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祥,張明玉,王杰群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44)
知識探索是人類社會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教育部門、科研部門、生產部門的技術機構以及生產部門在“干中學”形成的強大知識生產能力,是任何一個物質生產部門都無法比擬的。但到目前為止,知識所創造的無形價值始終也沒有被更好地揭示出來。
經濟短缺時代的“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勞動創造的價值;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的“要素價值論”“資源稀缺性價值論”強調了“土地、資本、勞動”三要素以及物質資源的稀缺性價值;市場經濟時代的“主觀消費價值論”“供求稀少性價值論”和“均衡價格理論”則從消費與市場的角度揭示了價值的產生。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生產的獨立分工以及知識分化成獨立的生產要素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知識的重要價值,由此“創新理論”“信息價值論”“知識價值論”相繼出現,使價值理論開始向著價值創造的知識源泉邁進。
1997年,馬修·威格曼提出了知識價值鏈概念后[1],李慶琦等建立了包括知識管理基礎和知識過程基礎的知識價值鏈[2],蒂姆·帕沃研究了知識價值鏈的適應與重構過程[3],霍爾斯阿普爾與辛格從組織內的知識和組織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出發構建了知識價值鏈[4],丹妮拉·卡魯斯等運用知識過程輪和知識資產地圖來描述知識管理[5],陳永隆等以多個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包含知識輸入端、知識活動端與價值輸出端的知識價值鏈[6]。李健與趙澄謀通過文獻梳理后認為,大多數學者仍側重于知識鏈的研究,知識價值鏈沒有與企業整體業務流程和企業的實體價值聯系在一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7]。
現實世界中,生產要素大多數都是知識與勞動、資本、物質等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的“復合生產要素”,知識所創造的價值不僅包括知識分化成獨立生產要素所創造的“獨立價值”,更應該包含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緊密結合且在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復合價值”。傳統價值理論側重于實體價值以及實體價值鏈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現代價值理論側重于知識的獨立價值以及單純的知識價值鏈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鑒于此,本文從復合生產要素的知識屬性出發,揭示生產要素的知識特征和知識價值,并由此構建知識價值鏈和企業的綜合價值體系。
人類社會是在知識的進步推動下實現發展的,一方面知識的分工與分化①知識分工是指產生了獨立的知識生產部門,其中包括企業內部獨立的知識生產部門和社會獨立的知識生產部門;知識分化是指知識不再僅僅依附于其他生產要素,而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知識分工促進了知識向經濟要素和資本要素的演變,知識分化使知識從一個依附于其他生產要素中的非主導要素逐漸演變成以知識為主導的生產要素,從一個非獨立的生產要素逐漸演變成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促進了知識的發展并創造了獨立價值,另一方面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廣泛結合,產生了新的復合性生產要素,在生產方式、生產過程以及市場實現中創造復合價值。知識通過活化或物化②知識活化是指知識轉移到了知識工作者、技術工作者等智力性生產要素中,使知識工作者繼續創造新的知識,使技術工作者在生產中發揮更大的能動作用。知識物化是指將知識內置到物質性生產要素中,使其成為物質要素的知識屬性。路徑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后,知識不再具有獨立的形態,而是使復合生產要素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屬性。知識屬性為復合生產要素創造的“無形價值”難以直接觀察也無法直接計量,這為研究知識價值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本文通過研究復合生產要素的知識屬性,來揭示知識所創造的無形價值。
當今時代,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就是知識的廣泛滲透以及與其他生產要素的緊密結合[8]。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后,復合生產要素具備了更多的知識屬性與知識特征,從而促進了生產要素的演變,也拓展了知識的范疇。
(1)知識與信息和技術相互關聯,知識是有價值的信息,信息有價值的應用便成了知識,技術是知識應用的體現,技術是知識的應用方式,從經濟意義上講,廣義的知識可包含信息和技術。(2)人力資本是知識的主體和載體,人力資本之所以成為特殊資本,是因為它承載了知識和相關技能,并能夠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所以人力資本更具有典型的知識特征。(3)制度和管理是利用知識和認知所進行的管理安排,是一種非物質化的手段和方式,是相關知識在管理領域的具體應用。從大知識的角度講,制度和管理可以看作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類泛化了的知識,是“知識”的一種具體體現[9]。(4)知識可通過技術路徑物化到產品中,使物質要素具有了知識屬性,從而使產品的屬性和特征發生一定的改變。產品特性的改變、質量的提升、性價比的提高、產品更新換代以及新產品的出現,歸根結底都是知識作用的結果。
從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復合關系可以看出,知識在創造價值的經濟活動中廣泛活化或物化于各種生產要素中,使之具有一定的知識屬性,當某一要素的知識屬性遠超過其物質屬性,且這一要素或生產方式主要以其知識屬性創造價值時,我們就可以將其看作是泛化了的知識。因此廣義的知識包括信息和技術,泛化的知識包括制度、管理、人力資本和知識性產品。當某種生產要素的知識含量增加到一定比重、且知識特征成為該要素的主導特征時,該要素就會逐步從傳統要素中分化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知識性”要素。例如,勞動要素分化出了智力勞動,資本要素分化出了人力資本和無形資本。目前這種知識性生產要素已被經濟學家用來更好地解釋經濟增長①由于復合生產要素的大量存在,知識價值又很難從復合價值中剝離出來,所以新古典經濟模型中的“索洛殘差”和“丹尼森余數”只能用綜合生產率、技術進步、知識進展等籠統的概念來解釋。在最新發展的內生增長模型中,經濟學家分別用“干中學”模型、物質生產部門和人力資本生產部門或教育部門的“兩部門”模型、“人力資本”、“R&D”等知識要素或知識性要素來更好地解釋經濟增長。。這樣,根據知識屬性和知識所占的比重,本文將生產要素分為物質生產要素、知識生產要素和具有一定知識屬性的復合生產要素三類(表1)。這三類要素的知識含量會影響生產要素的自身價值以及在生產過程中的價值創造能力和價值創造水平,也影響這類生產要素在總生產要素中所占的比重。

表1 生產要素的知識屬性分類
知識分化成獨立的生產要素后,知識要素更加活躍,也創造了較高的價值。由于知識性要素作為獨立生產要素所創造的一次價值比較獨立,所以容易被考察和度量。而知識活化或物化到其他生產要素后,知識不再具有獨立性,知識所創造的二次價值就不容易被剝離出來進行考察。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分析復合要素的知識屬性,用知識的“結構含量”對知識價值進行評價。
生產要素具有從內核到外延的層次結構以及由不同功能區構成的功能結構。內核層面的核心屬性是生產要素核心價值的體現,也是生產要素存在的理由,如果沒有核心屬性,生產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外延屬性是生產要素外延價值層面的屬性,外延屬性依托核心屬性而存在,豐富了生產要素的使用價值。功能屬性是生產要素所具有的多種功能的體現,功能屬性存在于生產要素的核心層次和外延層次中。不同知識作用于不同的層次結構和功能結構區,將產生不同的推動作用。不同層次結構和功能結構區中,知識含量不同,價值水平也不同。這樣,根據生產要素屬性的層級結構和功能結構,可構建一個由核心功能屬性集和外延功能屬性集構成的二元簡化模型(圖1),對模塊知識與生產要素結構屬性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圖1中CX表示生產要素的核心功能屬性,Ci表示該核心功能的價值權重;Ex表示生產要素的外延功能屬性,Eι表示該外延功能的價值權重;Ki表示物化到功能區i中的模塊知識,表示知識物化到該功能區后的復合屬性,這樣可通過“Ki/MΚi”來評價知識在復合要素中所創造的價值水平。

式中V為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后所創造的復合價值,可在實踐中進行計量。知識所創造的二次價值V'也可以利用價值增量在實踐中進行測量,通過“V'/V”的測量值可評價出知識含量“K/M”所代表的價值水平。
不同的模塊知識作用于生產要素不同的結構區域所產生的推動作用也是不同的。核心功能的價值權重Ci一般會大于外延功能的價值權重Ei,知識物化越貼近于生產要素的核心屬性,所產生的進步推動作用就越大,知識所創造的價值也就越大,如電視機從模擬成像到數字成像的技術進步價值遠高于外觀、尺寸等外延屬性上的技術進步價值。同理,作用于時代核心生產要素、稀缺性生產要素、前沿生產要素的知識創新,對社會發展和經濟推動的作用也會更大。
知識要素的邊際效益遞增,物質要素的邊際效益遞減,復合性生產要素的邊際效益特征會同時受到知識邊際效益遞增和物質邊際效益遞減的雙重影響。知識要素的邊際效益遞增與知識的活性相關,物質的邊際效益遞減與物質的惰性相關,知識物化到復合生產要素后,復合生產要素中的知識屬性仍具有一定的活性,其邊際效益遞增也會隨之作用于復合生產要素中。隨著知識的老化,復合生產要素中知識屬性的活性逐步降低,物質化特征逐步上升,知識屬性的邊際效益遞增隨之減弱,如圖2左側物化知識的邊際效益變化曲線所示。
知識物化后存在從知識特征逐步向物質特征的衰變過程,這種知識屬性向物質屬性的衰變也就導致了物化知識的邊際效益從遞增到遞減的逐步轉變。反過來,隨著物質要素中知識含量的增加,物質要素的邊際效益也會產生遞增期的向上漂移或遞減期的后向延緩(圖2右側曲線)。如邊際效益已經遞減為零的廢棄垃圾,資源化利用后又產生了新的邊際效益;再如體力勞動的邊際效益遞減,人力資本的邊際效益遞增,其邊際效益產生變化的原因在于物化知識或活化知識的影響。

圖2 復合生產要素的邊際效益特征
由于知識廣泛地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產生了復合性生產要素,復合性生產要素的知識屬性有顯性表現時,復合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遞增就會在經濟增長中產生更加廣泛性的影響。(1)知識內置到生產方式中,形成了技術水平與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生產方式,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或減少了對傳統資源的消耗與依賴,如無紙化網絡傳送;(2)知識推動了產品創新,新的原材料或中間產品替代了部分傳統物質,產生了新的邊際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物質資源的稀缺性得到緩解,如工程塑料對部分鋼材的替代;(3)知識活化或物化到其他生產要素后,提高了這些生產要素的知識含量,延緩了邊際效益遞減的發生期或降低了邊際效益的遞減率;(4)隨著知識、技術、人力資本、信息等無形要素在總生產要素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報酬遞增規律也從一個或某幾個領域向其他眾多的領域延伸,普遍性日益凸顯[10]。
這樣,知識要素的邊際效益遞增產生了雙重貢獻:第一,代表知識的技術和人力資本存在顯著的邊際效益遞增,很大程度上抵消物質要素的邊際效益遞減;第二,知識通過活化或物化的方式內置到其他生產要素中,改變了其原有的邊際效益遞減發生期或遞減率,使之在“新組合”中遵循“新的邊際效益遞減”。由于復合生產要素的邊際效益發生了變化,使得物質資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可以促進經濟增長[11]。
知識的作用不僅表現在對生產要素的積極推動方面,還可對生產方式、生產過程、中間產品或商品以及市場實現產生同樣的影響,而且通過生產的傳導機制和產品的轉移機制,知識對前端要素或生產環節的推動影響最終會傳遞到市場端。這樣,知識價值創造體系與傳統價值創造體系的有機融合,構成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價值體系,如圖3所示。

圖3 知識經濟價值體系
在知識的直接推動或復合生產要素的間接作用下,產品的結構、功能、質量會發生目的性的改變,從而引起了產品效用和效用價值的變化,使產品效用具有了異質性和差異化,由此也改變了產品的市場競爭水平。產品效用變化以及市場競爭水平變化進一步影響了該產品相對于消費者的邊際效用、主觀效用,同時也影響了該產品在市場中的均衡價格。
在現代營銷觀念指導下的知識開發和利用總是從挖掘市場潛在需求、滿足消費偏好開始的,所以知識推動的產品效用變化一般總是朝著滿足市場潛在需求以及迎合消費偏好的方向進行,知識推動對后向效用價值的影響也基本上是正向的。挖掘潛在需求后的改進產品或新產品可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邊際欲望,因此在提高邊際效用的同時也提高了消費者的主觀效用價值,而滿足消費者偏好的產品效用變化會更直接地促進主觀效用價值的提高。知識推動的產品效用價值提高還會通過市場競爭力提升來影響市場均衡價格,知識拉動的主觀效用價值提高也會通過市場需求的增加來影響市場均衡價格,在二者共同的作用下,市場動態均衡將市場競爭力強、消費需求旺盛的優勢產品推向價值頂端。
人類從客觀世界隱含的未知中挖掘出已知知識并進行一系列應用的過程就是知識的生產過程,人類在知識生產過程中所獲得的隱性知識比顯性知識更廣泛[12],隱性知識常常也比顯性知識更重要。在企業創新活動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還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是知識生產的一個微循環過程[13]。活化到知識工作者、技術工作者等智力性生產要素中的知識也會形成知識的再生產,活化知識的再生產屬于知識生產的另一個微循環。
知識生產過程雖然也是一個不斷挖掘、不斷積累的過程,但由于知識具有無損耗性和無限次的可利用性,已取得的知識不需要再重復進行挖掘生產,所以知識的生產過程不存在簡單的重復再生產過程,只存在領域擴大或深入挖掘的創新生產過程,知識的這種生產特征使知識生產呈現出一種螺旋上升的脈動式發展。
物質產品具有私人屬性和消耗性等特點,需要通過連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以滿足社會的廣泛需求。這種連續生產又包括兩種相互結合的生產方式,一種是通過規模化的發展方式進行重復再生產以滿足社會的數量需求,另一種是通過差異化或質量、性能改善的發展方式進行改進再生產以滿足社會的進步需求。前者可以在原有技術條件下通過物質投入進行簡單再生產,后者則需要知識的推動來改善要素或生產的技術條件。也就是說,沒有知識進步參與的物質生產過程僅僅是一個重復再生產過程,只有在知識進步的推動下,物質生產才可能實現質量和水平上的轉變。
現實的生產過程不是單一的知識或物質生產過程,而是知識生產與物質生產相融合的生產過程,因此現代企業交替在兩個世界中運作,一個是物質生產的實體經濟世界,另一個是知識生產的知識經濟世界[14]。知識生產與物質生產通過知識物化和知識活化相連接,形成如圖4所示的“知識推動”+“物質生產”的全要素生產過程。“知識的螺旋上升脈動生產”+“物質的循環往復連續生產”推動全要素生產呈“波浪式前進”。

圖4 知識推動下的全要素生產過程
在全要素生產過程中,知識的動態推動還體現為知識的不斷創新以及知識的老化與更新,知識創新促進了知識增長,也就意味著推動了知識的老化。現代社會,人們常以“知識爆炸”來形容知識的幾何級增長和知識的創新速度,人類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換代用了43年,從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用了14年,集成電路廣泛應用后又誕生了摩爾定律。很多信息科學領域的專家認為,信息領域知識的半衰期只有3年。知識創新速度的加快,促進了知識量的積累、質的提升和知識結構的改變,縮短了知識推動下的物質生產進步周期,使知識的動態推動作用更加顯著。
從知識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的動態過程可以看出,在未取得知識進步的發展周期內,社會生產主要為“一定技術和管理條件下”的簡單再生產,知識所創造的二次價值體現在知識物化后隨物質生產所創造的積累價值。在取得知識進步并對物質生產產生創新推動階段,知識創造的價值更主要地體現在了知識推動的生產進步上,知識推動使社會生產進入到更高水平的技術周期內發展,直至進入下一個“知識創新-物質生產”的推動循環[15]。為更好地了解知識的推動過程,本文通過一個具體實例來說明知識生產對物質生產的推動原理以及知識的價值創造過程。
1960年,袁隆平在早稻試驗田找到了一株“天然雜交稻”,發現水稻具有雜交優勢,于是便展開了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歷時16年,攻關小組研究出了整套雜交水稻的制種技術,即完成了知識生產過程。這項知識成果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對這項知識成果進行價值評估就可知道該成果所創造的獨立價值,如果將這項知識進行成果轉讓,就可實現知識價值的經濟轉換。1976年,“三系雜交水稻”技術物化到種子中,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進入知識進步推動下的物質生產過程,知識價值開始體現為知識物化后隨物質生產所創造的二次價值。20世紀80年代起,科研團隊又開始推進“兩系法”的研究,進入了新一輪的知識生產過程。1995年,“兩系雜交稻”成功研制,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使雜交水稻的生產又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發展水平。1976年全國雜交秈稻首年種植面積達13.8萬hm2,到1991年雜交水稻推廣面積達0.17億hm2(此后,一直穩定在0.17億hm2左右),強優勢雜交組合的單產達7.5t/hm2左右,增產在20%以上[16]。根據上述數據,通過增產水平,利用公式V'=∫S(t)·Δ(t)·P(t)dt便可計算出“三系雜交水稻”技術物化后所創造的二次價值,其中S(t)為“三系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Δ(t)為“三系雜交水稻”的增產量,P(t)為“三系雜交水稻”的當期價格,積分上下限為“三系雜交水稻”的技術生產周期。
從知識推動的全要素發展過程可知,知識生產既是相對獨立的生產領域,又與物質生產緊密結合。人類從探索浩瀚的未知世界中獲得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形成知識產出,并從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以及知識活化這兩個微循環中形成另一部分知識產出。產出的部分知識成果實現市場轉化,創造一次價值后再進入物質生產;另外一部分知識產出通過知識活化,或者活化在知識微循環生產中,或者活化到智力性生產要素中參與物質生產;還有一部分知識產出經過物化途徑參與到物質生產中。通過上述途徑,知識最終都參與到了物質生產中,在與其他生產要素、生產過程、產品及市場實現廣泛結合后創造了二次價值。知識的這種雙重價值創造方式構成了如圖5上部分所示的知識價值鏈。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知識價值鏈不但比實體價值鏈覆蓋的價值創造范圍更廣,而且也逐步超越了實體價值鏈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主要方式。現代企業可以看作是一個知識積累的組織或知識的集合體,企業的生產過程不僅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而且由于內部組織結構、人員特征、分工特性以及管理手段等不同,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知識積累與協調機制,造成了不同企業之間所積累的知識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進而決定了企業之間不同的知識優勢,最終形成了企業以其特有知識為代表的特有資源形式,企業的競爭優勢便產生于企業知識積累所形成的特定知識優勢[17]。不但企業的成長表現為企業內部知識和能力的積累,產業的組織協調所依賴的也是企業間的共同知識積累,知識積累的質和量的差異決定了現實企業之間具有不同的競爭優勢和成長潛力[18]。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價值鏈和實體價值鏈還同時在兩個世界中運行:一個是管理者可以看到、觸及到的由資源組成的物質世界,稱之為“市場場所”;另一個則是由信息所組成的虛擬世界,稱之為“市場空間”[19],虛擬價值鏈將知識價值鏈和實體價值鏈拓展到了信息化的虛擬發展空間①Rayport和Sviokla將信息增值活動以及通過信息渠道為顧客“重新創造價值”的活動歸屬于虛擬價值鏈所涵蓋的價值創造活動,本文將廣義知識的概念拓展到信息范疇后,這部分價值創造活動更應該納入到知識價值鏈的覆蓋范圍,這并不影響Rayport和Sviokla對虛擬價值鏈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在經營層面,現代企業可以超越產品邊界、超越時間邊界、超越空間邊界、超越運作邊界在更廣闊的虛擬空間中發展;在管理層面,現代企業可以超越垂直邊界、超越水平邊界在虛擬網絡中運行;在操作層面,現代企業可以實現虛擬研發、虛擬制造、虛擬銷售、虛擬物流,從而使企業在超越實體邊界的過程中實現虛擬運營[20]。
知識價值鏈提升了實體價值鏈的發展水平,衍生并推動了虛擬價值鏈的發展;虛擬價值鏈為知識價值鏈和實體價值鏈拓展了虛擬發展空間,并搭建了知識價值鏈和實體價值鏈的虛擬運營平臺,使企業的知識價值鏈和實體價值鏈實現無邊界發展。這樣,知識價值鏈、虛擬價值鏈和實體價值鏈“三鏈合一”,共同構成了企業綜合價值體系,如圖5所示。

圖5 知識價值鏈與企業綜合價值體系
傳統價值鏈僅解釋了實體要素和生產過程所創造的價值增值,而引入知識價值鏈和虛擬價值鏈的企業綜合價值體系可解釋企業投入產出以及市場實現的全要素、全過程的價值創造,并且將價值創造空間拓展到了信息化的虛擬世界。傳統的生產要素論、價值鏈理論、生產函數理論、效用價值理論和均衡價格理論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價值的形成,而“三鏈融合”的企業綜合價值體系不僅包括了生產全要素,還完善了知識和信息與實體生產相結合的現代生產方式,同時拓展了企業運行空間,是一個更為完善的企業綜合價值體系。企業綜合價值體系不僅反映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特征,還預示著知識價值鏈將占據企業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并推動虛擬價值鏈發展到極致,從而使人類社會進入以知識為核心的智能化發展時代。
(1)現實世界中,大多數生產要素屬于知識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而產生的復合生產要素。由于知識可無限積累于其他生產要素中,這使得復合生產要素的知識屬性逐步遞增,復合生產要素的價值創造水平也隨之得到提升。(2)知識通過活化或物化兩種途徑內置到生產要素、生產方式或各類產品中,成為其他生產要素、生產方式和產品本身不可分割的本質屬性,知識的邊際效益遞增特征由此也會相應地在其中體現出來,從而改變了其他生產要素、生產方式或物質產品的邊際效益遞減率,并通過傳導效應對消費者和市場產生正向推動,進而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3)結合于生產要素核心功能區的知識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往往大于生產要素外延知識屬性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因此生產要素核心層面的知識屬性所產生的技術進步往往會使生產要素取得絕對競爭優勢,同時推動生產要素產生長周期的技術進步,生產要素外延層面的知識屬性所產生的技術進步也會使生產要素取得相對競爭優勢,并推動生產要素產生短周期的技術進步。(4)社會全要素推動的發展過程可分解為知識創新推動和物質再生產兩個維度。知識生產是一個螺旋上升的脈動式生產過程,其中包括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轉化以及知識活化過程中的兩個微循環,物質生產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連續再生產過程,知識創新推動是促使社會生產產生升級的根本動力,知識創新推動與物質再生產相融合使社會生產呈現波浪式前進。
(1)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物質生產方式已經成為基礎生產方式,知識生產以及知識與物質的結合才是人類持續發展的高級生產方式。所以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要取得長足發展與競爭優勢,必須依靠內部資源和外部網絡建立相應的知識創新體系,從而依靠知識價值鏈提升企業的實體價值鏈發展水平,依靠知識價值鏈提高企業的整體價值創造水平。(2)當今時代,企業價值創造空間已經拓展到了信息化的虛擬網絡空間,因此企業應同步構建虛擬價值鏈以豐富企業發展手段、提升企業發展水平、拓展企業發展空間、迎接智慧時代挑戰。(3)知識主導和全面信息化的現代社會推動企業構建知識價值鏈、虛擬價值鏈和實體價值鏈相融合的企業綜合價值體系,同時知識分工和信息化發展還極大地推動了價值網絡的發展,所以企業不但要構建“三鏈融合”的綜合價值體系,還要構建企業外部的價值網絡,使企業在更大的價值網絡中實現發展。(4)在知識沖擊和信息浪潮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無論是沿著“價值微笑曲線”還是“價值網絡結構”進行升級,企業轉型升級的根本路徑是知識化和信息化發展,即從有形價值向無形價值邁進,實現有形價值與無形價值的有機結合,從實體經營向虛擬運營邁進,實現實體經營與虛擬運營的有機結合。因此,構建知識價值鏈、虛擬價值鏈和實體價值鏈相融合的企業綜合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1]WEGGEMAN M.Kennismanagement:inriching en besturing van kennisintensieve organisaties[M].Schiedam:Scriptum,1997.
[2]LEE ChingChyi,YANG Jie.Knowledge value chain [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0,19(9):783-794.
[3]POWELL T.The Knowledge Value Chain(KVC):How to fix it when it breaks[C]//Proceedings of the 22nd National Online Meeting.Medford:2001:301-312.
[4]HOLSAPPLE C W,SINGH M.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1,20(1):77-98.
[5]CARLUCCI D,MARR B,SCHIUMA G.The knowledge value chain:how intellectual capital impacts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27(6):575-590.
[6]CHEN YEONG LONG,YANG TzerChyun,ZsayShing LIN.A study on the modelling of knowledgevalue chain[C]//SPE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Integrated Modelling for Asset Management.Texas:2004:74-76.
[7]李 健,趙澄謀.知識價值鏈研究現狀分析[J].情報雜志,2012,31(2):103-107.
[8]凌 云,梁武泉.生產力要素新論[J].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89(3):10-14.
[9]肖 勇.知識經濟的思想淵源及其理論形式[J].情報科學,2005,23(8):1121-1132.
[10]石 濤,陶愛萍.報酬遞增:特殊性向普遍性轉化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7(4):5-12.
[11]潘士遠,史晉川.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刊,2002(4):753-786.
[12]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 press,1962.
[13]IKUJIRO Nonaka,HIROTAKA Takeuchi.The knowledgecreation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4]Kenichi Ohmae.The invisible continent:four strategic imperatives of the new economy[M].New York:HarperBusiness,2000.
[15]王樹祥,唐琮沅.無形價值鏈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6(2):108-109.
[16]李黎紅,倪建平,陳 乾,等.中國雜交水稻種業的發展和展望[J].種子,2013,32(2):56-60.
[17]姚小濤,席酉民.以知識積累為基礎的企業競爭戰略觀[J].中國軟科學,2001(2):100-104.
[18]劉 剛.知識積累和企業的內生成長[J].南開經濟研究,2002(2):48-51.
[19]Jeffrey F Rayport,John J Sviokla.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6):75-85.
[20]李海艦,陳小勇.企業無邊界發展研究——基于案例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1(6):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