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新課程實施與美術教師專業化發展實踐研究(編號:2013JSJYYB159)的階段性成果摘要: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美術教師需要順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在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上進行轉變;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不斷豐富教學知識背景,拓展專業技能,探索日常課程活動,并在實踐中開展教育科學研究,使美術教學與美術科研之間形成互補,促進美術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方式;專業技能;科研能力;專業化隨著基礎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新的教育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等,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就需要中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上進行轉變。同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和進取,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術能力和教科研水平,向著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1轉變教學方式,探索課堂教學
(1)教師積極的情感投入是轉變教學方式的基礎。教育心理學成果分析,影響教學效率和質量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學生的智力差異,而取決于情感意志和品質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激發豐富積極的情感能有效促使認知過程和個體品質得到健康發展,其中教師的情感作用影響更大。[1]教師課堂情感影響學生的全部認識活動,教師的情感修養和對學生的關懷,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引發學生由最初的喜愛轉向熱情而積極的思考,增強學生意志力,使非智力因素活動的能量更大。
教師對職業的熱愛是工作的原動力,專注自己的事業才能如饑似渴地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工作。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認識性學習與情感性學習密切聯系,教師真誠對學生愛的情感信息傳達給學生的時候,所帶來的是親切的信任感而會倍受鼓舞與激勵。所以,教師應注重用情感去工作,以豐富的情感關愛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把情感因素與智力因素進行結合,形成互相推進。
(2)教師教學知識背景素養的提高是轉變教學方式的前提。美術課程知識背景包括美術本體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美術本體知識是關于教的知識;條件性知識是對教的理解,即美術本體性知識向學生可理解的學科知識的轉化;實踐性知識是教學經驗的積累。專業化教師成長發展的關鍵在于不斷豐富自身的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教學中教師要把備課看成寫劇本,把教學當表演,讓自己當作觀眾。
上一堂課就好比演一出戲,備課就像寫劇本,劇本直接影響演出效果,備課影響教學質量。所以,教師首先要以研究的態度來對待備課環節,在美術本體知識的積累和構建上下功夫,做到備課著眼教學活動能夠推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圍繞著預期教學目標而制定詳細方案,預設為實現預期目標而采取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其次,教師要把教學當作“表演”,就是說教師要考慮課堂教學師生的雙邊活動,要以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和審美品質為重點,通過教學藝術行為,“聲情并茂”,在聽、看、分析、訓練、拓展等多方面進行點撥和示范,練好演員基本功,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進行教學管理,把現成的教材知識技能簡單輸送課堂,缺少“表演環節”,教法呆板教條,是忽略交流和探索等領域的具體表現。另外,還要加強課堂反思,以一個觀眾的心態去感悟總結課堂,學會照鏡子,發現美中不足,及時發現和改正教學方式方法上的不足。教師的成長需要經驗加反思的過程,人思則變,反思的目的在于突破經驗的狹隘性和局限性,使經驗對未來的行動更加具有指導價值。
(3)積極開發利用教學資源是對課堂教學的完善和補充,也是轉變教學方式的一種手段。美術教學資源范圍較廣,包括教材、圖書及多媒體教學等校內資源。同時,還包括社會文化資源,如博物館、美術館、山水風景、文物古跡等等。在教學中,利用這些資源要注意:1)教材資源利用是研究教材,而不是把內容簡單照搬過來。要把教材當作舉例,使學生理解和感悟,獲得美感熏陶和智慧啟迪,獲得學習方法并形成個體能力。2)美術教學是面對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需要綜合利用資源,建構以聲音、文字、圖形、動畫和視頻圖像等多種信息功能為一體的教學資源系統,促進教學活動開展。3)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選擇教學資源,可以有效開展教學活動。藝術源于生活,隱藏于美術知識背景下的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情節,教學生活情景的創設是重在促進學生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廣泛收集現實生活素材并合理利用社會文化資源,密切聯系教材,使各教學單元的內容都能突顯出課堂創新點。
2拓展專業技能,提高科研能力
(1) 美術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其自身的專業動手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效果。專業化美術教師,要適應教育改革和職業發展的需要,除了具備自身的專業方向技能強項外,還要在手工、雕刻、書法、攝影、設計、動漫等各個方面了解和學習,不斷優化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拓寬專業技能。首先,美術知識題材的多樣性,要求教師能夠詳細了解不同題材技法的特性和效果,熟悉各類技能技法。其次,美術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又要求教師注重電腦、網絡、多媒體制作等各項技術的研究,并能夠在教學中積極運用。因此,拓展美術技法和學習現代教育媒體技術,對于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至關重要。教師要在原有高師美術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術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在現實教學中結合中外藝術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視覺文化信息,探索美術教學技法的新元素,提高藝術評論和審美鑒別能力,使美術技能、教育職業技能更好地作用于美術課程的多類模塊設置當中。
(2) 隨著美術新課程的實施,教育科研能力成為引領課程與時俱進的靈魂。美術科研能力包括以下方面:1)要發現和挖掘美術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選擇好在美術教育教學及管理實踐中有突出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目標預測和課題設計。2)對美術教育相關信息的識別、分類比較、評估與使用等。在當代視覺文化多樣性的條件下,信息流通發達,來源多,此種能力的價值就更顯重要。3)開拓創新與實施操作的能力。在新課程條件下,中小學美術教科研是嶄新的創造性活動,往往可參照的研究范圍和模式狹窄,有時也沒有統一的規律可循,這就需要教師具備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創新能力,將教科研落實到具體的課題研究過程中,并組織協調研究團隊的各項工作。4)文字表述交流能力。就是要把研究結論訴諸文字,通過研究報告、論著等表述出來的能力。這也是進行成果交流與推廣所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當前,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制作圖表信息等,會更有利于成果描述和推廣。
因此,美術教學與美術教科研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教科研具有強大的綜合功能,它能確保教師的精力和智力準確、恰當、高效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2]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的教科研意識可以轉化為研究教學,尋找問題,探索教改并形成解決方案的積極傾向。要關注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使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化成長融為一體,進而促進教學和科研素質的整體提高。參考文獻:
[1] 何高明.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果[DB/OL].http:∥www.xtedu.com/xxdt/zbxx/ghezxx/200911/6538.html.
[2] 趙清福.新形勢下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素質提高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6(07):112113.作者簡介:牛鴻巖(1966—),男,河南沁陽人,副教授,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學院院長,研究方向:美術教育研究。