軍或農民自衛軍,保衛農民的利益和革命運動。為了加強農民自衛軍的建設,1925年5月1日,全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專門討論了武裝農民問題,并且通過了《農民自衛軍與民團問題決議案》。不久又制定了《農民自衛軍組織大綱》,對農民自衛軍的宗旨、領導和編制等作了具體規定。以上這些,對全省農民武裝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西江地區,隨著農民運動的發展,各縣的農民自衛軍也不斷地建立起來了。1925年5月,高要端源鄉農民協會正式成立,并且組織了農民自衛軍,這是高要第一支農軍隊伍。11月21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在西江重鎮肇慶建立,葉挺是團長。中共廣東區委對獨立團實行了直接領導,在獨立團內設立中共支部。葉挺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支正規軍隊。1926年1月初,地主劣紳糾集德慶、廣寧、高要等民團土匪3000多人,大舉進攻高要領村,導致100多名農軍和農會會員死傷,焚毀民房200多間,掠走耕牛150多頭,生豬300余只,劫掠大量家財雜物,這就是震驚全省、影響全國的“高要慘案”(又稱“領村事件”)。事件發生后,中共廣東區委促成國民黨“二大”決定成立綏委,全權處理這件事情。2月15日,葉挺率兵進駐離領村不遠的伍村。反動地主糾集民團、神打5000多人,妄圖消滅獨立團。面對敵人來勢洶洶,葉挺指揮若定,親率第二營在伍村大埤頭一帶迎擊敵人。3月8日,葉挺率第二、第三營和農軍直搗地主民團大本營羅建村。經過激烈的戰斗,獨立團終于徹底拔除反動地主武裝的老巢羅建,摧毀反動地主武裝。“領村事件”的解決,農民、革命軍的勝利,震懾了反動勢力,直接鼓舞了西江各縣農民參加農會的革命熱情,“使西江各屬紛紛加入農會,并以高要為中心”,①促進了西江地區農民運動的全面高漲。至1926年秋,西江地區所轄的14個縣全面開展了農民運動,成立全縣性農民協會的就有廣寧、高要、羅定、郁南、云浮、鶴山、開平、恩平、新興9個縣,其中廣寧、高要、羅定、郁南等縣發展較快、聲勢最大,受到中共廣東區委的充分肯定。全區建立了36個區級農會和706個鄉級農會,會員達11萬多,西江地區的農民運動出現遍地開花的景象,到達了全盛時期。
綜上所述,國共合作建立后,西江地區的農民運動獲得了國共兩黨和革命政府在思想上、組織上、宣傳教育上和武裝上的支持下,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西江地區農民運動所取得的勝利,又為全國的農民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1926年,毛澤東主辦第六屆廣州農講所時,專門聘請周其鑒擔任教員。周其鑒撰寫的《廣寧農民反抗地主始末記》一文,被毛澤東輯進了《農民問題叢刊》之中,并給予高度評價,指出周其鑒的《廣寧農民反抗地主始末記》和彭湃的《海豐農民運動》等廣東8種材料“乃本書最精粹部分,他給了我們做農民運動的方法,許多人不懂得農民運動怎樣去做,就請過細看這一部分。他又使我們懂得中國農民運動的性質,使我們知道中國的農民運動乃政治爭斗經濟爭斗這兩者匯合在一起的一種階級爭斗的運動。”②以上論斷,顯示了西江地區農民運動在國民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說明了它對全省乃至全國的農民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起到了有利的推動作用,產生了積極意義和深遠影響。
(作者單位:中共肇慶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