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曉紅,李 軍,郝彩琴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中醫臨床用藥有兩個重要環節,一是中醫的辨證與組方,二是中藥的制劑與管理。中藥只有經過合理調劑,才能進入機體發揮作用。因此,中藥調劑技術是高職教育中藥及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培養具備中藥飲片調劑、中藥臨方炮制、湯劑制備、中成藥配方、中藥貯藏保管等能力的中藥調劑人員的一門課程[1]。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高職《中藥調劑技術》教材的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藥調劑就是中藥調劑人員根據醫師處方要求,按照調劑規范和原則,及時、準確地將中藥飲片或中成藥調配給患者的一項操作技術。中藥調劑人員要具備中藥飲片調劑能力、中藥臨方炮制能力、湯劑制備能力、中成藥配方能力、中藥貯藏保管能力,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等。
但目前中藥行業存在以下問題:柴胡藥材中摻有大量其他植物的根;劣質的藥品仍未徹底杜絕;從業人員不依法炮制,不按處方要求配藥;計量不準,療效與安全用藥難以保證等。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不高,尤其是實際操作能力不強。
目前,一部分中藥調劑技術培訓教材把調劑技術的內容融入到了《中藥藥劑學》教材中,內容簡單,不能覆蓋國家中、高級中藥調劑員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考核內容;一部分出版的相關教材內容基本上為:(1)緒論;(2)中藥材的鑒別;(3)中藥炮制;(4)中藥調劑;(5)臨方炮制與鑒別;(6)中成藥銷售;(7)中藥的貯存保管與養護等,在結構上分為必備知識和實際操作兩部分,實際操作內容較少,必備知識所占比重較大,從而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中藥調劑技術的教學內容應緊密結合中醫藥行業發展需要和市場變化要求,著重培養實踐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繼承中藥傳統理論的基礎上,以中藥調劑知識為主體,融合社會科學、市場營銷理論,不斷豐富中藥調劑技術的內容。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但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中藥專業的中藥調劑學內容過于簡單,無法適應市場對人才規格的需求[2]。因此,必須對中藥調劑技術進行課程改革,對教材進行開發。將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任務的過程中來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3]。課程及教材內容應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將必備知識融入實際操作中。通過課程改革及教材開發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高,真正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在藥學、中藥學相關專業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的建設工作中,與鳳凰職業教育出版中心合作,依托專家團隊,整體優化了《中藥調劑技術》教材的設計。
《中藥調劑技術》教材通過調研行業、市場,分析工作任務,編制課程標準,設計項目方案等,確定了教材的編寫原則,即理論知識“必需、夠用”,實踐技能包括基本操作技能和社會技能。
教材是由寧夏職業技術學院與寧夏中醫研究院、寧夏協力厚大藥房、沈陽藥科大學、寧夏醫科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單位共同合作開發的。聘請合作企業專家尤其是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藥工進教研室,同時派專業教師進企業實踐,充分利用教師的理論知識和企業專家、老藥工的實踐經驗,在課程專家的指導下,由企業專家、老藥工和專業教師共同制訂教材大綱和實施計劃,共同完成教材編寫。
教材的編寫應突出案例分析、實操練習,使教學任務與職業崗位相對應,實現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目標。同時,結合中藥現代化的發展,將中藥調劑的新技術、新知識融入到教材中,如KSOA中藥調劑管理信息平臺、小包裝中藥飲片的應用、免煎顆粒的應用等,使培養目標與行業發展相適應[4]。
近年來,由于“中草藥腎損害”的提出,有關中藥毒副作用的報道不斷增多,其中相當一部分與劑量密切相關。中醫大師李振華曾指出,醫師處方中每味藥的定量是有關鍵作用的,只能準確,不能隨意改變,否則不僅影響療效,甚至耽誤病情,危害生命。因此,可在教材中將行業中出現的一些事故以案例解析的形式融入其中,樹立學生正確的藥德觀念,培養學生的藥德行為,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責任心,對業務有鉆研精神,對患者體貼關懷。
教材完全按照當前中藥店或醫院中藥房的實際工作任務設計教學內容,根據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根據職業特征,將學習領域分解為主題學習單元,并合理地嵌入中藥調劑員職業能力標準[5],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很快適應崗位要求。中藥調劑是一項具有多學科理論知識和綜合性應用技術的工作,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配方得當,可提高治療效果,配方不當或有差錯,可能誤傷人命。中藥調劑任務通常有中藥飲片調劑、中成藥配方、中藥貯藏保管、中藥臨方炮制、湯劑制備5個任務,具體見圖1。

圖1 中藥調劑任務
《中藥調劑技術》教材作為藥學、中藥學相關專業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于2012年7月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為藥學類、中藥類、醫藥營銷等專業教學及中藥零售企業和醫院中藥房相關崗位的崗前培訓提供了教材。
教材按照中藥調劑員的工作任務,以項目實施為主線進行編寫,每個項目通過實施過程化解為若干個任務來完成,共分6個項目,22個任務。每個項目設置學習目標、知識拓展、知識鏈接、案例解析、目標檢測、實訓操作等多個任務,盡可能使用圖片、實物照片或表格將各個知識點展示出來,加強了理論和實踐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在“學中做、做中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6-7]。同時,為適應崗位需求,教材中還增加了中藥調劑所必需的新知識和新技術。

表1 教材結構模式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更好地為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服務,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支撐,為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做出貢獻。”《中藥調劑技術》教材的編寫、出版為中藥行業中藥調劑崗位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教材的呈現形式力求新穎多樣,圖文并茂,配合得當,形象生動,趣味性強,直觀鮮明。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把靜態的知識建立在動態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將教材內容生活化、動態化、情境化和形象化。
為配合教學的需要,教材配套有豐富的數字化資源,資源包括教學課件、教學實訓錄像、動畫以及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的教學大綱、電子教案、題庫等。
[1]翟華強,王燕平,金世元.中藥調劑關鍵技術體系構建思考[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6):2487-2489.
[2]馬春,蔣愛品,附鳳榮,等.傳統中藥調劑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0,29(10):802-804.
[3]李秀英.探討中藥調劑學的教學方法[J].中國中醫藥,2011,14(9):67-68.
[4]劉文鳳.中藥調劑人員怎樣提高配方技能[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5):218.
[5]勞動和社會保障辦公室,上海市職業培訓指導中心.中藥調劑員[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
[6]方芳.項目教學法在中藥調劑技術教學中的運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7):46-47.
[7]王慧芳.淺談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中藥調劑技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0,9(10):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