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淵賢,吳偉榮
(華中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特別是2008年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規范》之后,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立和實施了內部控制。但其有效性如何以及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便是一個值得考察和研究的問題。
內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效果。但這一效果會受到企業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是2002年美國頒布薩班斯法案(SOX)以來,在內部控制研究領域中頗受中外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通過對近10年來國外三大頂級期刊(Accounting Review;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nd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和國內兩大重要專業期刊(會計研究和審計研究)的統計發現,研究內部控制質量或有效性影響因素的論文共有56篇,其中,研究企業內部影響因素的論文有53篇,主要集中在業務復雜程度、企業規模、盈利能力、成長性、企業成立時間、審計委員會、組織結構、產權性質、股權結構、企業文化和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研究企業外部影響因素的論文僅有3篇,主要集中在市場化程度、法律環境、外部審計和國家文化等方面。由此可見,目前中外學術界對企業外部影響因素的研究卻略顯不足,尤其是在研究外部制度性影響因素方面缺乏系統性。
然而,研究企業外部制度性因素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看,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都是為保證企業健康發展而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兩者之間存在互補性[1]。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必將受到外部控制的影響[2]。按照 Hurwicz(1960;1972;1977)[3-5]、Maskin(1977;1999;2002)[6-8]和 Myerson,(1979;1981;1982;1986;1989)[9-13]等所創立和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單一的內部控制所達到的效率總是次優的,而只有通過內部控制與外部控制的相互配合,才有可能達到效率的最大化。因此,研究企業外部制度性因素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對于我們深入理解內部控制與外部控制之間的關系以及加強對兩者之間的有效整合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我國2009-2012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建立以內部控制目標為導向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實證分析市場化程度、法律制度、政府干預、注冊會計師審計、媒體關注等企業外部制度性因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通過研究發現,這些制度性因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體而言,市場化程度、法律制度、媒體關注與內部控制有效性呈顯著正相關;注冊會計師審計與內部控制有效性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政府干預程度與內部控制有效性呈顯著負相關。同時,還發現這些制度性因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五個子維度的影響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對這些研究結論,本文將運用相關理論,并結合我國上市公司的市場環境和制度背景,進行一定的解釋。
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都是保證企業健康發展而不可或缺的控制系統,兩者之間存在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的關系。按照次優化理論,單一的內部控制所達到的效率總是次優的,而只有通過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相互結合,才有可能達到效率的最大化。因此,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必將受到企業外部制度性因素的影響。
(1)市場化程度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市場是交易發生和商品交易的場所。而這種解釋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是極其簡單、模糊和不充分的。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市場是組織化、制度化的交換。也就是說,市場也是一套社會制度[14-15]。它對各市場主體起著“看不見的手”的約束作用。在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市場化進程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各地區的市場化程度卻不平衡,存在較大的差異[16]。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信息披露更透明、政府行政干預更少、市場競爭更激烈,因此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壓力,會對風險更敏感,更有動力通過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來強化財務報告質量,保證資產安全,提高經營效率[17]。相反,在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地區,政府行政干預大,市場競爭不公平,因此企業往往會通過尋求政治關聯等“特權”方式來獲得一定的經濟資源和利益,從而導致企業忽視經營管理,對內部控制的重視不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1:
(2)法律制度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法律制度會顯著地影響一個國家的治理環境,而良好的治理環境可以緩解控股股東侵占中小股東的利益等代理問題[18-19]。根據公共壓力理論,由于法律制度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等特點,因此法律制度是政府對企業最直接、最具威懾力的一種壓力[20],將內部控制建設以法規的形式頒布,為內部控制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近年來,我國監管部門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給予了足夠的重視[21],內部控制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完善的過程。2000年,我國第二次修訂的《會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要求企業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主要是會計控制)。隨后,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上交所和深交所等監管機構發布了一系列的指引來完善內部控制建設。2008年5月和2010年4月,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和保監會五部委分別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構成了我國內部控制制度的完整體系,完善了我國內部控制規范法規的建設。這一系列內部控制規范是從中央層面強制頒布實施的,在這一強制要求下,地方監管部門的態度會顯著影響到這些法律制度的實施效果[22]。以湖北為例,從2008年至今,湖北省發布的地方法規中有20多個文件中提到了應加強內部控制,如湖北省財政廳印發的《財政部門內部監督檢查實施辦法》(試行)等,從多角度提高了內部控制規范實施的監督力度,還有部分地方監管機構將內部控制有效性作為國家控股企業的考評標準,地方政府從法規的高度來強調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必將推動內部控制的制度建設[23]。企業為應對嚴密的法律監管要求,會自覺強化自身的風險管控意識,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努力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地方監管部門,對內部控制重要性認識不足,不管是對中央層面法律制度的執行,還是地方層面相關法規的實施和細化,缺乏足夠的重視,企業在這樣相對寬松的法律監管環境下,違規成本較低,風險管控的意識不足,沒有內部控制建設的積極性。由此可見,地方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不僅關系到中央層面法規的實施效果,而且從地方層面對企業形成一種直接的監管壓力,促使企業積極推動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2:
(3)政府干預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不同法源的地區對外部投資者的保護存在系統性差異[24],尤其是對于轉型經濟國家,市場經濟不發達時,經濟秩序的維護不是依賴嚴謹的法律制度,而主要是行政機制[25]。我國正處于這樣的轉型階段,政府行政干預在經濟活動中隨處可見,這一方面是計劃經濟的慣性所致,另一方面也與社會快速轉型、法律制度建設滯后有關(楊有紅,2011)[23]。不同地區對投資者產權保護存在較大差異,政府干預也顯著不同。市場化程度較低,對投資者產權保護不足的地區,政府在財政、稅收、就業、資源需求等多重壓力下,對企業的行政干預比較多,企業面對過多的政府干預行為,也更有動機通過良好的政企關系建立政治關聯,從而來獲取更多的資源優勢(比如融資優勢和補貼優勢)和對自身產權的保護(劉啟亮等,2012)[17],不重視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從而導致對內部控制建設的投入不足。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對投資者產權保護比較到位,政府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會盡量減少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干預,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企業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下,更加重視內部經營效率,希望通過推動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3:
(4)注冊會計師審計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審計師發現被審計對象在會計制度上違規并公開揭露這種違規行為的聯合概率,這一過程取決于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性。注冊會計師審計對于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具有監督約束作用,我國的制度環境下,法規建設還不完善,注冊會計師最主要的審計風險是上市公司被監管部門查處的風險,即監管風險[26],為降低監管風險,會首先對被審計單位的控制環境進行全面了解,通過擴大內部控制測試范圍和程度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判斷,對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提出有效的改進建議[27]。從另一方面來看,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越強,審計質量越高,更容易發現企業內部控制各個環節存在的缺陷,審計師往往會為改善企業內部控制缺陷提供更好的方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4:
(5)媒體監督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媒體監督理論強調媒體會報道上市公司某些丑聞或不當行為[28],媒體作為一種有效的信息中介[29],通過影響企業和經理人聲譽,最終促使企業改進治理[30-32]。企業內部控制失效引發的財務舞弊行為,是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都普遍關注的問題,媒體非常有興趣去挖掘這類企業的不當行為來行使其監督職責。與獨立董事和外部審計制度等顯性監督機制容易被各種關系所收買不同,媒體可以發揮變“隱性”約束為“顯性”約束的作用,當政府和市場失靈或者失效時[33],發揮重要的監督職能。這也能夠解釋為什么十年前的安然、銀廣夏和2011年的紫鑫藥業,相關的財務問題最初都是由媒體曝光的。但也有研究表明,媒體監督在中國只有發現功能,并不能對上市公司的行為產生實質影響[34]。那么轉換一種思路,根據于忠泊等(2011)提出的市場壓力假說,對于媒體關注度和曝光率高的企業,管理層是否基于自身聲譽的考慮,為避免財務舞弊等財務丑聞可能對其個人及企業聲譽的影響,更有動機加強內控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有效防止錯誤舞弊的發生,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35]為驗證這個假說,本文提出如下假設5:
假設5:媒體關注越高,內部控制有效性越高。
本文選取2009-2012年我國滬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并根據以下標準進行篩選:(1)剔除同時發行A股、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樣本;(2)剔除金融類上市公司;(3)剔除資料不全的企業;(4)剔除ST企業。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于CCER經濟金融數據庫、國泰安數據庫、中國咨詢行數據庫和巨潮資訊網,部分數據是通過手工收集整理,數據分析處理過程主要采用STATA12.0和Excel來完成的。
1.市場化程度
參照大多數學者采用的方法[17,36],本文采用樊綱等(2011)近年來構建的我國各地區市場化指數作為市場化程度的替代變量[37],由于該指數目前的數據只到2009年,因此,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數據根據以前年度的平均增長率計算而來。
2.法律制度
在中央政府層面,不同企業面臨的法律制度是相同的,但是在地方政府層面,不同地區企業面臨不同的監管要求,因此本文將地方政府及監管部門發布的法規中提到加強內部控制的法規數量來衡量地區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這一數據主要根據中國咨詢行業數據庫手工搜集。
3.政府干預
不同地區的市場競爭程度不同,政府干預程度也顯著不同。本文參照劉啟亮等(2012)的方法[17],采用樊綱等(2011)構建的關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指數來衡量政府干預程度[37]。
4.注冊會計師審計
本文借鑒宋衍蘅和肖星(2012)的研究方法[28],采用 McNichols(2002)[38]和 Francis 等(2005)[39]修正的 Dechow and Dichev(2002)[40]模型來衡量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具體過程如下:

按照年度和行業[39]對模型1進行回歸:其中,ΔWCi,t衡量流動性應計項目①Bernard and Stober(1989)將流動性應計項目定義為:Δ流動性應計項目=Δ存貨+Δ應收賬款-Δ應付賬款。;CFO 衡量經營活動現金流;ΔRECi,t衡量當年營業收入的變動;PPEi,t衡量當年固定資產凈值;εi,t衡量流動性應計項目無法有效轉變為經營現金流的程度。根據回歸結果計算每個企業樣本年度和前4年觀測值的殘差ε的方差,通過方差來衡量ε的波動性,以此來反映每家企業各年度的盈余管理程度。為控制規模效應的影響,將等式兩邊都除以企業年度總資產。本文的研究樣本是2009-2012年的數據,因此模型的回歸樣本區間為2005-2012年,計算的結果越大,表明企業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嚴重,會計信息質量越差,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也越差。為便于分析,將AQ定義為ε方差的倒數,以AQ來衡量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AQ越大,會計信息質量越好,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越高。
5.媒體監督
本文借鑒于忠泊等(2011)的方法[37],用新聞媒體報道企業的次數來衡量媒體關注,以媒體關注來衡量媒體監督職能,這一數據也主要根據中國咨詢行數據庫手工搜集獲得。
6.內部控制有效性
目前,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價時,往往采用建立綜合評價指標的方式,當前學術界主要有4種思路:一是通過分析企業業務流程,找出每個關鍵控制點,對每一控制點的主要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對企業整體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價[41-44];二是以內部控制要素為評價對象,對內部控制要素是否存在以及運行效果進行評價[45-48]。三是圍繞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根據5個目標選取評價指標,建立綜合評價指標[49-51];四是根據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情況,將企業自愿披露的內部控制缺陷和審計師對內部控制報告的審核意見等作為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價指標[52-53]。
第一種方法強調對內部控制運行情況進行評價,沒有考慮對執行后的效果進行評價,并且該方法過程較為繁瑣,偏重主觀評價,是否滿足成本效益原則值得商榷;第二種方法主要是針對內部控制要素進行評價,但對要素的評價結果是否能夠反映內部控制系統整體有效性值得懷疑,而且該方法對要素執行效果進行評價也倚重于主觀評價,人為評價誤差難以避免,最終會影響到評價結論的客觀性;第三種方法是針對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評價,盡可能將評價過程進行量化,增強了企業間的可比性,便于具體操作,但需要對具體評價指標進行慎重選擇,應針對具體子目標,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和數據公開可得的原則,選擇盡可能多的指標從多個維度體現子目標的實現程度;第四種方法以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程度來替代內部控制有效性,有失偏頗。因此,本文擬采用第三種方法,根據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建立綜合評價指標,在指標選取時,盡量選用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中包含的指標,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基于對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的4種思路的回顧,本文認為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目的,是為企業實現內部控制目標提供合理保證,這也為進一步進行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明了方向。因此,以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作為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價標準比較合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內部控制目標定義為“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借鑒王宏等(2011)和張兆國等(2011)的方法[50-51],本文將內部控制目標劃分為五個子維度:合法合規目標、資產安全目標、財務報告目標、經營目標和戰略目標,根據《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規定的評價原則,即全面性、重要性和客觀性,充分考慮數據的可得性以及成本效益原則,將以上5個內部控制目標進行量化,建立兩個層次的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
以上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各指標具有不同的維度,因此需要先對負向指標正向化,然后進行無量綱化。由于不同行業的經營特點和內部控制方式都存在顯著差異,不應采用同一標準,因此本文采用取相反數的方法將負向指標正向化,采用分行業的均值化處理方法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最后計算評價得分,樊綱和王小魯(2011)研究發現,當指標體系中含有較多的變量時,包含的信息比較充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算術平均法計算的結果比較相近[39],因此本研究將經過處理后的數據采用算術平均法計算變量的權重,得出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整體得分,以此作為內部控制水平的替代變量。
為了驗證本文所建立內部控制指標體系的可靠性,我們將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得分(IC)與迪博數據庫中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ICD)和內部控制指標得分(ICO)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本文所建立的指標體系(IC)與迪博數據庫中所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ICD)和內部控制評價指數(ICO)的相關系數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相關系數從0.08到0.4不等。這一方面說明這3個指數的指向一致,另一方面說明這3個指數能從不同維度體現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通過相關性分析,我們發現:以目標為導向建立的指標體系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顯著相關,能較好的體現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本文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從多個維度度量內部控制各個子目標的實現程度,可靠性較好,接下來的實證部分采用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來度量內部控制有效性。
7.控制變量
根據已有研究成果[17,54-55],本文選取以下控制變量:(1)資產規模,用來控制企業規模;(2)資產收益率,用來控制企業的盈利能力;(3)企業分部數量,用來控制企業業務復雜程度;(4)主營業務增長率,用來控制企業成長性;(5)是否兼并和重組,用來控制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6)產權性質,用來控制實際控制人;(7)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用來控制股權集中度;(8)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用來控制股權制衡度;(9)獨立董事占董事會人數的比例,用來控制董事會特征。此外,為了控制行業和年度的影響,增設了行業和年度兩個虛擬變量。控制變量具體定義詳見表2。

表2 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表3 主要變量定義表
為檢驗各種制度性因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根據以上變量定義,本文建立以下檢驗模型:

表4是對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統計結果表明,內部控制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差距比較大,說明不同企業的內部控制水平存在較大差異。而市場化程度,法律制度、政府干預程度、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媒體監督的標準差都比較大,說明不同地區的制度環境建設不均衡,不同企業所面臨的這些制度性因素存在較大差異。

表4 全樣本描述性統計
表5是分年度對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得分的描述性統計。從表中可以發現,2010年的內部控制得分與2009年相比,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最高,這與當年財政部等5部委聯合發布一系列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具有一定關系,五部委聯合發布,向資本市場傳遞了強化內部控制的有力信號,促使各企業都加強了內部控制建設,有力的保障了內部控制有效性目標的實現水平。但我們也發現,在隨后的2011年,內部控制指標得分的均值卻有所降低,但標準差卻呈現持續增加趨勢,這一方面表明不同企業間依舊存在較大差異,并且這個差異程度在增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根據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實施方案,2011年率先在國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實施,而在本文的樣本中為了消除不同上市地所面臨的監管差異影響,恰好剔除了這些企業,這也會對結果產生一定影響。隨著2012年實施范圍的逐漸擴大,內部控制有效性整體水平呈現上升趨勢,而標準差卻減少了,說明企業間的內部控制差異在逐漸減小。

表5 分年度內部控制有效性評價指標的描述統計
我們考察了表3中所有變量的VIF值,發現均小于2,表明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為消除極端值的影響,本文將連續變量都進行了1%的縮尾處理。在控制了資產規模、資產收益率、業務復雜程度(企業分部數量)、企業成長性、是否兼并和重組、產權性質、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獨立董事比例以及年度和行業等變量的基礎上,本文首先將市場化程度、政府干預、法律制度、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媒體關注5個影響因素分別代入模型(2)進行回歸,然后將五個因素同時放入回歸方程進行回歸。這兩方面的回歸結果見表6。由此表可見:(1)市場化程度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顯著正相關,這充分表明,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企業為了向市場傳遞健康發展的信號,會努力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2)政府干預程度則與內部控制有效性顯著負相關,這說明政府干預較多的地區,企業更傾向于通過尋求政治關聯等方式來獲取資源優勢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忽視了自身內部控制建設。(3)注冊會計師審計與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不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與假設不一致。其可能的原因是我國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和內部控制審計時,往往會選擇同一家事務所為其提供咨詢服務和鑒證服務,這必然會導致注冊會計師審計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實現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真正提升。(4)法律制度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顯著相關,法律制度越完善,表明地方政府比較重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通過法規對內部控制的重視,強化了企業管理層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強制性。(5)媒體監督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顯著正相關,因為媒體關注越高的企業,企業信息更加公開透明,為了避免不良信息在資本市場上對企業造成影響,更有動力通過加強內部控制建設來提高企業的風險管控能力,以此來提高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6)控制變量方面,是否發生重組與內部控制有效性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資產規模、資產收益率、企業成長性、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都與內部控制有效性顯著正相關;而與獨立董事比例、產權性質和業務復雜程度具有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表6 回歸結果

表7 分指標回歸結果
以上在分析各制度性因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時,是把內部控制有效性作為一個綜合指標來加以考察的。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分析各制度性因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五個維度(合法合規目標、資產安全目標、財務報告目標、經營目標和戰略目標)的影響。其回歸結果見表7。由此表可見:(1)法律制度與合法合規目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政府干預與資產安全目標具有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市場化程度、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媒體關注與資產安全目標具有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2)市場化程度、注冊會計師審計與資產安全目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政府干預與資產安全目標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法律制度和媒體關注與資產安全目標具有不顯著的相關關系;(3)市場化程度、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制度和媒體關注與財務報告目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政府干預與財務報告目標具有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4)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制度和媒體關注與經營目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市場化程度與經營目標具有不顯著的相關關系,政府干預程度與經營目標具有不顯著的負相關關系;(5)市場化程度、法律制度和媒體關注與戰略目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政府干預和注冊會計師審計與戰略目標具有不顯著的相關關系。這充分說明制度性因素對內部控制有效性及內部控制五個目標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結果見表7。
此外,我們還進行了以下穩健性測試:(1)以是否披露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來替代內部控制有效性;(2)以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來衡量業務復雜度;(3)以是否是國內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收費分別替代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4)以樊綱等(2011)[39]法律制度環境指數來替代地區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5)以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即企業注冊所在地區的人均GDP取自然對數作為市場化程度的替代變量。穩健性檢驗的結果與上表6中的結果基本一致,不存在較大差異。限于篇幅,結果未在文中列示。
本文通過上述實證分析發現:市場化程度、法律制度、媒體關注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注冊會計師審計與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政府干預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通過對內部控制有效性5個目標的分別考察,發現法律制度與合法合規目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市場化程度、注冊會計師審計與資產安全目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政府干預與資產安全目標的實現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市場化程度、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制度和媒體關注與財務報告目標的實現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制度和媒體關注與經營目標的實現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市場化程度、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制度和媒體關注與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些研究結論表明,在研究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問題時,必須考慮制度環境等外部控制的影響,只有外部控制和內部控制的有效配合,才能達到效率最大化。這些結論對于深入理解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之間的關系以及加強對兩者之間的有效整合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1]李連華.內部控制理論結構: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礎與政策建議[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2]張繼德.兩化深度融合條件下企業分階段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研究[J].會計研究,2013(6):69-74.
[3]Hurwicz L.Optimality and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in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es[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4]Hurwicz L.On Informationally Decentralized Systems[C]//R Rader,McGuire.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Amsterdam:North-Holland,1972.
[5]Hurwicz L.The Desig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s[C].//Arrow KJ,L Hurwicz.Studies in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es.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6]Maskin E.The Existence of Economic Equilibria:Continuity and Mixed Strategies[M].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1977.
[7]Maskin E.Nash Equilibrium and Welfare Optimality,Presented at the 1977 Summer Workshop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in Pari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9,66(1):23-38.
[8]Maskin E,Sj?str?m T.Implementation theory[J].Handbook of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2002(1):237-288.
[9]Myerson R B.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the Bargaining Problem[J].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79:61-73.
[10]Myerson R B.Optimal Auction Design[J].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81,6(1):58-73.
[11]Myerson R B.Optim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in Generalized Principal-agent Problems[J].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1982,10(1):67-81.
[12]Myerson R B.Multistage Games with Communication[J].Econometrica: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86:323-358.
[13]Myerson R B.Credible Negotiation Statements and Coherent Plan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9,48(1):264-303.
[14]康芒斯.制度經濟學(上冊)[M].于樹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5]霍奇遜.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宣言[M].中譯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6]孫 錚,劉鳳委,李增泉.市場化程度政府干預與企業債務期限結構——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05(5):52-63.
[17]劉啟亮,羅 樂,何威風,等.產權性質、制度環境與內部控制[J].會計研究,2012(3):52-61,95.
[18]La Porta R,F Lopez-de-Silanes,A Shleiferand R,et al.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6):1113-1155.
[19]辛 宇,徐莉萍.投資者保護視角下治理環境與股改對價之間的關系研究[J].經濟研究,2007(9):121-133.
[20]靳文輝.宏觀調控法律制度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9(5):1-7.
[21]楊雄勝,李 翔,邱冠華.中國內部控制的社會認同度研究[J].會計研究,2007,10(8):60-67.
[22]陳冬華,章鐵生,李 翔.法律環境、政府管制與隱性契約[J].經濟研究,2008(3):60-72.
[23]楊有紅,何玉潤,王茂林.市場化程度、法律環境與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的披露——基于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1,25(1):9-16.
[24]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F,Shleifer A,et al.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1):3-27.
[25]Pistor Katharina,Xu Chenggang.Governing Stock Mar-ke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Lessons from China[J].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2005,7(1):184-210.
[26]宋衍蘅,肖 星.監管風險、事務所規模與審計質量[J].審計研究,2012(3):83-89.
[27]陳麗紅,張龍平.行業專門化與審計質量——來自中國審計市場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10(11):111-119.
[28]BretonMiller L,Miller D.Why Do Some Family Businesses Out‐ Compete?Governance,LongTerm Orientations,and Sustainable Capability[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6,30(6):731-746.
[29]Bushee BJ,Core JE,W Guay.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Press as an Information Intermediary[J].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2010,48(1):1-19.
[30]鄭志剛.法律外制度的企業治理角色——一個文獻綜述[J].管理世界,2007(9):136-159.
[31]Dyck,Alexander,Natalya Volchkova,and Luigi Zingales.TheCorporat e Governance Role of the Media:Evidence f rom Russia[J].Journal of Finance,2008,(63):1093-1136.
[32]李培功,沈藝峰.媒體的企業治理作用——中國的經驗證據[J].經濟研究,2010(4):14-27.
[33]North,D.(1981a),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ch.12,New York,Norton.
[34]賀建剛,魏明海,劉 峰.利益輸送,媒體監督與公司治理:五糧液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8(10):141-150.
[35]于忠泊,葉瓊燕,田高良.外部監督與盈余管理——針對媒體關注、機構投資者與分析師的考察[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9):90-99.
[36]夏立軍,方軼強.政府控制,治理環境與公司價值[J].經濟研究,2005(5):40-51.
[37]樊 綱,王小魯,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38]McNichols M.Discussion of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J].Accounting Review,2002(77):61-69.
[39]DeFond M L,Francis J R.Audit Research after Sarbanes-Oxley[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05,24(s1):5-30.
[40]Dechow P M,Dichev I D.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s1):35-59.
[41]王立勇.內部控制系統評價定量分析的數學模型[J].審計研究,2004(8):53-59.
[42]戴 彥.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A省電網公司的案例研究[J].會計研究,2006(1):69-76.
[43]于增彪,王競達,瞿衛菁.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亞新科工業技術有限企業的案例研究[J].審計研究,2007(3):47-52.
[44]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課題組.論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制度的現實模式——基于112個企業案例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0(6):51-61.
[45]張諫忠,吳軼倫.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在寶鋼的運用[J].會計研究,2005(2):11-17.
[46]駱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模糊評價[J].審計研究,2008(6):84-90.
[47]陳漢文.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N].證券時報,2010-06-11(A10).
[48]張先治,戴文濤.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系統研究[J].審計研究,2011(1):69-78.
[49]Andrew J Leone.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A Discussion of Ashbaugh,Collins,and Kinney(2007)and Doyle,Ge,and McVay(2007)[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224-237.
[50]王 宏,等.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J].會計研究,2011(12):20-24.
[51]張兆國,張旺峰,楊清香.目標導向下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檢驗[J].南開管理評論,2011,14(1):148-156.
[52]Christine A.Botosan.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7,72(3):323-349.
[53]深圳市迪博企業風險管理技術有限企業.中國上市公司2008內部控制白皮書摘要等資料[N].中國證券報.2008-06-24.
[54]Doyle J,Ge W,McVay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93-223
[55]張 穎,鄭洪濤.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審計研究,2010(1):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