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冬梅
1917年李大釗在《此日》一文中,談到“月異歲新,與時俱進”這一概念,“與時俱進”也是李大釗思想發展的一個優秀特質。與時俱進具有開放性、進取性、創新性的特性,而這種與時俱進的特性,在李大釗的文章中有著充分的體現。
第一,李大釗文章反映出的較強開放意識。在當時的中國,封閉和開放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能不能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的現狀和未來,能不能在改造中國的過程中借鑒國外的先進制度和思想。在著名的《青春》一文中,他從世界的角度,看到當時的中國極端貧困落后,處以“衰敝”狀態,故“吾族青年所當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國之茍延殘喘,而在青春中國之投胎復活。”[1]他確信“不數年間,將見青春中華之參天蓊郁,錯節盤根,樹于世界,而神州之域,還其豐穰【壤】,復其膏腴矣。”[2]李大釗總是把希望寄托在未來,認為無論現在如何艱難,未來總是美好的。
第二,李大釗文章中反映出的強烈的進取意識。李大釗曾寫道:“吾人是開辟道路的,是乘在這時的列車的機關車上,作他的主動力,向前邁進他的行程,增辟他的徑路的,不是籠著手,背著身,立在旁觀的地位,自處于時的動轉以外的。我們要改變這誤謬過時的觀念,改變這隨著他產生的誤謬的歷史觀、人生觀,要回過頭來順著向未來發展的大自然大實在的方面昂頭邁進,變逆退的為順進的,變靜止的為行動的。這樣子,我們才能得到一個奮興鼓舞的歷史觀,樂天努力的人生觀。”[3]他多次批評那種對人生、對現實的悲觀態度,指出這對自己、對國家都是不利的。如果人人都如此,中國就沒有希望了。當然,道路是不平坦的,但“無論如何,應當上前進去,用了我們底全力,去創造一種快樂的世界,不要悲觀,應當樂觀。”[4]
第三,李大釗文章中反映出鮮明的重開拓意識。他說過:“古今來之天經地義,未必永為天經地義。”[5]他認為:“時代是最慘酷的東西,時代的落伍者是最可憐的人。”[6]懷古的思想必須打破,滿足于現狀的思想也不可要。“歷史是人創造的”,“我們要利用現在的生活,而加創造。” [7]這種創新意識,使李大釗在前進的道路上不保守,不固執,勇于接受新鮮事物,站在時代的最前列。他在接受新思想的過程當中,總是在經過分析和比較,揚棄自新,找到最先進的思想武器。
李大釗以開放的眼光,探尋適合中國政治思想和道路。眾所周知,李大釗并不是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而卻是最早傳播者,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李大釗找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并堅信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必然會取得光輝的勝利。在理論上,李大釗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率先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當五花八門的關于社會主義思潮和討論蠱惑人心的時候,李大釗組織北京大學進步學生成立了社會主義研究會,撰寫了《社會主義的將來》《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等十數篇文章,開設公開辯論會,用自己淵博的學識和坦誠的說理講明社會主義適合于中國的道理。正是在李大釗的努力之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被廣泛接受,社會主義道路得以發展。
在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李大釗立足國情,對中國的革命道路做出了積極的探索:領導五四運動,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地區的革命斗爭,推動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等,在他的影響下,眾多先進分子經過比較、鑒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一大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逐步壯大起來。如蔡和森、瞿秋白、鄧中夏、惲代英、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何孟雄、張太雷等,他們后來都成為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
李大釗倡導與時俱進,主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應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有所超越。這種與時俱進的精神,把李大釗推到了時代的最前沿。使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和革命活動的歷史上,創下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功績,而每一大歷史功績,都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國情實境的準確把握,做到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
注釋:
[1][2]《李大釗全集》第一卷,第187、189頁,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李大釗全集》第二卷,第103頁,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李大釗全集》第三卷,第70頁,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7]《李大釗全集》第四卷,第352、157、14、375頁,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