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娟霞 張林
課題項目:本文系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校級教改項目(編號:Cqk13104):《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的成果摘要:藝術設計學科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實踐性與實用性特征,它是融匯科學、藝術學、市場學、生態學、應用技術等領域橫向交叉聯系的綜合性、知識密集型學科。本文探討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問題,從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課程結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目的在于研究培養適應現代社會藝術設計類人才的方法。
關鍵詞: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獨立學院根據國家需要為前提、社會需求為導向、學院定位為關鍵的原則,制定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復合型、高素質、創新型的藝術設計人才,在塑造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本文針對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課程結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等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目的在于研究培養適應現代社會藝術設計類人才的方法,探索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1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創新觀念和實踐能力,探索藝術設計教學、實驗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傳統課堂的教與學只注重知識的定式思維,并沒有提高到對知識的創新能力的要求。藝術設計教育思維與模式基本上沿用工藝美術教育的范式,教學模式采用“三段式”,即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專業設計三大塊。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嚴重脫節,而且教學故步自封,脫離市場、脫離社會,學生獲取的知識相對零散、不成體系,很難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來進行綜合性、系統化地設計。
針對藝術設計傳統教學模式的種種弊端,我們探索教學、實驗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要求實踐走進藝術設計的課堂教學和實驗;另一方面,要求藝術設計的課堂教學、實驗走出去,走進市場和社會,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
(1)實踐走進課堂教學和實驗。針對藝術設計專業自身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首先,精講演示與實踐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應在精講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和視頻演示,并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與練習,教師進行現場指導,幫助學生解決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創意物化時遇到的困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其次,設計案例的課堂討論。在藝術設計基本理論講授完畢,學生學會基本的繪圖設計操作后,教師在提出具體要求的基礎上向學生布置市場調查或設計選題,學生在完成后要提交調查報告或設計稿。最后,強調合作學習與合作設計。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根據合作學習的理論,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合作設計”。在合作設計中,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互相幫助、互相監督,這樣的教學效果遠優于傳統的課堂講授。
(2)教學、實驗走進市場和社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必須理論與實踐并重,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它能夠為教學與市場實踐接軌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另外,它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互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教師可指導學生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進行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市場資源進行調研,掌握市場需求與藝術設計的發展走向。在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中,學生了解企業設計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通過企業化運作項目的組織與實施,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改革課程結構設置的不完善,注重課程設置的交叉和整合
獨立學院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設置決定著學科的發展方向,構建和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是塑造創新型人才最為重要的環節。為了適應學科日益綜合性的發展趨勢,建立綜合、系統的藝術設計教育課程體系迫在眉睫。近年來,我國許多院校已經意識到將設計與其他學科整合、交叉學習的重要價值,打破過去專業方向各自為陣的條塊計劃,共享課程資源,既為通識教育提供豐富的橫向資源,也為專業方向的深化教學創造縱向發展的空間,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設計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1)建立特色鮮明系統的課程體系。首先,要形成較寬的課程平臺。藝術課程、人文課程、工科課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學生能夠在較寬的課程面上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其次是專業課程設置應強調系統性、互通性,強調專業之間的融合滲透,便于學生在全面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相鄰專業知識。
(2)增強課程內容的開放性、實踐性。課程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教材是實現課程內容的基礎。我們在課程教學目標上實行低年級課程以開發思維為主,教學內容開放活躍、跳躍度大,重在學習設計思維方法和創新知識能力;高年級課程則以科學性和市場結合為主,強調理論聯系實踐。在教學內容上確立以課題為主的設計教學模塊,低年級設置小而多的課題,重在思維的訓練與創新;高年級則可設置較大課題,重在挖掘設計的寬度和深度。
3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力度
獨立學院如果想培養具有創意意識的人才,就要提高教師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團隊,創新團隊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創新意識的設計人才。我國獨立學院的藝術教師,雖然理論基礎比較雄厚,相關的專業知識也非常的扎實,但是在具體的藝術設計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非常的欠缺。因此,改革教師職能,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完善資源配置成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1)改革教師傳統職能,實現教與學的雙重身份。在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改革中,推進教師通過不斷學習加強自身專業理論知識系統的建立和完善;鼓勵和表揚教師通過參加社會培訓、參與社會項目的投標而獲得實踐經驗。
(2)開展校企合作,建立學校和企業之間互利雙贏的合作關系。一方面,學校可以把企業先進的設備、實踐項目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教師、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時又為企業提供有償服務;另一方面,通過與企業開展合作,學校教師與企業高級設計師之間可以建立一種雙向的溝通,以彌補教師教學環境相對封閉、與社會脫節的局面,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
(3)搭建與國外先進藝術設計院校的合作橋梁,提高教師的整體國際化視野。歐美一些先進國家的藝術設計教育開始較早,現在已進入一種相對成熟的發展階段,通過與這些院校的合作,可以借鑒、采納其具有先進性、實驗性、實踐性的教學模式。
藝術設計離不開創造,它是由設計的宗旨所決定的,藝術設計教育不僅要詳盡地講解藝術設計的原則、設計理論,更要將創造性的思維訓練貫穿于設計教育的全過程之中。藝術設計教學如何適應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要求,是擺在學校和老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尊重藝術設計學科的規律,立足于自身的實際,以負責任的態度不停探索,“教”與“學”不斷地互相促進,才能找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有地方特色的藝術設計教育新路子。參考文獻:
[1] 史根東.創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N].光明日報,2000510.
[2] 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作者簡介:呂娟霞(1973—),女,陜西周至人,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比較文學的研究和藝術理論教學。
張林(1964—),男,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藝術設計研究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