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鑫,張妮潔,陳少賢,陶亞男,黃奕祥
(1.中山大學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廣州 中山 510080;2.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廣州 中山 510080)
基層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的效果與經驗—以廣東梅州的實踐為例
王少鑫1,張妮潔2,陳少賢2,陶亞男1,黃奕祥2
(1.中山大學醫學繼續教育中心,廣州 中山 510080;2.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廣州 中山 510080)
對梅州市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的效果進行評價,介紹了培訓方案、地方政府推行措施、考核方法等,提出“政府—高校—社會團體”聯合運行機制為各類培訓資源的整合提供了機制保障,是一種值得借鑒和推廣的經驗。
全科醫生;培訓;效果評價;克伯屈評估模型
2011年6月,根據原國家衛生部的文件精神,廣東省衛生廳啟動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工作,中山大學負責梅州市的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工作。為了更好地做好該項目工作,在廣東省財政專項培訓經費的基礎上,同時爭取到廣東省合生珠江教育發展基金會的經費資助,使得培訓人數和內容均超出了衛生行政部門的要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現對第一期培訓效果進行分析。
100名參訓學員均來自梅州市鄉鎮衛生院,其中男性87人,女性13人。年齡大于40歲的2人,小于30歲的20人,在30~40歲78人。本科學歷1人,大專學歷99人。具有執業醫師資格46人,執業助理醫師資格54人。
梅州市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按照原國家衛生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大綱》執行,并根據全科醫生的工作需要增加急救技術、急救器材使用和檢驗檢測結果分析等專項技術培訓。總培訓時間1年,具體培訓安排如下:
①理論學習(1個月)
學習全科醫學相關理論,包括健康管理、計算機及其統計分析軟件在基層信息化管理中的應用、相關文獻檢索及信息查找與應用、基層常見病及多發病的合理用藥、基層衛生科研設計及論文撰寫、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適宜技術等內容。課程由中山大學派出具有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講授,采用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
②臨床實踐(10個月)
在進入臨床實踐以前,學員須參加為期1周的臨床技能基礎理論培訓(上崗前培訓)。在志愿的基礎上,學員被安排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三級甲等)、梅州市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梅州醫院,三級甲等)、興寧市人民醫院(二級甲等)、梅縣人民醫院(二級甲等)參加輪科實踐培訓。其中內科(含老年病)3個月,急診與急救(重點是院前急救)、婦產科與婦女保健科、兒科與兒童保健科各1個月,外科、傳染科、康復科、五官科、精神衛生科、中醫科各半個月。學員可以根據需要自選4~6個專業科室進行輪訓,強化臨床能力培養。
③基層實踐(1個月)
學員被安排在廣東省全科醫學教育社區培訓基地學習,進行公共衛生服務培訓,重點培訓社區診斷、慢性病管理、健康檔案、傳染病管理、婦幼保健及健康教育等有關知識。
④考核
培訓結束后由廣東省衛生廳統一組織考核,考核內容分為理論考試和實踐技能考核兩部分。考試考核全部合格者,由省衛生廳頒發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合格證書。第一期學員中有兩人因工作或考勤原因退出培訓,全程參與培訓的98名學員均通過廣東省衛生廳統一組織的考核,取得《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合格證》。梅州市學員的結業統考成績居省內各地市之首。
4.1 全科醫生培訓效果評估的理論依據
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是當前我國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本文運用克伯屈四級評估模型(Kirkpatrick model,簡稱“柯氏模型”)。從反應、學習、行為、結果四個層級來評估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的效果,見表1。

表1 克伯屈(Kirkpatrick)四維培訓效果評估框架[1]
根據柯氏模型,四等級評估在不同的時間選擇不同的評估等級,結果層面是反應培訓效果最直接的一個層級,但結果的評估需要在培訓之后一定的時間內才會有所反映,倘若僅在培訓結束后立即進行調查,調查將難以真正反映培訓質量和效果[2]。故本研究分別在培訓前、理論培訓結束時、臨床培訓結束時和臨床培訓一年后四個時間段對學員進行跟蹤性調查。從表2可以看出,每次問卷回收和有效問卷率都達到了70%以上。

表2 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分階段調查情況
4.2 梅州市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的效果分析
4.2.1 總體效果
總體來看,理論知識培訓結束時、臨床培訓結束時和培訓結束1年后,相較于培訓前,培訓學員對各知識點和技能的掌握熟練程度在逐漸提高,而且培訓前與培訓后1年的得分具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P<0.05),再一次驗證了柯氏模型在其他培訓中所得出的“培訓后一段時間的效果調查會更好”的研究結論,見圖1。

圖1 按李克特量表五等法計算的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各階段效果得分
4.2.2 主要知識點的培訓效果
從學員對各個知識點培訓前的重要性認知、培訓后的熟練程度和實用性評價來看,各階段得分排在前五位的知識點多數都是相同的。如在理論知識培訓版塊中,“全科醫療中的人際關系和溝通技巧”和“社區常見醫療糾紛及其預防、處理”等知識點在培訓各階段都為學員所重視,而且培訓效果反映良好。而在臨床能力培訓版塊中,“體格檢查操作規范”和“包扎、止血、固定、搬運的原則與方法”等知識點在培訓的每個階段也同樣被學員認為是培訓效果較好。再看基層實踐能力培訓中,多數學員們則認為“法定傳染病報告程序、時限”等是最重要和培訓后最有幫助的知識點。
4.2.3 實際應用中對學員最有幫助的知識或技能
表3顯示,研究人員在調查學員培訓一年后對實際工作最有幫助的知識或技能時,全科醫學的基本概念、常見疾病的診斷和處理、全科醫生的服務模式和工作方法等知識點被學員認可,而這些知識點也正是全科醫生培訓大綱中特別重視和強調的培訓內容,可見本次培訓達到了培訓的目的和要求。

表3 學員在培訓一年后認為最有幫助知識或技能順位
4.2.4 學員對培訓效果的總體評價
培訓后一年,用“1無幫助、2很少幫助、3有些幫助、4很大幫助、5非常有幫助”五等級評分來調查學員對于培訓效果總體評價,如圖2所示,結果發現48.94%的人認為培訓對自己的實際工作非常有幫助,41.49%的學員認為培訓有很大幫助,兩者總和超過了90%。

圖2 對全科醫學理論和技能掌握情況的總體評價
4.2.5 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效果調查小結
通過反應、學習、行為、結果這四個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3]。以上的數據分析主要進行了學習層面,行為改善層面,以及時間能力結果層面進行了分析比較。本研究分四個時間段,即培訓前、理論培訓結束時、臨床培訓結束時、培訓一年后對學員的學習需求和培訓效果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四個不同時期的學員對培訓效果的評分是逐步提升的,統計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體而言,培訓方案的制訂、培訓課程的設置、培訓師資的遴選和培訓地點的選擇等,都達到并很好地保證了培訓質量和培訓效果。
5.1 轉崗培訓取得較好效果的主要原因
(1)培訓方案合理可行。此次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脫產培訓時間達一年,為提高培訓效果創造必要條件。國家衛生部專門頒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大綱》,并印制系列培訓教材,籌備工作做得細致,措施落實到位。培訓大綱切合全科醫生工作實際,特別是將臨床實踐作為培訓的重點,使學員的臨床技能得到較大提升,故學員感覺受益較大。
(2)地方政府強力推行。廣東省衛生廳和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工作。廣東省衛生廳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對培訓的各個環節提出明確要求。時任梅州市委書記要求各用人單位保證學員培訓期間的待遇不低于在崗人員的平均水平,指示財政部門在地方財政較緊張的情況下,給予學員每月700多元的生活補貼。市、縣衛生局全力支持培訓工作,在鄉鎮醫師人力較緊張的情況下,調出較多鄉鎮醫療骨干參加培訓,參加培訓人數超過廣東省衛生廳下達名額一倍以上,并嚴格管理培訓考勤紀律,有兩名學員因公或因私缺課超過半個月,即要求他們退出培訓,保證了培訓秩序。
(3)高校的人才技術優勢。理論學習期間,學校派出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各附屬醫院的數十名專家教授遠赴400多千米以外的梅州市為學員上課。同時,安排在學校附屬醫院臨床實踐的學員達60%,各學科專家參與臨床帶教,各醫院定期為學員舉辦切合全科醫生實際的病例討論和專題講座,讓學員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接受培訓。還為參與臨床實踐培訓工作的兩家縣級醫院舉辦臨床教學師資培訓,提升帶教師資的臨床教學水平。
(4)充足的資金支持。梅州市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獲得了廣東省財政廳和廣東省合生珠江教育基金會兩個單位的資金支持,培訓人數才得以超過廣東省衛生廳下達名額的一倍以上。除了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培訓內容以外,學校還根據全科醫生的工作需要增加各種專項技術培訓,為培訓基地舉辦臨床師資培訓等,所需費用均由基金會承擔。充足的經費保證是提高師資質量和提高教師積極性的重要條件。
5.2 新型全科醫生培訓運作模式為提高培訓效果提供機制保障
梅州市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建立了政府—高校—社會團體(慈善基金會)聯合運行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功能、高校的人才技術優勢和社會團體(慈善基金會)的資金優勢,共同合力于全科醫生培訓,開辟了政府協調順暢、高校技術支持有法、社會團體資金支持有力的全科醫生培訓運作模式。這種三方合作模式的成功運作對于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支持全科醫生培訓,加快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具有積極意義。
[1] 唐納德L.,柯克帕特里克,,詹姆斯D.,柯克帕特里克 (著).如何做好培訓評估: 柯氏四級評估法[Z].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 梁萬年,郭愛民,崔樹起.我國全科醫學培訓現狀和幾點建議[J].中國全科醫學,2004,7(13):937-938.
[3] 張立威,黃婉霞,徐慶鋒,等.基于德爾菲法的全科醫生轉崗培訓效果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13,16(19):2271-2273.
(本文編輯:鄒 鈺)
Result and experience of job-transfer training of grass roots general practitioners——Take the practice of Meizhou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Shao-xin1, ZHANG Ni-jie2, CHEN Shao-xian2, TAO Ya-nan1, HUANG Yi-xiang2
(1. Medical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re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Zhongshan Guangdong 510080, China; 2.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 Zhongshan Guangdong 510080, China)
It introduces training scheme, pursue measures by local government and assessment method through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job-transfer training to grass roots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Meizhou city. It puts forward that “Government - University - Social Organization” united operating mechanism system can provide security mechanis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all kind of training resources. This is an experience that is worth to use for reference and generalize.
general practitioners, training, effect evaluation,kirkpatoick evaluation model
R192
B
1003-2800(2014)10-0660-04
2014-04-11
廣東省合生珠江教育發展基金會;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1B031800157);中山大學教學改革課題(2012年第86號項目)
王少鑫(1963-),男,廣東潮州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醫學繼續教育工作。
黃奕祥(1973-),男,廣東六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衛生經濟與政策、醫學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